詛咒,這是一種我們都很熟悉的事物,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一些宗教世界都將其描述的神乎其神,但是很多情況都是依靠的其他的手段來協助完成,比如毒藥。但是它是否真實有效,似乎誰也不能說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直到科學家發了一個真實的現象,證實了詛咒其實就是一個科學現象,它真的可能會發生作用,但是需要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詛咒娃娃
直到20世紀60年代,關於詛咒秘密才被揭開一角,要了解這個詛咒的真相,先要知道另一個科學現象———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提出,指的是某種無效的治療或者幹預手段,只要僅僅是「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就能使得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它似乎一種「憑空而生的力量」,藉助思維激發身體的治癒功能,從而實現自愈一些疾病的現象,顯得那麼的不真實,但實際上,它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並且發揮著作用。
許多的醫學專家以及科學學者都對安慰劑效應進行過測試,得到的結果也幾乎都是正向的,證明安慰劑效應確實存在。例如,曾經有實驗用嗎啡來進行測試,對於某種程度的疼痛,在不知道測試者會使用嗎啡的情況下,需要至少12毫克才能徹底讓測試者感覺不到疼痛,但是如果事先告知測試者,那麼可能就只需要8毫克,甚至6毫克,遠遠低於正常需要值12毫克,這就是安慰劑效應,能夠提升治療效果。如果疼痛級別比較低,如果事先告知測試者,注射的嗎啡,然而實際上注射只是生理鹽水,也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對於病症也是如此,這也就為什麼強調樂觀積極心態的作用了,因為它會起到安慰劑效應的作用。
安慰劑效應(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安慰劑效應到底是如何產生作用的,科學還沒揭露出來。不過安慰劑效應確實能夠幫助一些人成功戰勝疾病,至少它能夠使病者感覺好一些,即便是疾病並沒有好轉。由於它的目前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也有部分學者拒絕應用它,認為它對使用者存在一定性的欺騙程度,並且還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後果,如過分相信安慰劑效應,而忽略真實的治療和幹預手段。安慰劑效應其實與詛咒有點關係,但是不能算是有很大關係,而它的邪惡孿生胞弟---反安慰劑效應則就與詛咒牽扯上了巨大關係。
了解反安慰劑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在1998年11年,美國的田納西州華倫郡的一所中學發生一件奇怪的事件。在上課期間,有一名老師突然表示自己聞到一股汽油味,隨後就開始抱怨自己因為那股氣味而感到頭痛、噁心、胸悶、暈眩。因此學校立刻疏散全校人員,在接下來的一周內,超過100名的師生被送往當地的急診室,這些人均是聲稱自己有相同的症狀。然而在對所有的患者進行診斷和大範圍的檢查後,也沒有能夠找到發病的根源。經過調查發現,聲稱自己感到不適的人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且他們都目睹或是得知班級中有人患了此種病。一年後,參與此事調查的科學家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研究結果論文,對事件做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起典型的「群體癔病」事件,病人並沒有接觸到任何有毒物質,而是受到了某種強烈的暗示,從而產生了上述那些中毒症狀。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在大尺度上的體現,看到同學發病會在其他人心中形成一種期望,從而誘發群體心因性疾病。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1998年的約旦,800年接種了疫苗的兒童明顯受到了副作用,其中有122名被送往醫院救治,而經檢驗,那個疫苗沒有任何問題。
反安慰劑效應(圖片來自網絡)
反安慰劑效應,也就是安慰劑效應的反面,既是不相信任何治療或是幹預手段,從而可能導致症狀惡化的現象,並且是會「傳染」。如同前面的案例,即便是沒有疾病,但是眼見他人患病,繼而認為自己也會得病,結果真的引發自身患病。而另外一個案例能夠將反安慰劑效應聯繫起來。
在20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薩姆·舒曼的人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並且被告知只剩下數個月的生命。而舒曼也就在被告知壽命期限之後的不久便逝世。但是屍檢結果卻顯示他的醫生弄錯了結果,他的腫瘤很小,而且並沒有擴散。科學家對此解釋到:「他的死因不是癌症,而是相信了'他會死"這句話。如果所有人都認為你快要死了,你也如此相信的話,然後你就會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等待著你死亡,絕望的力量讓你走向最終的毀滅。」
信念有時是衝破阻礙的有利武器
這個案例幾乎與詛咒的樣子十分相似。舒曼雖然有腫瘤,但是在他生前,並不會導致他的死亡,就如同那些被詛咒後「自然死亡「的人,他們都是相信的那句」你要死了「這句話,這句話折磨著他們的內心,將光明與希望全部抹殺,直到毀滅。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與安慰劑效應一樣,反安慰劑效應的具體是如何在人體上發揮作用的,不過有科學家提出這是導致反安慰劑效應的真正原因是信念,不是神經化學之類。雖然證明反安慰劑效應的真實性證據越來越多,但是在這個理性時代,人們很難接受由於信念能夠致人於死地這一說法,這一切的根源絕大部分是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其依據,沒有發現反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不過,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並且具有很強的威脅力,不過只要我們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它就會永遠地遠離我們。
無論是安慰劑效應還是反安慰劑效應,雖然他們還沒被科學找到真實的發生原理和機制,但是他們真真實實的存在並且發揮著巨大作用,我們應該多應用安慰劑效應,而消除反安慰劑效應,簡單說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多相信積極樂觀的話語,不信一些消極悲觀的話語。詛咒雖然很嚇人,但是只要我們不去理睬它,它就真的不會發生作用;反而當你較真時,可能還會與糾纏不清,最後輸的恐怕還是自己。
資料來源:
《虛無:從絕對零度到宇宙被遺忘的角落》商務印書局 , 傑裡米·韋布,59-68;1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