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由太陽和月球共同組合的「超級大鑽戒」出現在南太平洋與南美大陸的天空中。
這是今年唯一的一場日全食,而且由於去年日全食的「缺席」,「夸父」們在經過了兩年多的長久等待之後,再次匯聚到位於智利與阿根廷的全食帶,數以萬計的遊客欣賞到了罕見的日全食。
日全食是最具觀賞性的一種日食奇觀,而一旦提起日食,人們就會想起日地月之間著名的三點一線——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日食現象也隨之形成。
初中時代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時候,老師常常把日食(中國傳說中的「天狗吃太陽」)作為一個實例。
「天狗食日」
事實上,在天文學中,還有一種現象跟日食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新月。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新月呢?
如果我們每天晚上都仰望星空,就會發現,月亮的形狀是在逐漸變化的,有時是圓圓的盤子狀(滿月),有時是大小不一的月牙狀,有時甚至乾脆「看不見」——這種「看不見」的情況,就是新月。
在農曆的每月初一,就會出現新月這種天文現象。
當月亮移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月亮和太陽開始一小段近乎同步地奔跑,此時在地球上的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要耐心等一小會兒(太陽跑的比月亮快),我們才能看到空中出現的一輪彎月牙。
每每看到新月,都讓我想起了那幽美甜謐的新月島守護者——克雷色利亞。
若說新月,則要了解月相,和算命看的手相類似,月相就是我們看到的月亮的形狀。
月相變化的周期是29.53天,稱為朔望月,也就是農曆一個月的平均時長。當月亮轉到日、地之間(三者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月亮臉色發黑的時候,新月現象就會出現,即朔,對應於農曆初一。
如果地球繞太陽的軌道與月亮繞地球的軌道是在同一平面上,那麼每逢農曆初一月亮運行到日地之間時,三者就會站在一條直線上,就會發生日食。但實際上地軌和月軌並非處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相互傾斜成一個 5°9′的夾角,因此一般情況下,朔日不會發生相互遮擋的日食。
簡單來說,這是空間錯位產生的問題。只有當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又恰好處於地軌和月軌兩個平面的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日食;而新月則不一定了,只要當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看到的月亮就稱之為新月,這時的太陽、地球、月亮只是投影在一條直線上,三者並不是處在一條直線上。
也就是說,並不是每次新月都會出現日食現象,日食現象一定是發生在新月。
日食和新月的關係,想必各位已經瞭然於胸了吧。這麼一看,日食這傢伙,還是蠻難伺候的奧。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排版編輯 / 二十六
商務合作:「腳爬客」微信平臺回復「合作」,獲取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