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拆彈專家2》會是第一部的加強版,炸彈更高級了,罪犯更狡猾了,場面更宏大了,劇情更緊張了。事實也是如此,全片高能、全無尿點、全程在線。不過僅僅這些的話,這只能是一部爆米花爽片,只是一個普通的警察鬥罪犯的故事。
幸虧邱禮濤導演沒讓我失望,在同行的人關注「武戲」的時候,我看到了更多的「文戲」,也看到導演更大的野心。這根本不是一個拆彈專家拆炸彈的故事,炸彈就是一個隱喻。這是一個救贖的故事,片中真正需要拆除的,是人心這個最難拆除的「炸彈」,同時也是最危險的「炸彈」。
全片的敘事是順敘夾雜著許多回憶,造成了多次劇情上的反轉,以致第一次觀影有些觀眾可能感到迷惑,主角一開始是英雄,後來變成罪犯,又成了臥底,又成了英雄。本文將完全按照順敘梳理故事線,解讀這個拆除人心「炸彈」的故事。
英雄———
劉德華飾演的主角潘乘風,和劉青雲飾演的警官董卓文是一對好搭檔。倆人都是拆彈專家,共同配合多次完成拆解炸彈任務,救了很多人。潘乘風在任務中秉承「用自己的命救人」的理念,每次任務都讓隊友先走,自己最後收拾殘局。——劃重點,這個理念是重點,要考。
就是這樣的合作模式,造成了嚴重後果。在一次任務時,炸彈已經拆除,潘乘風讓董卓文先走,結果還有隱藏的炸彈爆炸了,董卓文輕傷,潘乘風則被炸斷了一條腿。
醒來後的潘乘風並沒有喪失信心,相對於女友龐玲(倪妮飾)和隊友的擔憂,他反而是最樂觀的。他裝上假肢,積極鍛鍊,以求體能達標,期盼著重新回到一線崗位上。
至此,潘乘風一直是救人的英雄!
罪犯———
終於等到完全康復,潘乘風卻等到了讓他改文職的消息,他憤怒了。他憤怒的原因是覺著自己不被認可,他覺著自己雖然殘疾了,但是體能遠超其他隊友,完全可以勝任工作。他就像一隻雄鷹,嚮往飛上天空,而不是趴在窩裡曬太陽。不能歸隊重返崗位是潘乘風心理變化的開始。
至此,潘乘風心裡的炸彈埋下了。
剛才分析了憤怒原因,但僅僅憤怒不至於使主角徹底改變。影片還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一是對社會「用完即棄」制度的反感。他在頒獎典禮上亮出標語,表達了這種反感,「用完即棄」的標語十分刺眼,也導致了更加不被認可。
二是對兄弟袖手旁觀的仇恨。影片中展現了一個細節,潘乘風在社交網絡上發布自己的動態,「朋友「一欄毫無反應,赤裸裸的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他最好的好友董卓文則是另一種態度,支持但是無能為力,他悲憤的喊出了一句臺詞「一個董卓文有什麼用?」
三是對女友不理解的悲觀。兩人在車裡發生了激烈爭吵,由於觀念不同,女友認為文職更加安全,潘乘風心裡還藏著「雄鷹」,導致兩人最終分手。潘乘風憤怒的說到,「那我就做個炸彈讓你們拆。」
至此,潘乘風心裡的炸彈發芽了。
沒了工作的潘乘風開了一家修車鋪謀生,徹底脫離了警察生涯和以前的女友、好友。閒暇之餘,他開始在網絡上發表一些不滿言論。逐漸引起了另外一個人的注意。此人叫馬世軍(飾),是一個無政府主義反社會的富二代,同時也是潘乘風小學時的玩伴。兩人接上了頭。
馬世軍有錢有想法,但是沒有具體的實施能力,潘乘風正好是個拆彈專家,自然也是搞炸彈的高手。兩人有點珠聯璧合的意味,很快共同成立了「復生會」。馬世軍化名老闆,潘乘風化名暴雪,在網絡上招募了一批「志同道合」者,開始策劃實施一系列恐怖襲擊。並制訂了最終的「復生日」計劃,就是用核彈炸毀香港。
至此,潘乘風徹底變成了炸彈狂人。
臥底———
潘乘風的一系列恐怖襲擊相繼展開。先是安排一名自殺式襲擊者炸毀了香港教育總署。接著潘乘風親自出馬,搞出了酒店爆炸案,一下子炸死18人炸傷90多人。
如果按照既定計劃,就該實施「復興日」了。這裡出了一個岔子,導致主角的命運再次發生改變,潘乘風在這次爆炸最後,逃跑不及反被波及重傷,被捕而且失憶了。
醒來後的潘乘風面對著昔日的警察隊友,居然一個不認識。到底是裝的?還是失憶?經過儀器檢測,確認失憶。爆炸案到底是誰做的,一時也沒了定論。此時,她的前女友龐玲已成為馬世軍案秘密調查的負責人,原來警方早就在關注馬世軍的動向。
龐玲敏銳的感覺到潘乘風和馬世軍的關係,她也清楚的知道,酒店爆炸案就是潘做的。她有了個大膽的計劃,要利用失憶開展一次救贖。
至此,拆除潘乘風心裡的炸彈開始了。
龐玲的計劃就是「記憶植入」,潘乘風被藥物昏迷,由心理學專家在他耳邊講述,講述的重點就一個。「你是一個臥底,接觸馬世軍是為了破案」。到底這種記憶植入有沒有科學道理,在此不做深究。影片給出的可行性理由是,利用愛情和友情喚醒。
再次醒來的潘乘風還是一片茫然,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但是本能卻驅使他去尋找真相。他乘機從醫院裡逃跑了。逃跑後的潘乘風憑著模糊的記憶登錄網絡,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了解了以前的女友和隊友。同時,他也找到了部分曾經化身暴雪的記憶。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迷茫。
另一方面,警察對潘乘風的追捕還在繼續,在追捕與逃跑中,有了一個和龐玲單獨相遇的機會,龐玲乘機問出了一句話,「你的任務還繼續嗎?」
至此,拆除潘乘風心裡的炸彈加速了。
在龐玲的引導下,潘乘風找到董卓文,詢問了部分以前的經歷。又被龐玲帶著,回到了以前的住所,住所裡擺放的兩人合照、常用的假肢、電腦的信息,再加上龐玲的講述和回憶,成功喚醒了植入的記憶。潘乘風相信,自己沒有被警隊拋棄,自己是一個臥底。他告訴龐玲,「任務繼續」。
至此,對潘乘風的救贖走上正軌。
英雄———
潘乘風帶上定位手錶回到了馬世軍的老巢,也見到了以前只是網絡聯繫的「同志們」。這裡,導演設置了一個反覆,也為潘乘風最終徹底轉變埋下了伏筆。
「同志們」給潘乘風看了視頻監控,告訴他「別回自己家了,那裡早被警察包圍了」。潘乘風突然發現,所謂家和龐玲帶他去的住所根本不是一個地方。由此對龐玲產生了不信任,自己是不是臥底?到底什麼是真相?他把定位手錶藏了起來。這個情節的設置,也進一步引發了觀眾對潘命運的擔憂。
以前策劃好的恐怖襲擊繼續,這次是街角炸彈,並由一名「同志」拿狙擊槍射殺警察,其他人通過視頻觀看。拆除炸彈的任務自然是董卓文,董一方面冒著狙擊手的射擊,一方面緊張的做著拆除。突然,一名警察中槍了,由於找不到狙擊手的位置,其他人不敢冒頭。董卓文只好利用身上的防護服,撲上去護住了隊友。
呆在視頻前的潘乘風流淚了,董卓文的這一舉動,徹底喚起了潘最深層的記憶和理念,就是前文提的要考的那句,「用自己的命救人」。他又拿出了定位手錶。
至此,潘乘風心裡的炸彈完全拆除。
另一方面,馬世軍也發現了異樣,他拍到了潘乘風和龐玲見面的照片,由此斷定,潘背叛了,決定自己實施「復興日」計劃。他把潘乘風身上綁上炸彈,自己帶人離開了老巢。
所謂「復興日」計劃,是把核彈裝到地鐵上,開動地鐵高速撞擊市中心區域,以引爆核彈,炸毀香港。等董卓文帶人找到潘乘風,拆除他身上的炸彈,潘算是徹底復甦了。關於「復興日」,他記起了更多細節,這本來就是他自己策劃的。可是,地鐵已經開動了。
潘乘風想到的唯一阻止辦法是稱地鐵經過時炸毀香港九龍大橋,使核彈掉到海裡引爆,把損失降到最低。在橋上安放炸彈的任務自然由潘和董擔任,等倆人放好炸彈,卻發現沒有撤退時間了。「用自己的命救人」,潘乘風讓董卓文離開,自己引爆了炸彈。
地鐵、核彈、馬成軍、潘乘風一起掉入了海中,核彈引爆了,炸起了沖天的蘑菇雲巨浪…………
至此,潘乘風又成了拯救世人的英雄。這次是真的用命了!
善惡就在一念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向善,可以救人;一念向惡,就成炸彈。都說人心最難測,其實人心最危險。現實中的炸彈並不可怕,人心成了炸彈才是破壞力驚人。潘乘風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他亦正亦邪,他也作惡,他也救人,但就是這種不完美,才更加符合人性,這也許就是本片想告訴觀眾的。
整部電影用短短兩個小時,來講述人心這個宏大的主題,可以說極不容易,深究起來某些邏輯也不一定完全可行,但這無法掩蓋它成為經典。本文的解讀也僅是一家之言,就像邱導說的,「這部電影要10年後再看」,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讀出更多的東西。
註明: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