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年,有一部高分電影悄悄的登陸中國,又悄悄的回去。
我說的這個悄悄,是因為他是真的排片量不多,宣傳也不給力。但終究擋不住很多人看過他。
並且評分已經穩定在8.5分了。
這部電影,就是《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
這部電影一開始看起來,有點調侃之意,讓人覺得這又是一部拿二戰說事兒來反諷的故事。
但諷刺歸諷刺,不得不說,該有的糾結和感動,一個也沒少。
這是發生在一個叫做喬喬的小男孩身上的故事。
喬喬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並且,小小年紀,已經是一個滿腦子想要效忠帝國,並且夢想是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的男孩。
看到喬喬身邊那個人了嗎?這裝扮,這長相,是不是一下子就認出來是誰了?
這是喬喬幻想出的一個朋友,阿道夫希特勒。這個阿道夫,在孩子的想像中,就簡單多了。
他有點傻,有點天真可愛,是喬喬最好的朋友,總能幫著喬喬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前半部分,看起來挺歡樂,喬喬用手榴彈給自己炸進醫院,上尉K帶領的教官團隊,看起來吊兒郎當,神經兮兮的,甚至科普猶太人時,滿嘴跑火車。
直到那天,喬喬在牆壁的縫隙裡發現了媽媽藏的一個猶太女孩,事情似乎突然被打亂了。
本來,活在納粹德國的喬喬,十歲年紀,就是一個狂熱分子,一心想著效忠帝國和元首,抱著算是單純的夢想。
但是這個女孩的出現,讓他漸漸明白了很多事情。
首先就是,猶太人,不是大家說的那樣妖魔化。
在一系列的相處中,喬喬甚至漸漸跟女孩艾爾莎成為了朋友。
喬喬會假裝有艾爾莎男朋友的來信,然後給她讀,安慰她不能放棄。
寡姐斯嘉麗詹森飾演的媽媽,卻是一點點的教會喬喬很多東西,她深知,兒子太單純,而並不是像真正的納粹分子那般壞。
具體故事,就不細緻講解了。
先來看看那些前後呼應的劇情,是怎麼起到感染大家情緒的作用的。
首先,要說的是這一段,媽媽帶著喬喬在河邊散步,她告訴喬喬學會享受生命,還有舞蹈的自由與意義。
一雙精緻漂亮的皮鞋在喬喬面前跳起來。
這段先放下,再來說說前面,媽媽帶著喬喬走在街上,他看到那些被納粹吊死的抵抗軍屍體,默默的轉過頭,而媽媽扭動他的頭,讓他正視這些。
看著那一雙雙晃動的腳。
這一切,都為電影後半部分的劇情做了鋪墊。
即便標籤裡有喜劇這一元素,但是有了戰爭,就一定要面對殘酷和人性。
媽媽身為地下抵抗軍的身份被納粹知道了,於是,那天,喬喬仍舊沒有等到媽媽回家,自己提著籃子,去拿麵包。
追著一隻蝴蝶,帶著笑,轉頭,他看到了一雙熟悉的腳,被吊在空中,就在他的眼前晃來晃去。
愣了一下,喬喬才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他抱著那雙腳哭了起來。
從這刻起,畫面不再是之前那種暖暖的黃色,變成了藍色的冷色調。
而蝴蝶呢?
它代表的更加有趣。
一心想要當個納粹分子的喬喬,不明白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媽媽用蝴蝶給他形容了一下,他仍舊不懂,直到那天,他意識到自己喜歡家裡那個猶太女孩,他才明白這個感覺。
而舞蹈又代表什麼呢?
代表自由。
媽媽說過,舞蹈是給自由的人做的。
而藏在家裡的猶太女孩艾爾莎說過,如果可以走出去得到自由,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跳舞。於是結尾,當納粹戰敗,女孩和喬喬晃動身體跳起了舞。
這部電影看起來不太像傳統的二戰電影,甚至有的時候,可以忽略了一些複雜的戰爭問題。
但是,人性在這部電影裡,仍舊最為顯著,即便看起來再荒誕。
首先,喬喬是一個純粹的納粹分子嗎?應該這麼問,喬喬是我們看到的那種屠殺猶太人的瘋狂納粹嗎?
當然不是,他只是個孩子,他甚至不知道眼前的信條和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他甚至不知道,猶太人也是人。
他只是一個被灌輸了奇怪思想的孩子,在現實的殘酷中,漸漸明白過來的一個孩子。
他心裡的希特勒,甚至簡單到可愛。
但終究,喬喬會明白過來,事情並不是那麼單純的。
這個想像中的朋友,就是他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個純粹的單純的東西。
但現實會強制的讓他成熟,戰爭的殘酷,媽媽的死去,還有對他懵懂感情的否定,都讓他開始懷疑此前確信不疑的事情,是否是正確的。
於是,喬喬在結尾終於不再相信那些東西,他摒棄了此前的想法,才會將自己的這個阿道夫朋友踢出窗外。
喬喬終究還是有點自私的,是那一點點小朋友的心思。
德國戰敗後,艾爾莎躲在家裡問喬喬,誰贏了?自己自由了嗎?
喬喬掙扎了很久,還是撒了謊。他害怕得到自由的艾爾莎會離去,他想一直困住這個女孩。
在這裡不得不提這位小朋友羅曼格裡芬戴維斯的演技,本身的善良卻與內心的自私做掙扎,讓他演得真是讓人恨不起來,也覺得難過。
終究,善良的喬喬,還是將艾爾莎放了出去,雖然被賞了一巴掌,他自己也甘願承受。
另外一個角色,讓我覺得特別。
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上尉K。一開始,他吊兒郎當的樣子,讓人覺得,就不像什麼好人。
後來,艾爾莎被蓋世太保盤查時,用了喬喬死去的姐姐的身份。上尉K問了她的生日。
艾爾莎答錯了,上尉K竟然沒有揭發出來,還巧妙的提醒她換一張照片。
再到後來,美軍打入城內,他穿著自己設計的戰衣,仍舊衝到最前面。
我對這個角色,是恨不起來的,甚至有些同情與不舍。
首先,他的確沒有壞到骨子裡,其次,身為軍人,不論對錯,他還在遵守他的職責,還用了自己的方式。
這就很好的詮釋了,戰爭裡,那些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犧牲品。
況且,戰敗後,為了救喬喬一命,他大聲辱罵喬喬是討厭的猶太人,自己卻被美國人毒打,最後留給喬喬的只有一聲槍響。
沒有看到上尉K到底怎麼死掉的,只知道,這槍聲,嚇到了喬喬。
這部電影,很奇怪的地方在於,如果是純粹的調侃反諷,設定為絕對的喜劇,我們沒有看到《虎口脫險》一般的風格。
要是說純粹的反戰電影,卻也沒那麼深沉。
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是從一個德國普通孩子的視角來看待那個年代的問題,當戰爭沒有到達眼前,一切外人看起來恐怖的東西,到他們這裡,只是剩下單純,卻沒有恐懼。
但是,當現實完整的展現在他們眼前時,信仰的崩塌與現實的殘忍,讓他們懵懂間,學會辨認出了好與壞。
一切看起來都只是個笑話,一切又那麼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