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龔蓉梅)近年來,人們的購書習慣和閱讀習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以年青人為代表,喜歡網上購書的便捷,喜歡在碎片時間用智慧型手機閱讀,這種變化對實體書店的衝擊越來越大。苦苦支撐的實體書店,亟需通過創新途徑實現突圍。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浪潮興起,似乎為拯救實體書店帶來一些可以借鑑的嘗試。由長江新世紀及眾位名家倡導的「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活動,一經發起便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
繼白巖松「直播帶店」首發後,著名主持人倪萍接力拯救實體書店行動。日前,她一身休閒裝扮出現在直播間,白色衛衣搭配灰色絲巾,直播結束後還在直播間裡為大家籤名售書。倪萍在接受採訪時說:「因為這樣一場直播,能為實體書店添一把火的話,我是非常願意的。」
倪萍在中央電視臺時就曾做過多次直播,直播對她來說並不陌生。但是網絡直播她並不熟悉的,當工作人員和她說,「直播很輕鬆,渴了就喝點水,要上廁所就直接去,跟大家說一聲就行」,讓她覺得很新奇。「我這個老太太很願意嘗試新鮮事物,所有新事物我都想嘗試一下。」倪萍說。
倪萍認為,每個城市都該有一家刻有城市印記的書店。在北京,三聯書店就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在那裡可以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我對書店有一種情懷。那時候覺得去書店,就跟現在要去吃頓好飯一樣幸福。你不能想像一個城市,實體書店消失了,那太可怕了。」倪萍說。
倪萍記得,在兒子剛剛懂事的時候,每個周末都會帶他去三聯書店看書。「他只要看到書就停不下來,可以在書店度過一整個下午。」有一次,孩子坐在書店的樓梯上,看書看了好久,完全忽略了時間。倪萍怕他餓著,就在門口給他買了個燒餅邊吃邊看。「如果時間退回到他小時候,我不會固執地希望他多讀我們認為『有用』的書。」當年的倪萍曾經擔心孩子看武俠小說、課外書太多了,會分心影響學習。但現在她認為,孩子就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在書店留下美好的回憶。
受訪者供圖
被書滋養的人,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會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倪萍是在年輕的時候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山東話劇院院長翟建平的一句話,讓她至今記憶猶新:「別指望整天塗脂抹粉兒的,不漂亮,誰讀書多誰漂亮。」
「20出頭的女孩當然想漂亮,所以真的就相信了院長說的話。」倪萍回憶道,讀書的習慣就是那時候養成的。
倪萍還是習慣看紙質書,她覺得「沒有紙張,看著看著就容易走神,有點看不下去。我出門也帶著iPad,上面也儲存了很多書,但我還是情願背一本沉沉的書,因為我看書還有一點習慣,就是拿筆畫一畫,畫的地方有些東西我是要重看的,這是電子書代替不了的。這也是我們做拯救實體書店活動的一個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