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人生的歷程當中,總是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選擇的過程當中,有的人會因為感情用事,而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到頭來後悔不已。有的人卻能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秉持著做人最基本的準則。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二十年後》講述了主人公和朋友二十年後相逢,卻發現對方成為了通緝犯,而自己身為警察,最後只好將朋友送進了監獄。從中展現了美國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扭曲的內心,不免讓人嘆息。
一位警察正在紐約的大街上巡邏,發現在一家小店的門口站著一個男子,嘴裡叼著一支雪茄。警察走了過去,問其原因,他只是為了等待一位二十年未見的朋友,按照約定,他們會在這個地方見面。
接著,「男子劃了根火柴,點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著火柴的亮光,警察發現這個男子臉色蒼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塊小小的白色的傷疤。」男子說:「我們倆都是在紐約這個城市裡長大的。從孩提時候起,我們就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當時,我正準備第二天早上就動身到西部去謀生。那天夜晚臨分手的時候,我們倆約定:20年後的同一日期、同一時間,我們倆將來到這裡再次相會。」
雖然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但是,男子還是相信對方一定會按照約定見面。警察離開之後,男子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人走了過來。高個男人認出了他就是鮑勃,兩個人熱情地聊了起來。但是,鮑勃總感覺這個人不對勁,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被逮捕了。
看過高個男人手中的紙條,他這才得知,剛才的那個警察就是他的好友吉米,吉米發現了他通緝犯的身份,因為顧及情誼,所以才讓便衣警察來抓捕他。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鮑勃對於友誼完全是忠誠的,他記得朋友之間的約定,並且格外的信任好友。但是,社會的複雜徹底改變的他的內心,為了活下去,他只好幹一些危險的事情,非常的無奈。
但是,我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曾經的朋友竟然會成為敵人,還是警察和罪犯的關係。面對於這種情況,吉米一定相當的糾結。在經過猶豫之後,他只好讓便衣警察逮捕他。故事的結局,讓人感到非常的悽涼,卻又無可奈何。從中包含了歐亨利對於這個社會的失望、質疑以及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