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已經進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搜尋引擎,大到自動駕駛汽車,都能發現它的蹤跡。
《自然•機器智能》雜誌當地時間10月13日報導,來自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TUW)、奧地利科技學院(ISTA)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受線蟲等微小動物大腦啟發,開發了一種新型人工智慧系統。這種新型系統只需要少量人工神經元就能控制車輛。
與之前的深度學習模型相比,該系統具有明顯的優勢:能更好地應對嘈雜輸入,而且其操作模式可以詳細解讀。
與活體大腦相似,人工神經網絡也是由許多獨立的細胞組成的。當一個細胞處於活躍狀態時,會向其他細胞發送信號,下一個細胞會將接收到的所有信號進行綜合評估,以決定自身是否也需要被激活。
這種細胞間的活動傳遞模式決定了該系統的行為模式——參數在自動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調整,直至神經網絡能夠解決特定問題。
「多年來,我們一直嘗試從自然中汲取改善深度學習的知識,」TUW網絡物理系統(CPS)研究小組負責人Radu Grosu教授說,「例如,雖然線蟲的神經元數量非常少,但其神經系統在處理信息時卻非常高效、和諧。」受此啟發,研究人員開發了涉及神經元和突觸的新數學模型。
TUW和CSAIL博士後研究員Ramin Hasani博士解釋道:「單個細胞內的信號處理所遵循的數學原理與之前的深度學習模型是不同的。我們設計的網絡高度稀疏,這意味著並非每個細胞都會與其他細胞建立連接,使得網絡變得更簡單。」
隨後,研究人員選擇了一項重要任務測試他們的新模型:自動駕駛汽車在車道上的行駛。神經網絡接收道路的攝像機圖像作為輸入,並自動決定汽車的行駛方向。
「如今,為了學習自動駕駛等複雜任務,深度學習模型通常會包含數百萬個參數。」ISTA博士生Mathias Lechner說,「我們設計的網絡規模縮小了兩個數量級,它只使用了75000個可訓練參數。」
新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卷積神經網絡和「控制系統」(NCP)。卷積神經網絡處理攝像頭輸入,提取其結構特徵,並判斷哪些相機圖像是重要的,然後將經過篩選的信號傳遞給網絡的關鍵部分——NCP。NCP僅由19個神經元組成,能夠將感知模塊的數據轉換為控制指令,最終實施車輛控制。
這兩個子系統堆疊在一起,同時接受訓練,從而有效縮短了訓練時長。
Lechner補充道:「為了測試NCP的穩健性,我們對輸入圖像進行了幹擾,並評估了系統的『噪音』處理能力。對於其他深度神經網絡來說,這一問題是無法攻克的難題。但我們設計的NCP對輸入偽信號表現出了很強的抵抗力。這一屬性是新神經模型和架構的直接結果。」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機器智能》
期刊編號:2522-5839
原文連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0-deep-neurons-intelligence.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