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來說,世界上比我國歷史悠久的國家寥寥無幾。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出現了數不勝數的發明創造與文學文化。今日我們所說的,便屬於俗語文化,它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一門文化藝術。不修邊幅的話語中卻潛藏著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道理。
在民間盛傳出這樣一句話「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就字面意思來理解。第一句話講的是,良家婦女從來不去觀看燈會。
在古時候的女子,只要在家相夫教子,三從四德便是個好女人。還有句老話說道「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可以看出女子在古時候的地位是較低的。但也有極少數女子才華橫溢,出類拔萃。比如說蔡文姬,李清照,武則天等等。武則天更是古時候第一位女皇帝,所以在唐朝時期,女性的地位也隨之提高。
女子可以自由活動,在外展現自己的真學實才,雖然還是會有諸多限制,相比於之後的宋朝,那可真是自由太多了。歷史總在不停的向前發展,在宋朝一些極為苛刻的條件又再次強加在女子的身上「裹足」,「貞潔牌坊夫死不嫁」,「笑不露齒」等,女性地位再次被無情的碾壓,受制了各種條條框框之中。
我們這次所說的,所以就是在宋朝的大背景下所形成的。對好女人的定義,無非就是深居簡出,恪守婦道。在家中知道三從四德,以丈夫為天。無需讀四書五經,只要知道女德就可以。嫁夫從夫,嫁到夫家之後,必須孝順父母,相夫教子等這才是好女人應該做的。
那為什麼,好女不觀燈呢?原來在古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供人休閒玩樂的活動,女子出嫁前,都是身居閨房。大戶千金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日裡學習女紅,琴棋書畫等。窮人家的女子,就在家中幫忙,學習刺繡補貼家用和縫補衣裳。
正是因為古代的娛樂活動很少,所以一般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組織燈會等活動。這是一年一次最隆重與熱鬧的活動了,很多女子也會耐不住寂寞前去觀看。女子平時本就深居簡出,好不容易迎來了每年一次,如此盛大的燈會。前去熱鬧沾沾喜氣,本就沒什麼被人閒言碎語的。但往往燈會中魚龍混雜,有一些登徒浪子當街調戲良家婦女。也有些女子懷著春意,認為在燈會之中,能遇到自己的良人,所以女子們在燈會那天都是盛裝出行,期盼著遇到自己的有緣人。
即使是一年一度的燈會,也有人認為好的女人,是不應該去湊這個熱鬧,在家平平淡淡的就好,所以才有「好女不觀燈」的俗語流傳。
這二句話「好男不鞭春」這前三個字,大家都知道,是品行好的男人不會做什麼。所以這後面兩字「鞭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究竟不做什麼,在古代時才算的上好男人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以前,什麼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在古代,作為一個好男人,又需要有什麼條件呢?俗話說孝子賢孫,孝順肯定排在第一位。同時品行端莊,要照顧家庭,愛護妻子,信守承諾,為人處世要厚道等等。而「春鞭」就是能考驗,人品行道德的一種事情。
我國古代時期,是一個農業社會。犁地牛耕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情,關乎這一戶人家的生存,所以犁地的牛,在家庭中非常重要,也被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一年之計在於春,是要耕種的季節,這裡人們為了祈求今年調雨順,來年豐收。就會有一個「鞭打春牛」的習俗儀式。
在這裡的春牛並不是真正的耕牛,而是用紅泥雕刻而成的。每年將會推選出一個人來執行「鞭打春牛」的任務,而那個人將會擁有一整年的好運,同時大家認為能被選上是莫大的榮譽。
所以人們都爭先恐後,想得到這樣的機會,最初的公平選舉,再後來慢慢變成了背地裡使陰招等偷雞摸狗的做法。讓人心生厭惡為人所鄙視,所以就有了「好男不鞭春」的俗語。
隨著歷史的變遷,如今這句俗語,在現在已經不受用。現在倡導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其實這是人性的問題,有女人剛烈,一生只愛一人,為他貞潔一生。也有女子半路改嫁為尋求幸福。更有潘金蓮弒夫的例子。同時像「鞭春」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發生,講求的無非是做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不管是什麼,我們都要知道,不愧對自己不愧對他人,堅守底線就能在生活中安詳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