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
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 黃翔宇
圖/演出方提供、資料圖片
他是林奕華導演的舞臺劇常用演員,也是影視劇中的「霸道總裁」「國民舅舅」,還是綜藝中金句頻出、酷愛耍寶的元氣大哥哥……10月25日,由王耀慶擔綱的交響樂劇《培爾·金特》將在廣州大劇院與羊城觀眾見面,此次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化身「說書人」並分飾22角,與指揮家張潔敏、女高音歌唱家崔崢嶸、廣州交響樂團、廣州鱒魚歌劇合唱隊共同演繹這部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的名作。
近日,王耀慶在廣州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長談中,聊戲興起的他對記者表露:「我非常熱愛戲劇,與其稱之為一種情結,不如說是不斷追求的境界。「
談角色
「我的聲音也是樂器,是樂團的一分子」
作為一部富於傳奇和寓言色彩、充滿哲思的人物傳記式正劇,《培爾·金特》通過紈絝子弟培爾·金特放浪歷險、顛沛輾轉的一生,探索了「人生是為了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等哲學命題。此次在廣州上演的版本,由焦元溥改編,王耀慶飾演的說書人串聯起劇情的發展,並扮演劇中22個角色——他既是培爾·金特,也是母親、情人、愛人、山妖……
羊城晚報:是什麼機緣讓你參與《培爾·金特》的演出?
王耀慶:其實是中了焦元溥先生的激將法,我有點賭氣又有點被忽悠(笑)。他把時長9個小時的原作做了濃縮,以格裡格的音樂為主軸,又用說書人的角色串聯整個故事。他跟我描述時,我想不出這會是怎樣的一場表演,很好奇,所以就來了。
羊城晚報:逾百年來,《培爾·金特》誕生過很多經典版本,覺得有壓力嗎?
王耀慶:開始沒有什麼壓力,焦元溥老師改編得特別好。直到跟樂團合作的時候,我才亦喜亦憂,因為這樣的表演有相當難度,但又很過癮,當你站在整個交響樂團的中間,可以零距離地感受到音樂在你身邊環繞。
羊城晚報:排練中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
王耀慶:這個劇的演出形式很特殊,排練時我要一直努力把自己從音樂裡拉出來,因為很難不去享受交響樂團在身邊的快感,而且音樂那麼好聽。其中有幾段我必須跟樂團緊密結合,他們奏一段,我說一句,所以我的聲音也被當做一件樂器,也是整個交響樂團的一分子,我們是一體的。
羊城晚報:演出中不僅分飾多角,還一展歌喉,你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藏技能?
王耀慶:我也不知道(笑)。因為演員永遠不知道下一部戲要演什麼,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可能要去學某種樂器、某種運動,甚至學打某個遊戲……所以要抱持一顆開放的心,保持好奇和熱情,可能性是無限的。
談舞臺
「在舞臺上的每一秒,都沒有退路可留」
「從2011年來,我每年都有300多天在拍戲。」作為圈中「隱形勞模」,除了影視劇外,還有各種綜藝、宣傳和商務活動塞進王耀慶滿滿當當的行程。其中舞臺劇演員的身份不太起眼,但從未被王耀慶放棄,演舞臺劇是他心中「少有的,能專注於當下,竭盡所能、單純地做一件事情的機會」。
羊城晚報:很忙,為何還要投入精力到戲劇這個「苦差事」?舞臺對你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嗎?
王耀慶:在舞臺上,更多的是一種積累。在臺上的「每一秒就是每一秒」——這一秒不管發生了什麼,你沒有退路,只能繼續往前走。所以每一秒都很重要,以至於在舞臺上時,你會感覺時間變慢了,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以至於讓我有點上癮。
羊城晚報:現在每次上臺前還會緊張嗎?
王耀慶:上臺前,你不能太有把握,也不能沒有把握,你不能太緊張,但也不可以完全不緊張。你必須在一個綜合的狀態裡,清楚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跟全場觀眾一起經歷當時當刻正在發生的事情……舞臺永遠是一個讓我很嚮往的場域。
羊城晚報:在《培爾·金特》裡,最想讓觀眾感受到的是什麼?
王耀慶:首先希望大家聆聽到美好的音樂,至於故事背後所隱含的意思,觀眾會有自己的想法。做任何的演出,我們想表達的跟觀眾感受到的總會有出入,每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家庭環境、閱歷積累,或者是當天的狀態,都會讓他產生不一樣的感受。這種「變量」才是最真實、最珍貴的,這是屬於觀眾本人的。
談跨界
「演員之外,我還是一個內容輸出者」
無論是演戲、唱歌,還是上綜藝、玩直播,好奇心滿滿的王耀慶一直在不斷嘗新。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不受限的「內容輸出者」:「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沒有固定的方向,就看今天在哪個平臺上面跟大家溝通。」
羊城晚報:眼下有個流行詞「壁」,作為演員,跨界跟交響樂團、指揮家和歌唱家合作,你有感受到「壁」的存在嗎?
王耀慶:我現在理解你說的「壁」,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裡。我從來就沒有感覺有什麼「壁」。如果你覺得某個東西很難,想要去突破或者是跨越,所需要的其實只是熱情和好奇而已,無非就是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只要有興趣,我覺得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羊城晚報:作為「霸道總裁代言人」,你有被標籤化的困擾嗎?
王耀慶:在我的認知裡,「貼標籤」是一種懶惰的行為。現在資訊爆炸,時間被切割得越來越碎片化,人們需要用「貼標籤」這種方式去很快地把事物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背後的很多細節可能就被忽略了。所以,首先我不給自己貼標籤,從來沒覺得「我一定是什麼樣子」。所謂的標籤、人設都是一個笑話、一種誤會,既然如此,我也不用「去標籤」。
羊城晚報:不會為了所謂的突破形象或者拓寬戲路,故意演一個貧民?
王耀慶:為什麼要故意?(笑)現在我做任何事情只有一個最大準則——有趣。它要讓我覺得好玩,對我來說是某種挑戰,儘管不知道我能不能把它做好,但我會想去試試看。
羊城晚報:劇中提出了「要做自己,還是說只為自己」的哲思,你有答案了嗎?
王耀慶:我借《培爾·金特》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包括我演話劇《聊齋》時跟張艾嘉的對白——「一個人如果不會愛自己,他就沒有資格去愛別人」。我認為「活在當下」是種智慧,不應該只被理解為享樂主義——把此時此刻手上的事情做好,把這一步的腳印踩踏實了,再去做下一件事情……每一步、每一個點連接起來,去往同一個指向,相信就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談當下
「『火』沒有意義,我更在乎輸出了什麼」
46歲的王耀慶依然認為自己處在「人生最好的階段」。自認從未有過「中年危機」的他,對於為人處世,年少時便有了圓融自洽的邏輯:「一個人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既然如此,你就要接受,會有100個人喜歡你,就一定會有100個人討厭你。關鍵是,你能不能面對這件事情?」
羊城晚報:「中年危機」這四個字會出現在你的字典裡嗎?
王耀慶:我一直沒有意識到「中年」跟我有什麼關係。40歲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現在是人生最好的時刻」——有經驗,對很多事情開始有自己的認知和想法,也還有往前衝的力量,依然覺得明天充滿希望,會抓住很多機會去做、去闖、去實踐自己對於行業或是所擅長事情的一些想法。當時我覺得,這就是人生狂奔的時刻——沒有哪一個時間段是可以像現在這樣子恣意發揮的。我一衝,就衝到現在四十六七歲了,依然沒有感覺到什麼危機。
羊城晚報:對自己的吸收和學習的能力依然自信?
王耀慶:這不是自信,而是全力以赴。確實,身體狀態會跟不上想法,上了綜藝《元氣滿滿的哥哥》之後,我就發現年紀真的會帶來差別——跟小哥哥們在體力上沒法比,這是自然規律,但還有很多東西我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去完成。
羊城晚報:外界眼中,近年來你一直在「走花路」,事業的紅火是不是幫你化解了中年的尷尬?
王耀慶:不會,火沒有任何意義。火了又怎麼樣?重點是你做了什麼?給他人、給社群留下了些什麼?輸出了什麼?……我在乎把每一件事做到該完成的部分,不用多,多了就過了,但也不能少。如果你追求一種「恰如其分」,就沒有心思去想別的事情,我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羊城晚報:2020年就要過去了,有什麼願望可以許嗎?
王耀慶:很多人希望2020年趕快過去,因為這實在不是個讓人感覺到輕鬆和舒服的年份。但我依然希望能夠把握剩下來的每一天,距離新年也就還有兩個多月,時間不會等人,我們盡最大努力就好。
編輯: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