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如何擊沉一艘擁有重重防禦圈的航空母艦時,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進行飽和式攻擊。這也是蘇聯海軍反航母戰術中最倚重的作戰方式。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在面對數十枚反艦飛彈來襲時,航空母艦這一海上霸主也有可能被「漏網之魚」所擊中。未來,隨著路基和空基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和服役,這一威脅將會更加無法克服。因而護航軍艦配備雷射武器和電磁炮,將會成為一種剛需。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電磁炮上艦這件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軍正式展開了電磁炮的相關研製工作。作為一款能夠改變戰爭規則的科幻武器,它不僅能以7倍音速擊中150公裡外的海陸空目標,且最高射速達到了120發每分鐘,是現有艦炮的3倍以上。說白了電磁炮這個「動能之王」,防空反導、對地對海打擊樣樣行、樣樣精,可為什麼將近30年過去了,電磁炮上艦服役始終未得以實現呢?
和傳統火炮相比,電磁炮不是利用火藥燃燒時產生的化學能,而是利用電磁力來加速炮彈。因此,首先要面臨的技術難關就是,必須研製出能夠裝載到軍艦上的小型發電機和儲能裝置,且功率能夠保證它連續發射。看到這裡可能有網友會問,既然電磁彈射器都開始在航空母艦上服役了,為何電磁炮還停留在研發測試階段。這主要是兩者雖然在原理上基本相似,但對瞬時功率的要求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電磁炮的瞬時功率幾乎能夠達到一個大型火力發電廠的水平。再者就是由於射速和彈丸速度都提升了數倍以上,現有的艦炮炮管和冷卻系統很難適應如此高強度的射擊。此前美海軍在測試電磁炮時,由於未安裝相關的冷卻系統,只能打完3發炮彈以後,停下來讓其自然冷卻。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意識到了電磁炮的重要性,也都相繼開啟了對它的探索。但從相關報導來看,電磁炮距離上艦服役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且沒有任何路標指引著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