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也有感覺不少人以為,龜馱著沉重的甲殼,行動遲鈍緩慢,沒有感覺能力。其實不然,龜也有感覺。龜有明顯的時間感覺。大多數陸棲的龜類,生活很有規律。早上,它們在住所醒來,先爬到空曠的地方去曬太陽,從中可以得到足夠的「工作溫度」。午前當它們外出覓食或交配的時候,頸道很足,表現出最強的生活力。到了正午,烈日當空,地面上氣溫升高,它們紛紛爬到灌木叢或其他陰涼地方去「納涼」。一到下午,它們又精神煥發,恢復了活力,雖然沒有午前那樣活躍,可是仍舊不停地到處遊逛著。黃昏來臨了,它們各自返回自己的住所。但是少數陸棲龜類卻與眾不同。例如生活在美洲西北部沙地上的一些穴居龜,喜歡在黃昏的微光下出來活動,其他時間都呆在洞穴裡,幾乎不出家門。科學家認為,這同龜的生活環境有關。白天,那裡陽光強烈,沙地又燙又熱,龜只好白晝穴居,到晚上才出來活動。

生活在淡水裡的水棲龜類,每天的活動時間沒有明顯的規律,這是因為它們棲息的水域裡,溫度變化不大。大多數水棲龜類在白天活動,花許多時間登岸或爬到樹幹上曬太陽;也有一些水棲龜類,如蛇頸龜,卻在黃昏或夜間出來覓食。居住在海洋裡的海棲龜類,卻是白天活動,晚上伸展四肢,浮在洋面上睡覺,隨波逐流,到處飄蕩。過去人們都認為龜和鱉,是聾子和啞巴。可是,據長期從事捕捉或飼養龜鱉的人說,龜既會發出聲音,也能聽到聲音。在繁殖季節裡,一些雄性陸棲龜類在交配時會發出「吱吱」、「哼哼」的快感聲;生活在海洋裡的稜皮龜在受到傷害時,會發出較強烈的吼叫聲;不少陸棲龜類,能夠在地面上感覺到沉重的腳步聲,也能夠對周圍的喧鬧聲作出反應;飼養在水族箱裡的水龜聽到箱子邊緣的擊敲聲以後,有時會調頭遊開去就是一例。龜的嗅覺特別靈敏,這是由於它們的鼻腔裡有一個靈敏的嗅覺器官。

有人曾在陸棲龜類的棲息地作過這樣的試驗:把若干只熟透的果子放在它們經常出沒的地方,當這些龜嗅到果子香味以後,會從一定距離外紛紛群集而來,很快將果子吃得一乾二淨。龜的視覺能力又是怎樣呢?人們對這個問題還了解得不多。據英國動物學家試驗表明,大多數龜類能夠像人類一樣分辨不同的顏色,而且分辨顏色的本領比犬弾。犬只能看清白、黑、灰三種色彩,而龜卻能看清更多的顏色。 龜怎樣睡覺人要睡覺,動物也要睡覺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的睡覺姿勢是各不相同的。那麼,龜是怎樣睡覺的呢?除了海棲龜類外,人們對陸棲和水棲龜類的睡眠還缺乏了解。上海自然博物館有一位專門研究兩棲與爬行動物的專家經多年觀察各種龜發現:龜的睡眠姿勢是伸直右面的一隻前肢和左面的一隻後肢,紋絲不動。龜類除日常的睡眠外,還有冬眠和夏眠的習性。冬天來臨了。

龜和其他許多動物一樣,不再外出活動,蟄居洞穴或者躲在陰暗角落裡,依靠體內貯存的能量進入冬眠狀態。在一般情況下,生活在陸地上的龜類,冬眠開始早,醒來比較遲,而生活在水中的龜類,卻恰恰相反。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區的龜類,當秋天溫度漸漸下降時,會變得越來越呆滯。這時外界的食物來源也越來越少,大約到中秋時節,龜就完全不吃食物。可是它們還要緩慢地活動一段時間,排洩掉體內的剩餘廢物,使消化道內空無一物。然後,它們挑選一個合適的蟄居地方,進入冬眠。通常,陸棲龜類將身體埋藏在冰點以上地帶的鬆土中,而且要有足夠的深度,使外界的寒風、冰凍不會侵襲自己。而水棲龜類,常常躲藏在水下多泥質的底部,因為那裡的溫度在4度以上,不會被凍死。冬眠是溫帶地區的龜類的普遍現象,而夏眠只發生在熱帶地區的龜類中。例如,在非洲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夏天酷熱,氣溫特別高,一些陸棲龜類便尋找涼爽隱蔽的地方,減少自己的活動,進行半夏眠「避暑」。另外一些生活在池塘中的水龜,由於池水乾涸,它們就完全處在靜止不動的狀態,直到天氣轉涼,雨季開始,池塘充滿水的時候,它們才從夏眠中醒來,重新恢復活動。龜的冬眠和夏眠,都是為了適應外界惡劣環境的一種保護習性。不難想像,在寒冬臘月,外界氣溫在0度以下,又沒有可吃的食物,如果龜類照常外出活動,它們不但會受凍挨餓,而且還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勢必會在饑寒交迫中死亡。相反,在氣溫極高的夏天,如果龜類仍在烈曰曝曬下活動,它們也會像人一樣中暑,甚至熱死。因此,龜的這種習性對自己的生存是有利的。和陸共處在動物世界裡,龜是敦厚老實的動物,可以與任何其他動物和睦共處。美國的索恩波特動物園,飼養著一隻80歲高齡的大龜。

飼養員為了慶祝它的大壽,除了給它吃上等食物以外,還稱了一下它的體重,已有足足150千克重了。這隻大龜性情溫和,從不發睥氣,同住在一起的許多小動物都喜歡找這個大「哥哥」玩。對此,它都毫不在意,聽憑它們在自己身上任意戲耍。其中有一頭剛出生6個月的非洲矮種小山羊,特別喜歡跟大龜作伴。它們經常在園中同遊,小山羊常常站到大龜背上,而大龜卻起頸地馱著小山羊爬行,爬的速度越來越快,引來了許多遊客,惹得人們捧腹大笑。天長日久,「龜羊同遊」便成了這個動物園的精彩節目。澳大利亞的威文動物園裡飼養一隻白孔雀。它是從動物園的孵卵器裡孵化出來的。小生命剛一誕生,它就被放到爬行動物館龜類的暖房裡飼養。小孔雀把第一次看到的活動物體——龜,當作了自己的「媽媽」。龜在爬行,小孔雀就跟在後面走動;龜休息時,小孔雀便站在旁邊;龜吃食時,小孔雀也共同進餐。小孔雀以後的歲月,大多是在龜的身旁度過的。

在共同生活的日子中,小孔雀的一舉一動,同樣也對龜產生了影響。當小孔雀展開雙翅時,龜見了也照樣子做。由於龜沒有翅膀,它就跑到房壁邊,站立起後肢,將體軀貼在壁上。有時候,小孔雀躺在地上,閉起眼睛睡覺,龜也爬到小孔雀的身旁,肩並著肩,閉上雙眼打起噸來。和其他孔雀在一起的時候,小孔雀會不時地流露出對龜的「戀戀不捨」之情;而龜也伸長脖頸,張著眼睛望著這隻小孔雀,似乎在呼喚小孔雀:你快來呀!在自然界,龜還同小鳥共棲。大約10年前,美國生物學家雷格麥克法蘭夫婦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中,發現象龜和小鳥之間有著奇妙的共棲互利關係。一天早晨,夫妻倆走出帳篷時,看到一隻雌性的大象龜在石塊上緩慢地爬行。突然群小,雀鳥從附近樹叢裡飛了出來。幾隻小雀鳥飛到離象龜大約半米多的地方停,另外幾隻飛到象_龜的背上,跳來跳去,吱吱地鳴叫著。

真有意思,大象龜眼見「小客人」到來,立即停止爬行伸長脖子,朝著它們張組,佔示「歡迎」,然後,它頭頸向上,越伸越高,四條粗壯的腿也伸展地站著動也不動,比小崔鳥意跳到自己的頭部、脖子、前腿、後腿,檢查在皺褶的皮膚中有沒有寄生的蟲子。小雀鳥眼明最快,從大象龜的粗糙的皮膚中不斷地啄取蟲子。小崔鳥從人象龜的眼角裡啄蟲子,它也不眨眼;從鼻孔裡啄蟲子,它也不打噴嚏。大約過5分鐘以後、雀鳥啄究蟲子,這隻大象龜還是一動不動,直到小雀鳥飛走,它才縮進頸部,開始慢慢的爬行。大象龜與小雀鳥的共棲協作關係,對雙方都有好處。因為大象龜常常在下層叢林裡爬行,那裡比較潮溼,身上有許多寄生蟲,特別是皺褶內的皮膚非常嬌嫩,血管和神經分布多,因而那裡成了各種寄生蟲的聚集之地;而小雀鳥從它的皺褶皮膚等處啄食小蟲子,獲得了美餐。小雀鳥同大象龜,真是互助互利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