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亭高架橋橋頭積水嚴重,警察在水中疏導交通
□東快記者陳雪芳陳木易林良劃劉興見習記者李歡騰文/圖
2014年7月24日,10號颱風「麥德姆」席捲過的福州城,北面又現多處內澇。「重災區」五四北省體一帶,水澇成災,排澇工人打開下水道井蓋,積水在井口處轉了一圈兒,卻沒能流下去。
和福州大學城今年的「安然無恙」不同,多年前已是內澇「重災區」的五四北,近些年雖也沒少花錢整治晉安河、修建琴亭湖,看似排澇設施正在一步步完善,卻在颱風「麥德姆」過境後,一如既往地淪陷了。
現象
颱風過境 福州北面「一片海」
澇點一:省體中心再啟「看海模式」
又是一夜暴雨,昨日的五四北省體門前,積水不斷攀升。和清晨6時琴亭高架橋的交通管制同時發生的,是省體門前再次啟動「看海模式」。排澇工人打開一處下水道井蓋,積水在井口處轉了一圈兒,卻沒能流下去。甚至有地勢更低一點的,井孔裡「咕咚咚」冒出水來。「晉安河水位太高,這是內河水在倒灌。」眼看省體門前的積水水位越來越高,排澇工人卻沒轍,只能幹等著。直到上午10時許,雨水稍作停歇一陣後,地勢稍高的井道口終於有了動靜——水開始往井眼裡流了!
昨日中午12時許,省體門前原本齊膝深的水位終於降到了小腿處,隨後是腳踝。上午11時許,琴亭高架橋恢復通車。
澇點二:水頭路「泡了」兩輛小車
與此同時,晉安區水頭路,兩輛銀色小轎車正被泡在水裡,積水已沒過膝蓋。有人提著鞋子,捲起褲腿,小心翼翼地行走著。沿路兩旁的店鋪,大部分都因進水而歇業。
「早上四五點鐘的時候,積水更深,店裡的冰箱都被泡了」該路段的一家小飯店老闆告訴東南快報記者。同樣受災嚴重的還有一家「龍祥招待所」,招待所的大門開著,店裡面的積水還在腳腕子的位置,水面上漂著雜物。「粗略地估算了一下,這次受災損失至少有十萬塊」老闆李先生無奈道,不僅大廳被淹,後面的倉庫也被淹了。
記者從受災人員的交談中了解到,該條路段以前很少發生內澇,前幾年比這次颱風更猛烈的時候,都沒有發生這種現象。受災小店老闆表示,很可能是內河的原因。
省體門口,排澇工人打開井蓋排水
琴亭湖、晉安河 已經滿得快溢出來了
水頭路和省體中心相同的地方在於,晉安河離他們幾步之遙。排澇工人認為,積水無法排出的原因是,由於連降雨水,晉安河水位已高於省體路段的地面,下水道裡全被河水填滿,因此積水無法排出。東南快報記者從新聞大廈處沿著晉安河行走至塔頭路段,發現由於颱風暴雨,水位已上漲至沒過棧道,直到昨日中午12時許,才有所下降。前來垂釣的福州市民餘先生稱「從沒見過水位漲得這麼高。」
而位於五四北的琴亭湖,雖然雨水已經停歇,但湖邊木棧道依舊被湖水所淹沒。這個集排澇和觀賞為一體的湖體,設計庫容71萬立方米(由於部分設施尚未完善,目前只有60多萬立方米),已經「滿得快要溢出來」了。
探因
琴亭湖 庫容量和山洪傾瀉流域面積不匹配
晉安河 連年整修,反而對洩洪起了反作用
那麼,是因何原因讓福州北面,特別是花重金修建了琴亭湖的五四北,依然在暴雨過後內澇成災?
福州市水利局一名專家指出,五四北一帶在早前原是郊區農村,很多稻田、魚塘有蓄水排水作用,可在雨季疏導從北峰流下來的大量雨水。但近幾年城市建設加快,五四北一帶的住宅區開始逐漸取代了稻田,原有的農地已變成不透水,而原先星羅棋布的池塘和河溝幾乎被填光,使蓄洪能力減少。
此外,城區擴張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原有的排洪通道被填、堵,導致排水不暢;市政建設與內河排澇缺少溝通協調,內河河道中阻水的橋梁管線眾多,成為束口段,使上遊的水下洩不暢;此外,淤泥和垃圾進入內河,抬高了河床,形成內澇。城市雨水管網排水能力不足,有的被垃圾堵塞,則加重內澇。
因此,開挖琴亭人工湖的初衷,本是想起到城區蓄洪功能,但是近年來可以明顯看到山洪傾瀉的流域面積與湖的庫容量始終無法匹配。按照城市目前的整體規劃來說,通過對內河進行改線拓寬,以及整改居民區、重新修建水庫等方式,已不符合當下城市發展的規律。
同時,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一名高級工程師指出,政府部門近年來雖然每年都在晉安河投入了大量資金,不但在洩洪排澇上沒有起到關鍵作用,反而,還起了反作用。「因為晉安河的改造,主要是針對景觀棧道方面,從水利洩洪角度來說,沿河兩岸景觀棧道的修建,不但不能擴大洩洪量,反而還佔據了原本可以過洪河道的寬度。」
琴亭湖猶如黃河,湖邊木棧道被淹沒
專家
特殊地形致山洪匯流快、來勢猛,城區排澇能力不夠
福州市水利局專家認為,如此頻繁的內澇,究其原因,從大的自然環境來分析,首先在於福州市中心城區依山傍水,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臨江,總體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市區地面高程通常在6m~7m,湖東路及以北區域地勢較為低洼,溫泉公園附近地面高程只有5.3m,容易積水。城區外圍北面山區的洪水必須通過小溪流匯入城市內河後,再由水閘或排澇站排入閩江北港。外圍山地坡度陡、降雨量大,由暴雨形成的山洪,匯流快,來勢兇猛,迅速進入福州主城區河道,客水成為城區澇水的主要來源。當閩江流域發生洪水或遇上高潮時,外江水位較高,受洪水(或潮水)頂託,排澇閘無法自排,澇水不易排出,導致城區發生內澇。
目前,福州城區主要的蓄、排澇設施有水庫、水閘及排澇站。在晉安河上遊各支流上有八一、登雲、過溪、鬥頂和過溪五座水庫,攔蓄洪水能力有限;西湖和左海對白馬河中下遊的洪水有一定調蓄作用。此外,排澇閘、排澇站、排水涵洞的數量不足,也導致排澇能力不夠。
在山體的分水嶺間建排洪隧洞,讓山洪不進城,直排閩江
福州市水利局專家建議,目前可通過在山體的分水嶺間修建排洪隧洞,使其排澇能力達到20年一遇標準,將城區北面的山洪在高地攔截後直接引入閩江,做到山洪不進城。在沒有了山洪的壓力之下,僅憑目前城區的蓄、排澇設施等可足以應付強降水量下的城市排澇。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相關工程師認為,城區排澇問題要徹底解決,既要考慮內河排洪,同時又要考慮城區地面雨水排洩,因此需要水利、城管執法和市政建設部門相互配合,相互溝通,使城市水利設施與市政府管網設施配套統一,形成較為完善的排澇系統。建議市建設部門按城區20年一遇排澇標準完善市政排水管網規劃。
五四北內澇史
內澇主要發生在4月-10月
專家指出,總結近幾年福州主城區內澇的特點,主要發生在4月-10月。其中,4月-7月主要是因為閩江發生大水,遭遇福州本地暴雨洪水導致內澇;7月-10月則是由於本地颱風暴雨洪水遭遇外江高潮引起內澇。此外,西片內澇情況相對較輕,大都是局部內澇和路面積水。
他們查閱資料發現,在歷史上,五四北經歷的嚴重內澇大致為以下幾個階段:
2005年10月「龍王」颱風讓五四北周邊路面積水深度高達2米多,並持續2天-3天不見消退。
2006年8月 颱風「桑美」過境,五四北片區大部分道路積水近一米,儘管有沙袋防堵,還是有不少樓盤一樓進水。
2009年8月颱風「莫拉克」帶來的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解放溪泛濫,造成秀峰路、盤石村嚴重積水,最深處高達一米多。
2010年4月6日,一場持續了數個小時的強降雨,使五四北一帶成為內澇重災區,琴亭高架橋到新店鎮政府路段積水最深處超過一米。2012年9月13日暴雨突襲福州市區,福飛北路鐵路涵洞積水。從森林公園一直到華林路,滯留的車輛排成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