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觀測,11月2日,美國大選前一天,一顆名為「2018VP1」的小行星,恐怕要「撞向」地球!
| 「2018VP1」小行星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與2020年美國大選有關。
圖片來源:Internet
這顆小行星,最早在2018年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發現。
不同於其他在太空別處各自歡騰的「同胞」,「2018VP1」小行星正向地球的方向衝來。
2020年,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一場稀鬆平常的「撞擊」
但對於這顆小行星所帶來的威脅,倒也不用太過焦慮。
在NASA的測算中,「2018VP1」小行星近地距離最短約為4994.76公裡,撞向地球的機率只有0.41%。
換言之,這將是一場概率極小的撞擊事件。
| 「2018VP1」小行星運行軌道。2020年11月2日,這顆小行星將抵達近日點。
圖片來源:NASA
更何況,「2018VP1」還只是一顆直徑6.5英尺(約合1.98米)的「小」行星。
退一步來說,就算地球真的那麼倒黴被它撞上,地球的大氣層也會將這顆小行星攔截,它在到達地表前就會被完全消解。
考慮到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面積比為3:7,再考慮到陸地上仍有太多人類未定居的聚集地,小行星精準地砸到某個人類聚落的概率,更是小之又小。
NASA也發表官方安慰說:
「2018VP1小行星非常小……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即使它真的進入大氣層,它也會因為體積過小而解體。」
「Asteroid 2018VP1 is very small……and poses no threat to Eart……but if it did, it would disintegrate due to its extremely small size.」
| NASA對「2018VP1」小行星的潛在危險做出說明。
圖片來源:Twitter
再說了,「2018VP1」小行星這種量級的「撞擊」事件,對地球來說,其實也是稀鬆平常。
這是因為,地外天體的體積與其撞擊地球的頻率呈負相關,直徑5到10米的小行星,平均一年就會撞擊一次地球。
相比而言,直徑在5米之下的小行星,會更加頻繁地光臨地球。
有趣的是,面對這些天外來客,我們似乎並沒有太多察覺。
這些年來,唯一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撞擊事件,似乎也只有2013發生在俄羅斯的「車里雅賓斯克隕石撞擊事件」。
| 2013年,隕石在車里雅賓斯克市上空爆炸,爆炸引發的房屋震動與玻璃震碎致使當地一千多人受傷。
圖片來源:Wikipedia
根據NASA的測算,當向地球方向襲來的小行星直徑在140米以上時,它才會被看做是潛在危險小行星(PHAs)。
至於6500萬年前砸向地球的那顆小行星,它的直徑則足足有10公裡!
墜落在車里雅賓斯克市的那顆小行星,它的直徑約只有56英尺(約合17.07米),儘管它給當地造成不小的影響,但是危險性仍不算高。
但話又說回來,假如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真的襲擊地球,除了地球本身的保護機制,人類能有什麼辦法應對嗎?
如何應對小行星撞擊?
解決的思路其實並不複雜。
其一,在危險小行星撞向地球前將其摧毀;
其二,改變危險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使其無法撞上地球。
不過,以上兩種解決思路都基於一個前提:人類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小行星。
根據美國宇航局近地物體研究中心(CNEOS)的統計,截至2020年9月,人類已經發現2116顆潛在危險小行星,其中有157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一公裡。
| 已知潛在危險小行星分布軌跡圖,可以說地球被「危險」包圍。
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不難想像,人類生活的地球充滿著外部危機。
或者更準確地說,地球上的人類面臨著更多的生存危機。
人類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上面提到的潛在危險小行星統計數據,便由CNEOS運營的哨兵(Sentry)系統監測得出。
類似的監測還有「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該系統由美國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System)主持運行,主要監測那些體積雖小但對人類來說仍然十分危險的小行星。
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阿里·海因茲(Ari Heinz)在接受聯合國記者採訪時表示:
「大型小行星,也就是直徑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我們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可以告訴你它們一百年後的發展。但是,當大小下降到百米時,就會有很多的相關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在此後的一百年間,小行星(直徑在140米以上)撞向地球仍是概率極小的事件。
但為了應對更「小」、也更可能到來的危機,人類在現有監測的基礎上仍在努力尋找解決之法。
國際上目前最常見的思路是改變危險小行星的運行軌道。
依託這種思路,歐洲航天局(ESA)和NASA聯合制定了小行星偏移&評估任務(Aida計劃)。
為了應對小行星的威脅,科研人員將在2020年底向雙星近地小行星迪代莫恩(Didymoon)、迪代莫斯(Didymos)發射兩個探測器。
其中一個探測器將直接撞向體積較小的迪代莫恩,另一個探測器則留在迪代莫斯,並觀測這場撞擊是否會改變迪代莫斯的運行軌道。
| Aida計劃示意圖。對於人類來說,Aida計劃意義非凡,正如ESA研究員伊恩·卡內利(Ian carnelli)所言:「Aida就是地球的保險單」。
圖片來源:NASA
除了Aida計劃,也有部分科學家提出了更具科幻感的方案。
比如,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物理學家張啟程,他就提出了雷射的方法。
在他的設想中,通過在地球近地軌道設置雷射設備,人類便可以提前對危險小行星展開打擊。
進一步來說,通過蒸發部分目標小行星,該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同樣被改變。
至於像死星那樣徹底摧毀一個星球?
從人類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來看,只能是天方夜譚。畢竟,雷射武器離現在的我們也很遙遠。
而這還涉及到一個更嚴峻的問題:人類是否會為自己豎立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 死星,《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著名的太空球形要塞,其威力可以摧毀行星。
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過,當下的我們無需為此煩惱。面對未知的深空,面對潛在的危險,人類還有充裕的時間去應對。
至於「2018VP1」小行星,這顆美國大選前一天到來的小行星,也許只會成為公眾茶餘飯後的閒談。
相比遙遠的天外來客,這片大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才更與當下的我們密切相連啊。■
參考資料
A Tiny Asteroid Is Headed Towards The Earth. Destiny,2020.
Asteroid 2018VP1 is heading towards Earth but NASA says 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ABC NEWS,2020.
Here's The Real Truth About That 'Election Day' Asteroid on Its Way to Earth,JACINTA BOWLER. SCIENCE ALERT,2020.
Explained: What is Asteroid 2018VP1, headed for Earth this November?Explained Desk. The Indian EXPRESS,2020.
彗星撞地球:我們能否預先發現帶來毀滅的小行星?Chris Baraniuk. BBC,2019.
如何阻止「末日」小行星撞擊地球. BB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