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是立方體的且穩定存在,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2020-10-11 圖新地球

這個問題只是讓大家開腦洞,而不是讓你們論證這種情況不存在啊。——來自一位看不下去的網友


在討論立方體地球的結構之前,我們先來解剖球形地球。

1. 立方體地球的結構,地球分為4層。

內核:球形固態鐵鎳混合物質。

外核:由液態鐵鎳構成。外核的對流為地球提供了磁場,使得指南針可以工作,並偏轉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在兩極(磁極)形成極光。

地幔:具有可塑性的固態物質,部分有熔化,可以流動。

地殼:我們生活的地方,一層薄薄的巖石,漂在地幔上。地殼分為很多板塊,被地幔推著移動,互相碰撞,給我們帶來了火山,地震,山脈。

地軸有23.44度傾角。人們相信這是由於地球在剛形成的時候和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亞)碰撞造成的。今天,忒亞已經成了地球的一部分,而被撞飛出去的巖石形成了月球。地軸傾角造成了地球的四季。


我們回來看立方體地球的形成。地球被忒亞撞擊後,神級外星人路過太陽系,覺得這顆行星距離太陽位置不錯,很有產生生命的潛力,決定做個實驗,看看一個立方體行星上生命是如何演化的。於是他們用神級科技把地球變成了立方體。為了對地球造成儘量小的影響(已經夠大了),他們決定不在地球上增加任何物質,而是使用一種神秘的力場改變地球的形狀,並使地球能夠保持這個形狀。對於地球內部,則一律不動。


地球外殼冷卻後,形成了以下結構。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外核和內核仍然保持球形,而地幔則充滿了整個立方體。立方體的表面是巖質地殼。 立方體邊長10270公裡。

立方體地球有6個面。為了便於討論,我們需要給這6個面命名。


我們把南北兩個面分別命名為南極面和北極面。這兩個平面稱為極平面。其餘四面分別按照現在地球的大陸命名為亞洲面, 歐洲面,美洲面和非洲面。這四個平面稱為大陸平面(只是個名字)。

2 重力場

如果你站在一個平面的中心,引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即垂直於平面的方向。這時候你會覺得地面是水平的。如果你離開中心向邊緣移動,重力方向就會依然指向地心,但略有偏離。由於我們重視把重力的方向看成是「下」,所以這時候你會覺得地面傾斜了。


住在這個平面上的人會感覺這是一個中間低,兩邊高的盆地。中間比較平坦,越靠近邊緣,坡度越大。

那是一個圓盤狀的(準確地說,高度很小的圓柱體)地球,但是引力的分布是非常相似的。

偏離垂直線的重力會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分量,推動地殼向中心移動,這將導致立方體地球的地質運動非常活躍。

為了對水平方向的推力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我決定計算一下。結果我列出了積分算式卻積不出來(我的高數是體育老師教的)。最後我採用的方法是這樣的:建立一個質點構成的三維矩陣來模擬立方體,

考慮到地核密度較大,相應調高地核範圍內質點的質量,

在立方體表面上從中心到邊緣直線上取21個點,分別計算所有質點對每個採樣點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並進行疊加,

這個也算是積分的原始形態了。我嘗試了不同的質點數量,觀察了計算結果變化的趨勢,估計它的精度應該滿足我們做粗略估計的需要了。


圖中藍線是各採樣點的重力;橙線是該點的水平推力。可以看出從平面中心開始,水平推力逐漸增大的趨勢。請忽略縱軸上的數字,我們需要的只是力之間的比例關係和趨勢。


順便把重力角度的圖也貼在這裡。藍線是各採樣點重力方向也垂直方向的夾角;橙線是該點到質心方向於垂直方向的夾角;灰線是兩個角度的差,即重力偏離質心方向的角度。可以觀察到,重力傾角總是小於該點到質心方向與垂直方向的夾角,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坡度。 可以看到在點5以前,重力偏離質心方向的角度都小於4度。我們可以認為,在平面中心附近,重力方向近似上指向質心。

平面上的點距離質心距離不一樣,造成自轉向心力的差別。但是和整個重力相比,這個差別很小,所以在以上計算中忽略不計。

3. 地質運動


以上是一個平面的地質運動示意圖。

由於受水平推力作用,地殼從四邊向中間運動,導致立方體的12條邊上地殼被撕裂,地幔中熔巖湧出形成新的巖石。所以,立方體地球的邊上布滿了裂谷和火山。

每一邊的地殼移動方向都不一樣,這將造成地殼分裂,於是整個平面的地殼沿對角線分裂成四大板塊。每一個板塊都是三角形,所以在板塊移動過程中,空間逐漸減小,不可避免的和相鄰板塊碰撞,形成沿對角線分布的對角山脈。對角山脈從四角向中心排列,高度也逐漸增加。

在一個大陸平面上,東西走向上的點由於自轉線速度不一樣,需要的向心力也不一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邊緣部分的水平推力。所以南北兩個板塊移動速度明顯快於東西板塊。這種現象導致對角山脈時常發生大地震,其強度遠超球形地球的地震。

前面提到,越靠近邊緣的部分板塊受到的推力越大,所以移動速度也比靠近中央的地殼。邊緣地殼在運動中受到靠近中央地殼的阻擋而相互擠壓,也會造成四大板塊分裂成更小的板塊,同時形成很多平行山脈。在靠近中心的地區,由於板塊移動減慢,平行山脈之間的距離減小,同時在原有平行山脈之間產生新的山脈。而平面的中央地區,幾乎全部被山脈覆蓋。

平面的中心是所有板塊的會和點。四個方向的板塊在這一點積壓,理應形成高大的山脈。然而,我們在下一章將會談到,情況並非如此。

可見這個立方體地球地質運動的活躍程度遠遠超過地球,劇烈的造山運動創造了很多高聳入雲的山脈,規模遠遠超過喜馬拉雅山。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峰是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高度超過20公裡。那麼立方體地球的山峰又能長多高呢?事實上,它們不能到達奧林帕斯山的高度。這是因為山脈是漂浮在地幔中的。如果山脈太重,就會沉入地幔,底部在高溫的熔巖中慢慢熔化,從而防止山脈無限制的往上生長。立方體地球的山峰都不會超過15公裡。對角線山脈的很多山峰都應該能達到這個極限。而中央山脈也不會更高。沉入地幔也是板塊巖石層的最終歸宿。兩個板塊在邊界上相互擠壓,造成巖石層一方面向上形成山脈,而更多是沉入了地幔,熔化,成為地幔的一部分。

地殼巖石層基本上是玄武巖和花崗巖。其他的巖石種類在立方體地球上不存在。在快速運動的板塊中,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沒有時間形成。所有的巖石都是比較年輕的,估計不會超過一百萬年(巖石層從平面邊界運動到中心的時間)。古老的化石找不到,這將對立方體地球的生物學家研究進化論產生巨大的困擾。地質學家要推斷地球的年齡也十分困難。

4. 海洋

由於引力方向偏離垂直線,每個平面上的水都會集中在平面中間,形成六個分離的海洋。為了估算每個海洋的大小,我們需要知道每個平面的水量。

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強烈的隕石轟擊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地球表面冷卻後,這些水凝結形成了海洋。人們曾經懷疑地球的水來自彗星,後來發現彗星的水和地球的水中水含量不一樣,所以排除了這種可能。採取這個假說,我們可以進行如下估算。

含水隕石來自公轉軌道平面地球的外側。每一個平面上能接受的水取決於它在公轉軌道垂直面上的投影大小。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極平面和大陸平面投影形成的矩形面積比例為sin() : sin (),或0.40 :0.92。大陸平面的水由4個平面均分,而極平面的水由2個平面均分,所以每一個極平面可以得到總水量的15.2%,而一個大陸平面可以得到總水量的17.4%。

地球的總水量為立方公裡,所以每個極平面有水立方公裡,而每個大陸平面有水立方公裡。

我們先來看看大陸平面的海洋。由於海洋位於平面中心,我們可以近似認為這裡的重力方向都是指向地球質心的,水就會聚成一個球體的頂端(球缺)。根據一個平面水的體積,我們可以計算出海洋直徑2240公裡,和立方體邊長相比,這是一個很小的水域。中心最高點為120公裡。


這個海洋是一個半徑5290公裡的球的頂部。和球形地球半徑比較(6371公裡),可以知道這個海洋看起來和普通的海洋幾乎沒有區別。


如果你站在海邊,你會感覺站在一個坡度為的斜坡上,一片蔚藍的大海從你腳下一直延伸到天邊。由於水面總是和重力方向垂直,所以你看起來水面是平的,而你腳下的大地是傾斜的。如果你向遠處眺望,你會看見向你駛來的船先露出桅杆。

球形地球上海洋面積是整個地球面積的71%,而在立方體地球上,海洋面積只有總面積的14.7%。海水集中在很小的區域,造成了巨大的深度。如果全部水都以液態形式存在,海洋最深處能夠達到120公裡。隨著高度下降1000米,壓強會增加10兆帕,溫度會下降1.5攝氏度。在一定的深度,海水在高壓低溫的環境下會變成固體。這是另一種形態的冰。

冰是水分子形成的晶體。根據晶體中水分子的排列,冰具有17形態。在普通大氣壓下水在0攝氏度以下形成的冰叫冰Ih,密度比水小。而在深海大約35公裡處,會形成冰II,密度比水大,為1.16克/立方釐米。再往深處大約65公裡的地方會形成冰VI,密度更高,為1.31克/立方釐米。


上圖左邊是普通的冰Ih,水分子排列成六邊形網格結構。右邊是冰II,可以看到一半的六邊形網格被壓縮崩塌,這就是密度上升的原因。

厚度高達100多公裡的水和冰具有巨大的質量,會把它下面的地質結構壓到地幔中去熔化掉。這也解釋了「地質運動」一章中提到,為什麼平面中部不能生成高大山脈。向中心運動的板塊達到海洋,形成海底地殼,同時在海水和冰層的重量影響下被迫向斜下方運動,插入地幔,然後熔化為地幔的一部分。沉入地下的高山在地面上的最後痕跡是分布在近海的大大小小的島嶼。在海底向下運動的板塊同時也拖動其後的板塊,使其在進入海底以前就開始下降。所以海洋附近的山脈普遍不高。同時這一運動對下方的地幔產生巨大的壓力,熔巖會從地殼薄弱處湧出,形成海洋周圍和近海的火山。

下圖是海洋地區的地質結構示意圖。

海洋上部是液態水,下面是低溫高壓下產生的不同形態的冰。冰層深入地幔內部,但是冰層的低溫在它的底部維持一層厚度為5公裡左右的固態地殼。接觸地殼的冰層表面溫度會比較高,致使底層冰融化,形成液態水。液態水以對流的方式把熱量傳遞到上層的冰,失去熱量,再降落到底層。由於冰的熱傳導性低,所以熱量在冰層中緩慢向上傳遞,對整個冰蓋和上層的海水溫度影響不大。同時,與這一層地殼接觸的地幔也有對流活動。接觸地殼的地幔失去熱量變冷下降,高溫的地幔上升。這種對流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大規模火山活動,保持了海底地質結構的穩定。海底液態水層上面依次是冰VI和冰II層。

由於底層高密度的冰對體積有較大的壓縮效果,另外水在高壓下密度也會上升,所以海洋總體積會縮小為原來的80%(粗略估計)。再考慮到大量冰層陷入地幔,由此我們把海洋的直徑校正為1963公裡,最大高度(頂部到平面)為93公裡。


兩個極平面的水大多以永久性冰蓋的形式存在。在球形地球上,大氣圈和海洋是一個整體,使得熱量在全球循環。南北極的極夜雖然嚴寒,但是也遠遠高於絕對零度。而立方體地球上,海洋和大氣都是各個平面的孤立系統,缺乏全球性的熱循環機制。在長達半年的極夜,地表溫度可以降到零下200攝氏度以下。不但是水,連空氣也會變成固態。在極晝中,冰蓋把大量陽光反射回去,剩下的陽光能量在夏季可以把表面的少量冰溶解為液態水。在冰蓋周圍的活火山附近,有溫泉或小型湖泊維持著終年不凍的液態水,使極平面有孕育簡單生命的可能。在冰蓋深處,同樣存在著冰II和冰VI和液態水層。

5. 大氣層

和水一樣,地球大氣也會聚集在每個平面中心附近,成為覆蓋在海洋上空。而離海洋遠的地方沒有空氣。
如果用和水一樣的處理方法來計算大氣層:把現在地球的空氣總量分配到各個平面,壓縮在海洋附近,結果將是海平面氣壓高達現在地球的13倍。但是空氣和水不一樣,現在地球大氣的構成很大程度上是生命活動的結果。立方體地球上,以海洋為中心的小型生物圈不能產生和球形地球一樣規模的大氣。所以,我們需要回顧一下地球大氣的演化史,再來看看在立方體地球的環境下,大氣會怎樣演化。

地球最早的原始大氣來自形成地球的塵埃和氣體。由於地球高溫和太陽活動劇烈,原始大氣很快散失到太空中。

地球早期大量的火山活動。火山氣體成為了大氣的來源,其成分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二氧化硫,硫化氫,少量的氮氣和其他氣體。這時的地球大氣被稱為次生大氣。

海洋中出現生命之後,大量單細胞藻類開始了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變成了氧氣。氧氣逐漸氧化掉地面的鐵以後,存留在空氣中。這次對地球生物演化至關重要的「大氧化事件」。對這些藻類來說卻是一個自殺的過程,因為氧氣對它們是有毒的。這些藻類留下的遺產就是我們呼吸的現代大氣,其中各種氣體成分發生過多次變化。

二氧化碳在大氣演化過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今地球植物仍然需要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但是二氧化碳也是生命星球的巨大威脅。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可以大量的保持來自陽光的熱量,從而提高氣溫,這個過程就是著名的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太高,溫室效應就會失控,朝災難性的方向進行不可逆轉的發展。金星和地球一樣位於太陽系的可居帶,但是它的表面溫度高達462攝氏度,甚至高於最接近太陽的水星,就是因為它的大氣層中含量達96.5%的二氧化碳。在立方體地球上,活躍的全球性火山源源不斷地把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到地球表面。要讓立方體地球擁有欣欣向榮的生物圈,必須有一個機制把二氧化碳送回地球內部。

有趣的是,這個保護生命的機制正是生命本身。關於生命起源有很多假說。記得在中學生物課本上的主流觀點是,原始海洋和次生大氣中的化合物在閃電作用下,經過特定的化學反應,形成了簡單的有機物。大家可能還記得米勒的實驗。另一種觀點是生命物質來自太空。最重要的生命物質無疑是DNA和蛋白質,而製造它們的材料,如胺基酸,嘌呤等小分子在太空中的星雲中產生,隨著隕石和彗星來到地球。這一觀點在過去常被指責為」把生命起源的問題推到地球之外「,但是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有機分子在隕石中被發現,這一觀點反而漸漸成了主流。

不管哪一個觀點更可靠,立方體地球經歷了相同的過程,得到了有機物小分子。在原始海洋中慢慢孕育出了生命,它們是厭氧性細菌和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藍藻。這時候的大氣層充滿了二氧化碳和甲烷,水蒸氣。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很高。很快(10億年),藍藻製造出了足夠的氧氣把自己毒死,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呼吸氧氣的新一代藻類接管了海洋。

和球形地球相比,立方體地球海洋面積很小,其中的藻類處理二氧化碳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全球火山噴出的二氧化碳都在重力作用下進入海洋附近的大氣圈,必然導致失控的溫室效應。後果嗎,金星就是前車之鑑。幸運的是,立方體地球的獨特地質結構把大多數的二氧化碳阻擋在大氣圈外。

平面上的大多數火山都在真空中,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離開火山口以後以拋物線落回地面,而不會在空中懸浮。氣體在傾斜的重力重用下沿著地面向中心流動,中途受到平行山脈的阻擋。同時,火山氣體中的佔最大比例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結合,產生碳酸和亞硫酸。這些酸性物質對玄武巖有風化效果。風化後的玄武巖往往呈現六方柱狀。下圖是平行山脈和裂谷中的常見地形(請忽略那些樹,天空應該是黑的)。


其實我更希望它長成這樣,可惜風化的石頭肯定沒這麼好看。

這個風化過程的重要作用是讓二氧化碳回到了地殼中,不會加劇溫室效應。

在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地球大氣的成分逐漸穩定下來。含量最高的氣體是
氮氣,65%。氮氣來自火山氣體,雖然量比較少,但是它很少和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積少成多,成了最主要的氣體。

氧氣,34%。由於源源不斷的二氧化碳供給,海洋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植物十分繁榮,光合作用也產生了比球形地球高得多的氧氣含量。

其他,1%。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氣,氬氣,氫氣等。


由於海洋附近火山活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今天的球形地球的兩倍多,達到1000 ppm。由於大氣層聚集在海洋外層,造成較高的大氣壓。在海洋表面,大氣壓為球形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1.5倍。二氧化碳造成了強烈的溫室效應,所以海平面平均氣溫高達40攝氏度。高溫加速大海水分的蒸發,同時高氣壓卻抑制水分蒸發,兩者大致達成平衡,所以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和球形地球差不多。

上面是大氣層的分布圖


大氣中最下一層是對流層。所有的天氣現象(風雨雷電雲)都發生在這一層,位於高度0 - 30公裡。

對流層上面是平流層,其中的空氣一般只能水平(與海平面平行)流動,位於高度30 - 150公裡。對我們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在這裡。

上面還有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空氣十分稀薄,對我們這裡的討論意義不大。

從圖中也可以看到,海洋旁邊的陸地也被大氣層覆蓋。這裡就是陸棲動植物的棲息地。實際上,除了少數微生物,大多數生物只能生活在對流層中。厚度為30公裡的對流層在海洋周圍形成一個寬度約144公裡的環,面積為953637(95萬)平方公裡。我們把它分為北半環和南半環。

我們看到的天空,其實就是大氣層。天空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空氣分子散射陽光中的藍色光。所以,平面上的天空就像一個大碗蓋在大海上。你也許會想到「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景象,但是,對於住在大碗中的人來說,他們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


圍繞大海的陸地是一個很長的斜坡。如果你順著斜坡往上走,空氣會越來越稀薄,氣溫越來越冷,你會感覺就像在登山。然後你會來到雪線(距離海岸線110公裡左右),在這條線以上積雪終年不化。如果你能忍受低溫和低氣壓,你就能走出對流層,走進平流層,在臭氧層中漫步。最後,當你走大氣層之外,就會看到真空中的外星景象。陽光亮得無法直視,天空是卻黑色的,強烈的紫外線能殺死一切生物,火山爆發震撼著大地,卻不發出一點聲音(因為沒有空氣傳遞聲音)。


6. 氣候

由於地軸傾角的存在,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太陽照射地面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太陽直射的時候光照較強,斜射的時候光照較弱。不同的熱量輸入給平面帶來了四季。對於平面來說,無論陽光的角度如何,每一處陸地受到的光照都是一樣的,不像球形地球有南北半球的差異。然而,氣候的主導因素是大氣和海洋,它們都是有弧度的球缺。在不同的光照角度下,海洋的南北兩半獲得的熱量不一樣,導致南北兩個陸地半環處於不同的季節。

平面上的海洋無論面積還是弧度都不能和平面地球相比,不能產生顯著的冬夏季節。由於溫室效應,整個大氣層底部氣溫都比較高。陽光入射角度能影響的是風和降水。


當太陽直射赤道時,赤道處海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同時攜帶大量水蒸氣。上升過程中,空氣溫度下降。到達對流層頂部後,氣流向南北方水平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溫度降低,無法再容納太多的水蒸氣,於是水蒸氣凝結成液態水,形成降雨。所以,赤道附近是降水量很大。這個地區由於空氣上升,氣壓較低,我們把它稱為赤道低氣壓帶

水平氣流達到南北半環後,溫度急劇下降,遇冷收縮下降。這時候的氣流十分乾燥,含水量很小。所以,兩個半環的南北兩端都是降水稀少的乾旱地區。由於冷空氣下降,這些地區氣壓較高,我們把它們稱為南方、北方高氣壓帶。值得注意的是,兩個高氣壓帶都是偏向東方的。這是因為從赤道向南北方流動的水平氣流受到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向東方偏轉,最後都落在南北半環上偏東的地區。

氣流降落到地面或海平面後,向赤道方向流動。因此海洋上常年有穩定的從陸地向赤道方向的風,我們把這種風稱為信風。信風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方向偏轉,分別在赤道兩側形成東北信風和西南信風。信風到達赤道後消失,重新變成上升氣流。這個赤道無風帶長久以來是遠洋帆船的噩夢。一旦進入這個沒有一絲微風的死寂地帶,等待船員的唯一結局就是困在這裡餓死。其實也可以認為這裡的風是向上吹的,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下風」吧,但是肯定不足以把船吹到天上去。


這樣,我們就建立起了大陸平面的簡單氣候模型。可以看到,赤道兩側的陸地降水十分豐富,,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而南北兩側降水稀少,十分乾燥,只能是炎熱的沙漠。但是,實際情況比這個複雜,這是因為不同季節太陽直射位置不一樣,造成各氣壓帶在一年中南北移動。


3月,太陽直射赤道,此時的氣候和前面的簡單模型是一樣的。

6月,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赤道低氣壓帶隨之北移到海洋北半部,為其覆蓋的地區帶來季節性降雨。由於赤道低氣壓帶縮小,對應的南方高氣壓帶也隨之縮小。而北方高氣壓帶已經消失了。在來自北半環的東北信風停歇的時候,來自南半環的西南信風能夠越過赤道,轉向(因為自轉偏向力作用)成為東南信風,可以長驅直入到達北半環。東南信風從海上帶來大量水汽,為北半環部分地區帶來充沛的降雨。

9月,太陽回到赤道,南、北方高氣壓帶和兩個信風帶恢復。

12月,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赤道低氣壓帶南移到海洋南部,與6月北半環的相同的降水過程在南半環發生。

不在高低氣壓帶作用下的地區,海洋起主要影響氣候的作用。這些地區常有來自海洋的氣流,帶來豐富的降雨,但是降水量低於赤道附近地區。

當富含水蒸氣的氣流進入陸地後,溫度迅速降低(約每3公裡降低1攝氏度)。這個過程中水蒸氣凝結,形成降雨。所以多數降雨都發生在距離海岸線80公裡以內。更遠的地方降水很少,但是由於這些地區氣溫很低,降水以積雪的方式積累,最終形成冰川,緩慢向海岸方向移動。

7. 生物圈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基於碳元素的,這並不是一個隨機選擇。碳是宇宙中含量第四的元素;碳元素非常活躍,能夠積極參與各種化學反應;碳原子能夠組成長鏈,構成非常複雜的分子。而很多人看好的下一個候選元素,矽,就差了很多。立方體地球在這方面,和球形地球沒有什麼區別。它的生命也是基於碳元素的。

組成生命的物質中大部分工作是圍繞蛋白質進行的,而提供蛋白質製造指令的是DNA。DNA和蛋白質是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兩種化合物。如果我們採用基本生命物質來自太空的假說,立方體地球將會產生類似的化合物作為生命的核心。注意,只是類似,因為DNA的雙螺旋結構並不是組成可複製分子的唯一選擇。當年發現DNA的實驗室已經成功合成了多種不同於DNA的核酸結構,都可以用來儲存遺傳物質。基於不同核酸的生命會合成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蛋白質,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由於立方體地球上四個平面的生命是完全獨立產生和發展的,它們之間必然會使用不同的核酸結構,從而使不同平面的物種體現出巨大的差異。

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是綠色的,這是因為它們使用的葉綠素吸收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紅光和紫光而反射綠光。葉綠素不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唯一選擇。在地球的生物演化歷史中,植物曾經採用了不同的化合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葉綠素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吸收不同顏色的陽光。也就是說,它們具有不同的顏色。有理由相信,在立方體地球的不同平面,你會看到不同顏色的植物,比如藍色的雨林,紅色的草地,黑色的群山(這個和植物沒有關係)。


今天地球動物的外形千差萬別,但是大多數都遵從相同的模式,比如哺乳動物都有頭部,軀幹,四肢,頭上有雙眼,雙耳,嘴等器官。水生動物大多數都是流線型。造成這些模式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身體模式就會繼承下來,但是細節會逐漸改變。
2. 環境造成的進化趨同現象。比如水生哺乳動物(海豚,鯨魚)和魚類都有相似的流線型體型,都是為了在水中達到最快的速度。

所以,我們可能會在立方體地球不同環境中的動物身上看到很多熟悉的特點,有的利用流線型在海洋中快速遊動,有的草原上利用快速奔跑捕食或逃跑,有的利用巨大強壯的身體體型保護。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不同的身體特點,可能都有4隻眼睛以便同時看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捕食者。或者有六條腿,四條後腿用於奔跑,兩條前腿用於捕獵。

圖新地球,國產高配版谷歌地球,點擊[了解更多]獲取

相關焦點

  • 假如地球是立方體的,我們的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仔細觀察宇宙中的天體,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星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都是以球形的狀態存在於宇宙之中。這讓我們感到分外好奇,為什麼這些天體都是球體的呢?我們也會對這些宇宙奧妙做出腦洞大開的假設和想像。假如地球不是球體的,而是立方體,那麼地球上的一切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帶著這個有趣的設想,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
  •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轉,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傳,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改變?當地球停下來時,突然停止的制動力會立即將建築物從地基上連根拔起,許多物體(包括人和汽車)被捲入空中,並以每小時1600多公裡的速度迅速向東移動。當地球停止旋轉一天後,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仍然在旋轉。這導致地核和地球表面之間的構造力之間發生嚴重衝突,並且巨大的作用力無法釋放。這時,世界各地的火山相繼爆發,濃煙籠罩著天空,並摧毀了附近的一切事物。
  •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轉,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傳,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改變?當地球停下來時,突然停止的制動力會立即將建築物從地基上連根拔起,許多物體(包括人和汽車)被捲入空中,並以每小時1600多公裡的速度迅速向東移動。 地球停止旋轉一分鐘後,海洋將完全不受控制。
  • 如果地球是正方形人會怎麼樣?地心引力會改變嗎?科學家:無法估量
    世上趣聞千千萬,你不知道的我知道,今天就帶大家來看:如果地球是正方形人會怎麼樣?地心引力會改變嗎?科學家:無法估量 我們知道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那麼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把地球當作立方體且穩定存在,那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若地球由球體變為立方體,人類的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
    引言:試想一下,若未來一天,地球形狀不再是橢圓狀而是轉變成立方體,地球生物的生活將發生怎樣改變?地球已誕生約46億年,在這段漫長時光裡,地球兢兢業業,孕育了無數生命,使星球整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生活在地球之中,人們一直都覺得地球是一個赤道略扁,兩極微鼓的近似於橢球狀的不規則球體。那麼,地球是如何形成這樣形狀的呢?如果地球不是球狀,地球環境是否會與現在的截然不同?要解答與地球形成相關的問題,我們可將思緒拉回到45億年前。45億年之前,太陽系並不穩定,各種隕石、碎片等到處亂飛,太空環境一片混沌。
  • 地球自轉速度在變慢,如果地球突然停止,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
    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轉,會發生什麼?你知道我們的地球正在放慢腳步嗎?或者說時間的流逝變慢了,這確實是事實。在過去的100年裡,我們的時間要比過去更長,平均下來每天增加了1.7毫秒。如果以小時為單位計算的話,我們每天增加的這點時間實在是九牛一毛,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 假如地球不是球體,而是立方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物質,而巨大的恆星的前世是星雲,它由氣體和塵埃共同組成,呈現出雲霧狀。由於恆星的質量體積比較大,擁有較大的引力,它可以吸引周邊的物質,形成一個以自身為中心,周邊碎片在盤旋的狀態。這些碎片互相碰撞,甚至發生反應,形成了具有一定質量的巨大團體,也就是行星。
  • 如果地球是一個立方體,那是什麼樣子?人類又該如何生存?
    立方體形狀的行星真的存在嗎?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立方行星上嗎?我們的氣候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地球重力會被影響嗎?人類可以應對這些變化嗎?1884年9月,紐約時報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一個名叫阿恩特的太空人,只有他的名字為人知曉,他宣稱已經發現了一個立方體形狀的行星,這顆行星就在海王星的軌道之上。在隨後不到100年間,另外一個發現也橫空出世。
  • 如果沒有月亮,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變化
    月球現在正在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如果沒有月亮會有哪些影響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球上的「潮汐」發生變化,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由太陽和月亮共同作用產生,其中太陽佔三分之一,月球佔三分之二。如果沒有月亮,地球也就沒有「潮汐」。
  • 地球在自轉著,但如果某天停止轉動了,我們的生活會有何改變呢?
    假設一下,假如現在自轉著的地球因某種原因停止轉動了,那我們的生活會不會發生改變呢,或者是會發生什麼改變呢?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能有所了解。
  • 如果地球磁場的南北極發生反轉會怎樣?
    在險惡的宇宙環境中,地磁場保護著脆弱的地球。那麼,如果地球磁場的南北極發生顛倒會有什麼後果?
  • 如果沒有月亮,地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作為我們最緊密的宇宙伴侶,人類在許多方面與月球共享了千年的進化。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停止思考如果月亮從未陪伴我們會發生什麼。如果月亮從不存在或今天消失,該怎麼辦?我們可以期望地球上的事物保持不變嗎?本篇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瑞國沒有月亮,地球上將會發生的變化。
  • 如果地球中間是空的,像甜甜圈一樣,將會發生什麼呢?
    關於地球的形狀,人類曾提出過各種假想。有扁平狀、立方體、空心球體。當然,後來人們發現地球原來是個實心的球體。不過今天,我們可否試想一想,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象甜甜的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這可能存在嗎,我們還能和現在一樣生活嗎?
  • 如果「黃赤交角」的度數發生變化,地球上的五帶劃分會怎樣變化?
    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星球,而是與其他天體共同組成複雜的天體系統體系,比如地球和月球之間組成了「地月系」,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屬於「太陽系」這個恆星天體系統,此外整個太陽系還在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屬於銀河系的一部分,當然往更高的級別還有體系更為龐大的天體系統,比如總星系
  • 假如地球變成立方體,人類會怎樣?科學家認為情況很糟糕
    在廣闊的宇宙中,有不計其數的星體,這些星體有大有小,有的自己會發光,有的借別的星體的光使自己發光,然而無論這些星體有多麼不同,它們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球體,當然,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是球體,雖然地球不是十分標準,但總體來說它還是一個球體。
  • 如果地球變成了一個立方體,世界會變成怎麼樣?
    那麼大開腦洞的時候到了 ,如果地球是一個立方體,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地球是一個立方體,我們的視野將會非常的廣闊,哪怕是五千公裡以外的龐然大物,我們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其次,向立方體的角走去,你會感覺行走越來越困難,就像是在懸崖峭壁上爬行一樣。
  • 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這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四季變更不再有意義
    我們都知道引力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所有的天體之間都受到引力的互相牽引,這也維持了宇宙的平衡,不至於宇宙發生混亂。如果宇宙中各個天體的形狀不同,三角形、正方形等等交錯,那麼宇宙中的平衡局面便會被打破,我們也沒有辦法再安穩生活下去。之前,曾經有人提出過問題,加入地球有一天變成了一個立方體,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又是否有影響呢?
  • 每天看到的月球如果突然消失,地球會發生什麼?最後結果會怎樣?
    如果我們每天看到的月球突然消失,那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月球消失的瞬間,地球上的你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在陸地上那些晝伏夜出的動物此時已經感覺到了不妙。,曾經穩定的二十三點五度開始發生變化,天氣變得格外異常。
  • 假如有一天地球重力徹底消失,我們的生活會發生哪些變化?
    人類之所以可以安然無恙地在地球上生活,除了地球擁有引力之外,還與重力脫不了關係。那麼,當地球的重力消失後,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可能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的是,地球上的一切都會飛起來,我們也會猶如學會了「特異功能」一般,在天上飛行。
  • 如果地球突然失去氧氣五秒世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如果地球突然失去氧氣,五秒世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地球失去氧氣一秒後,包括杜拜塔,護膚水吧等在內,但凡使用混凝土所構造的建築都將轟然倒塌,由於氧氣是混凝土的特殊黏合劑,一旦失去了他,高樓大廈就會瞬間碎成渣吐,地球失去氧氣兩秒後可以抵禦紫外線的臭氧層徹底消失,大量有害的太陽輻射直達地表,而此時正在沙灘上放鬆的,你也可能已經被完全曬傷,地球失去氧氣三秒後,大家開始劇烈變化並降低了21%左右,這相當於下潛到海平面以下2000米深的位置,由於人類的身體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