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質譜學會組織幾位學者撰寫了《質譜分析技術原理與應用》一書,我有幸先睹為快,讀後頗有收穫。這既是一本很好的質譜入門教科書,又是一本系統的專業著作。陣容強大的作者隊伍均來自科研第一線,而且是在質譜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知名學者。該書內容幾乎涵蓋了當今質譜發展的各個方面,既闡述了質譜技術的原理,又詳細介紹了各種質譜儀器的構造,還專門討論了質譜在諸多領域的應用。無論對於新入科研之門的學生和實驗人員,還是在質譜領域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員,此書都會是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因此,很高興看到此書簡體中文版出版,以惠及更多讀者。
質譜技術是20 世紀發展起來的最重要的分析技術之一,其原理可以追溯到190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Joseph John Thomson 的工作,他發現了電荷在氣體中的運動現象,並於 1910 年獲得了第一張質譜圖。
其後,1922 年 Francis William Aston 因採用質譜技術發現了同位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8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兩位發明離子阱質譜技術的科學家,Wolfgang Paul 和 Hans Georg Dehmelt。2002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則是頒給了發明電噴霧電離技術的 John Bennet Fenn 和發明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技術的田中耕一。
此外,Ernest Orlando Lawrence 因為發明回旋加速器而獲得了 193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人們利用測量離子的迴旋共振頻率發明了世界上最高解析度的 FT-ICR 質譜。還有,從 191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熱輻射規律」、194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分子束」到 198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交叉分子束」,以及 1996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發現碳 60」,均與質譜密切相關。今天,質譜既可用於分析無機元素, 包括同位素,又可用於分析有機小分子,還可用於分析生物大分子,在生命科學、 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藥物研發和精準藥療、食品安全和石油化工等領域發揮著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質譜的分析能力越來越強大,在方方面面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而越來越多的研究和使用質譜的人,也就自然能發現這本著作的價值。
近年來,質譜研究發展極快,從業人員越來越多,有關質譜的著作也出版了不少,但是,我仍然認為讀者能夠從本書對質譜的系統介紹中獲益,這也是我極力推薦出版簡體中文版的原因。參加簡體中文版校訂的人員有: 劉虎威(目錄、第 1 章和附錄)、白玉(第 2,3 章和英漢名詞對照索引)、聶宗秀(第4~7章)、陳煥文(第8,12,13章)、辛培勇(第9~11章)。在本書出版之際,我真誠地感謝這幾位青年學者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臺灣質譜學會同仁的信任,特別是負責聯絡和進一步編輯工作的陳頌方博士、廖寶琦博士和李茂榮教授,沒有他們的鼓勵和幫助,簡體中文版很難這麼快出版。
由於校訂者水平有限,加之有些專業術語在大陸和臺灣有一些差異,簡體中文版難免有不足甚至謬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希望本書的出版也能促進海峽兩岸質譜學者的交流,共同推動質譜技術的發展。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