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項目實施方案》有關要求,中國力學學會自10月組織開展「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候選人選拔工作。截止10月15日12時,學會共收到28位有效候選人的推薦表。根據《中國力學學會青年人才託舉管理辦法》,由常務理事會通過通訊的方式進行了投票,遴選出擬參加複評(現場答辯)的11名候選人。
公示期為11月27日—12月4日,對於公示人員如有異議,請以署名方式反饋意見到guoliang@cstam.org.cn
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屆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參加複評人員名單
常正,中國農業大學
常正,1985年9月出生,中國農業大學應用力學系講師。
常正於2013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導師:胡更開教授),2013年7月~ 2015年6月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馮西橋教授),2015年7月加入中國農業大學應用力學系任講師、碩士生導師。
常正主要從事先進材料與結構的固體波動力學研究,在超材料理論與波動控制方法、天然生物材料波動力學等方面積累了多年的研究基礎與經驗。截至目前,常正已在《IJSS》、《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Appl. Phys. Lett.》、《Phys.Rev. B》、《JASA》、《Opt. Express》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8篇,SCI引用150餘次,其中SCI他引100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1項,中國農業大學校內基金2項,參與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在內的科研項目5項,曾獲2013年北京理工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主要學術成果有:
(1)波動控制理論方面:揭示了基於坐標變換的波場控制理論的力學內涵;建立了基於局部仿射變換的一般性波動控制方法;提出了彈性波調控的「變換彈性動力學」方法。相關研究為基於材料分布的波動控制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豐富了相關變換介質的實現方式,為波動控制器件、隱身裝置的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
(2)波動控制裝置設計方面:提出了波動控制裝置的「功能-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方法。該方法既突破了傳統方法對裝置構型的限制,又簡化了裝置所需介質的材料特性,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相關裝置的實現難度。相關工作獲得了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X. Zhang教授、Descartes研究獎獲得者D.R. Smith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多次重點引用和正面評價。
(3)軟材料波動控制方面:揭示了超彈性材料本構對彈性波傳播特性的影響;發展並完善了利用超彈性軟材料進行剪切波調控的「超彈性變換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寬頻、可調、無損特性的彈性波模式分離方法。相關工作獲得包括美國聲學會會志《JASA》副主編、《Wave Motion》主編A.N. Norris教授等同行專家的廣泛好評。
以上成果,反映出常正在科研工作中思路清晰,視野開闊,具有突出的科研創新精神,同時也表現出其良好的學術潛力。因此,我們熱忱推薦常正作為「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候選人。
代胡亮,華中科技大學
代胡亮,1986年11月出生,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講師。
代胡亮201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14年到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8月加入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工作至今。
代胡亮博士目前主要從事「輸流管道系統動力學」和「橫向流致振動控制與能量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Appl Phys Lett(IF:3.411), ApplEnerg(IF:7.182), Int J EngSci(IF:4.261), Nonlinear Dynam(IF:3.464), Smart Mater Struct(IF:2.909), Commun Nonlinear Sci(IF:2.784), J Sound Vib(IF:2.593),J Fluids Struct(IF:2.021), Int J Non-linear Mech(IF:2.074)等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40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0篇,其中1篇入選ESI熱點論文、1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曾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研究成果先後被聞邦椿院士團隊、J Fluids Struct前主編Padoussis教授和現主編E. de Langre教授、Int J Dyna Control副主編Ghayesh教授及JVibAcoust副主編Daqaq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學者正面引用超過400餘次。候選人已取得的主要創新性成果如下:
1、建立了若干輸流管系統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包括輸流管渦激振動模型、輸流管尺度相關非線性動力學模型、電/磁場中輸流管耦合振動模型等。相關成果被同行評價為「發展了新的非線性理論模型」(developed a new nonlinear theoretical model)、做出了「關鍵貢獻」(key contributions);被加拿大院士Padoussis教授在其專著中認為是該領域近年來「重要貢獻」(important recent contributions)之一;研究工作可為工程管路設計與振動分析提供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有1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
2、提出了橫向流致振動控制新策略,優化了橫向流致振動能量採集系統:針對橫向流致振動問題,提出了時滯反饋和非線性能量阱控制策略;建立了壓電懸臂梁渦激振動能量採集的分布式參數模型;提出了非線性渦激振動寬頻能量採集策略等。研究工作被紐約城市大學的Andreopoulos教授等發表在Exp Fluids期刊上的論文評價為「近10年流致振動俘能方面重要工作(significant work)之一」;被南安普敦大學Ronch教授等發表在ProgAerospSci的論文評價為「俘能模型具有精準模態(exact mode shapes)」。研究成果有1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可為橫向流致振動能量採集器設計研發提供實驗和理論基礎。
候選人今後將重點開展「非線性流致振動寬頻高效能量採集實驗與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於非線性動力學理論中的雙穩態、軟/硬特性和混沌等非線性行為,以期實現寬頻、高效能量採集,為流致振動能量採集器件的動力學理論、關鍵技術和供能應用做出貢獻。
候選人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亟需力學學會的大力支持和培養,資助其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開展更深入的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等,使之成為國際學術界「非線性流致振動控制與能量利用」領域有較高影響力的青年學者。
郝鵬,大連理工大學
郝鵬,1986年11月出生,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
郝鵬2013年博士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擔任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美國航空航天學會ProfessionalMember。
密切結合國家安全重大需求,建立了結構不確定性設計系列先進方法,成功應用於我國彈箭體結構關鍵艙段研製。發表(16篇一作+12篇通訊+6篇二作)=34篇主要作者SCI論文,H-index為13,27篇JCR 1區,23篇IF>2.0,主要發表在AIAA J.、Comput. Method Appl. M.、Compos. Struct.、Struct. Multidiscip. O.、Int. J. Solids Struct.等。授權日本發明專利2項(排1)、美國發明專利1項(排2)、國家發明專利5項。正在合作撰寫英文專著1部。
主持中央軍委裝備部-教育部聯合基金青年項目(同年先進設計與製造領域全國僅立項6項)、國防973項目子專題(13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等11個項目。曾獲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CJK-OSM7),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獲錢令希力學獎青年教師一等獎、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大連市專利獎一等獎等。
學術貢獻:①在非概率可靠度框架下,建立了增強型混沌控制變循環方法,揭示了傳統PMA算法失效機理,顯著提高了可處理變量規模及分析效率;②建立了板殼後屈曲連續分步類優化算法,基於局部剛度剪裁、層次自適應代理模型等學術思路,解決了大直徑筒殼解空間呈現高維度、非連續等特徵所導致的尋優困難;③提出了基於耦合歐拉-拉格朗日算法的大型柔性整流罩地面分離預示方法,克服了現有算法收斂性瓶頸,跨越式提高了關鍵分離特性的預報精度。
他人評價與應用:①提出的連續分步類優化算法成功應用於多個航天重要型號研製,被教育部科技成果鑑定為「國際領先,為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做出實質性的重要貢獻」;②提出的可靠度高效優化算法應用於海軍某戰略型號關鍵艙段設計,實現減重15%;③谷歌引用>400,成果被航空航天領域頂級期刊AIAA J.副主編Kapania教授、俄聯邦工程科學院院士Dimitrienko教授、方岱寧院士課題組、張衛紅教授課題組、可靠度優化領域權威Choi教授、德國宇航中心資深科學家Degenhardt教授、Sandia國家實驗室Phipps教授、密西根大學Collette教授、比例邊界元創始人Song教授等諸多著名學者正面引用,認為是excellent methodology、considerable success、significant insight、advanced approach、promising evolution等;結構穩定性領域權威Abramovich教授在專著中以整頁篇幅評述申請人方法為guideline、promising extension;④提出的大型柔性整流罩地面分離預示方法,應用於我國首次5米直徑整流罩設計,被航天總體單位評價為:「關鍵分離特性參數與實測值誤差在10%以內,對我國火箭整流罩設計意義重大」(見科技日報等中央媒體報導)。
郝鵬圍繞國家安全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頗具顯示度的成果,形成了基礎理論密切服務航天重大工程的研究特色,展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若能託舉成功,將助其更快成為德才兼備、勇於創新的領軍型優秀青年人才。
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學
李寅峰,1986年4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碩士生導師。201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10-2012年期間國家公派至布朗大學師從高華健院士,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並積累了前沿科學交叉研究的經驗。其研究工作聚焦了微納米尺度下材料系統中夾雜及界面問題的力學表徵,結合多尺度計算、理論、實驗多種手段揭示了微、納米尺度下材料的一些奇異的力學行為,並用力學的方法和思想闡述了機制,如首次提出石墨烯與細胞膜接觸作用的模式等,研究成果在PNAS、JMPS、Nanoscale、Carbon、ActaMaterialia等刊物發表SCI論文23篇,SCI引總數已有377次,在納米生物力學的界面研究領域已經有較高的學術影響,被包括中外院士在內的眾多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獲得過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上海力學學會優秀青年學者等榮譽。李寅峰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具有清晰有意義的研究規劃,將系統開展微納米材料性能和行為的力學表徵與調控,該研究方向對於低維材料在微納米器件、生物等領域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李寅峰目前還沒有獲得國家或省部級人才頭銜,但是其研究成果足以證明他是一位非常有潛力的青年學者。需要通過託舉計劃的支持,幫助他快速成長。
同時李寅峰也具備活躍創新的學術思想,與專業領域內的諸多國際研究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包括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院士、EPFL的William Curtin教授、UPenn的VivekShenoy教授、新澤西理工大學DattaDibakar及香港理工姚海民、新加坡Yongwei Zhang等諸多學者都有非常成功的合作經歷和論文成果。相信通過託舉計劃的支持會進一步拓展其研究視野,取得更突出的研究成果。
基於以上原因,鄭重推舉上海交通大學青年教師李寅峰參選本年度「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
呂鵬宇,北京大學
呂鵬宇,1986年2月出生,北京大學工學院講師。
呂鵬宇2015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荷蘭屯特大學DetlefLohse教授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流固耦合界面力學的研究,在微結構表面浸潤狀態與浸潤轉變、氣泡形貌演化、流體界面滑移特性、液滴蒸發溶解行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對增材製造、藥物輸運、微流體器件、微流動控制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呂鵬宇博士在如下兩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1)對水下浸沒的微結構液氣界面演化發展的全部過程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包括浸潤狀態的雙向轉變、氣泡生長與形貌演化等,揭示了演化過程中的基本規律;(2)研究了噴墨列印中多元混合液滴的熱力學行為及內部對流特性,以及催化誘導氣泡的生長行為。在《PhysicalReview Lette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Physics of Fluids》、《Langmuir》、《Soft Matter》、《力學進展》等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8篇、國內學術期刊1篇。SCI論文被他人SCI引用140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並實質引用,其中2014年以第一作者發表在《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的論文入選國際「基本科學指標」(ESI)高引用論文。另外,呂博士探索性研發了共聚焦顯微鏡成像輔助裝置,拓展了共聚焦顯微鏡的應用領域,研發成果以第一發明人的身份獲得一項國際專利,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15年獲得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榮譽。
呂鵬宇博士在科研過程中表現出認真嚴謹的態度,在工作中踏實努力,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注重團隊合作,具備優秀科研工作者的素質與能力。鑑於呂鵬宇博士的綜合素質、學術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相信他能夠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通過「人才託舉工程」,可以支持他進行自主科研選題研究,參與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等科研活動,幫助其進一步成長為具有優秀專業能力以及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學術人才。因此推薦呂鵬宇博士申請「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
孫秀婷,上海理工大學
孫秀婷,1987年8月出生,上海理工大學講師。
孫秀婷博士本科就讀於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工程力學專業,於2009年7月獲學士學位。同年在本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徐鑑教授,聚焦時滯非線性隔振器的振動特性研究。2013年1月參與首屆同濟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培養雙博士項目,進入香港理工大學機械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成利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主要從事新型高靜低動隔振結構的開發、設計、分析和優化,她於2015年3月分獲香港理工大學和同濟大學雙博士學位。
孫秀婷博士曾經獲得麥斯特獎學金(2010)、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4)、上海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思學學者」稱號(2016),入選上海市楊帆英才計劃(2016)。目前她已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
孫秀婷博士具有紮實的力學理論基礎,並具有在國際知名大學從事動力學隔振研究和實驗操作的經歷。迄今為止,她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F:7.17)、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F:4.36)、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F:4.12)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共18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共16篇,包括JCR一區期刊論文10篇,二區論文2篇),引用共計119次。出席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大會(ICTAM2016)、歐洲非線性動力學會議(ENDC2017)等並做分會場報告,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
振動控制技術研究一直都是動力學界的前沿熱點,時滯主動控制方法作為一種新型振動抑制技術,具有出眾的單方向/多方向振動隔離效果。但由於時滯和非線性的複雜性,目前對於帶有時滯主動控制的非線性隔振結構的研究仍非常有限,這不但是振動控制技術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也是難點所在。孫秀婷博士一直致力於新型時滯非線性隔振器的動力學特性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在於展示時滯和非線性特性對振動隔離的作用效果、闡明時滯控制機理及研發高效智能的實驗樣機;核心科學問題是建立時滯非線性隔振的動力學分類,並根據多重非線性振動特性提出優化準則。候選人研究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1)實現了一種新型可推廣於多方向的非線性被動隔振結構,通過幾何非線性實現高靜低動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其隔振效果優於準零剛度隔振結構;(2)提出了一類時滯控制非線性隔振系統,研究了時滯和非線性共同作用下的隔振系統動力學轉遷過程,明確時滯、非線性等因素的控制機理;(3)基於動力學分類分析和轉遷過程,建立參數與多個非線性隔振指標之間的關係,提出結構和控制的優化準則。候選人研發的新型SLS隔振結構已先後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工程、信號測量等領域,獲得了同行的廣泛關注。
作為女性科技工作者,孫秀婷博士的研究方向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領域具有挑戰性,是動力學與控制領域中一項創新性、突破性的前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研究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跨學科交叉合作和實際工程應用,需要與國內外相關學者和科研團隊進行學術研討。
鑑於以上理由,我們同意推薦她作為中國力學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女性候選人,藉助中國力學學會優勢資源,創造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進一步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突出作用。
王豔鋒,北京交通大學
王豔鋒,1987年2月出生,北京交通大學力學系講師。
王豔鋒博士於2015年6月獲北京交通大學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導師汪越勝教授)。博士期間,他先後赴挪威東富爾大學(合作導師王力田教授)、德國錫根大學(合作導師張傳增教授)訪問學習。博士畢業後赴法國FEMTO研究所開展一年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Laude Vincent教授。2016年9月回北京交通大學力學系工作。
從2009年至今,王豔鋒博士一直從事聲子晶體及聲學超材料的理論模型分析、數值仿真和實驗測試等方面研究。目前已發表SCI論文19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13篇,主要包括:Appl. Phys. Lett. (2017)、Phys. Rev. Appl. (2017)、Phys. Rev. B (2015)、J. Appl. Phys. (2011, 2013)、J. Phys. D Appl. Phys. (2014a, 2014b, 2014c)、J. Sound Vib. (2013)、J. Acoust. Soc. Am. (2016),被同行他引135次,其中SCI他引88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1項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作為骨幹成員參加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第一發明人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以第二發明人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項。主要學術成果有:
1.含共振單元的多孔聲子晶體
通過在均勻固體或塗層中開孔的方式,設計共振單元,形成局域共振聲子晶體及其板結構;結合帶隙邊界的模態分析,分析了帶隙的產生機理,並發展了近似簡化等效的彈簧-質量或彈簧-擺模型預測帶隙的邊界,為低頻隔音減振降噪和新型聲學器件的設計製作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義大利Bologna大學的學者依據我們的設計思想製作了樣品並進行了測試,證實了該設計思想的有效性。
2.粘彈性聲子晶體的波動特性
發展了基於COMSOL偏微分模塊的復能帶計算方法,結合模態分析,解釋了復能帶的物理意義,分析了粘彈性對局域共振聲子晶體復能帶結構的影響;研究了凋落波與行波的耦合作用,並發展了復能帶結構的顯式表達式,為新型聲屏障的設計奠定初步的理論基礎。本部分工作受到了《歐洲力學A》副主編M. G. D. Geers和南京大學張淑儀院士等學者的正面引用。
3.可重構液固耦合聲子晶體
基於流固耦合聲子晶體,通過在多孔聲子晶體板不同的孔中填充液體,設計了不同的聲子器件;並利用其可重構特性進行彈性波傳播的可調控制,實現了不同的聲學功能,分析了流固耦合效應對波傳播特性的影響;數值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較好。
王豔鋒博士思想政治覺悟高,作風正派,科研能力突出,國際視野開闊,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藉助「託舉」項目,王豔鋒博士有望在彈性波可調控制方面取得更具原創性的科研成果,進一步拓展其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範圍,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團隊的重要後備力量,並最終成長為新一代的創新領軍人才。因此,我們鄭重推薦王豔鋒博士為「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候選人。
熊啟林,華中科技大學
熊啟林,1987年11月出生,華中科技大學講師。
熊啟林於13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指導老師為田曉耕教授),隨後在多倫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合作教授為Meguid Shaker,2015年1月加入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工作。候選人主要從事超快熱力耦合問題、納米複合材料結構優化及功能設計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計算模擬工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一項。候選人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26篇,JCR1區與2區論文18篇,14篇IF>2.0,包括Scientific Reports(IF: 4.259)、Phys Chem Chem Phys(IF: 4.123)、Mech Mater(IF: 2.653)、Eur Polym J(IF: 3.53)、J Appl Phys(IF: 2.068)、J Phys D Appl Phys(IF: 2.588)、J Therm Stresses(IF: 1.493)、J Appl Mech-ASME(IF: 2.133)、EurJMechA-Solid (IF: 2.845)等領域權威刊物,論文被引用100餘篇次。
近年來,候選人在超快熱力耦合問題方面(超急速加熱下的材料力學行為)進行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代表性成果如下:(1)針對其時空皆微尺度的特點,提出了雙曲型兩步熱傳輸-分子動力學模擬相結合模擬方法及技術(宏微觀相結合的理論模型);揭示了金屬材料在超快雷射作用下「非熱」破壞的內在力學機制,為超快雷射「冷加工」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2)針對超快熱機耦合機理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根據材料的被熱機制不同,分別提出聲子主導受熱與電子聲子耦合受熱兩種不同模型,彌補了目前納米尺度熱機耦合模型的不足。(3)在納米複合材料結構優化設計與功能研究方面,提出了基於原子結構的連續體描述方法,研究了碳納米管增強環氧樹脂的非鍵界面力學性能,並採用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方法證實了候選人提出的連續體方法的合理性。
上述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取得較大影響,如提出的熱力耦合宏微觀相結合的理論模型受到密蘇裡大學Zhang Yuwen教授等著名熱學研究者的關注;此外Scientific Reports的審稿人評價候選人的工作為超快雷射誘導材料結構缺陷提供了完美生動的機制「...they provided the community with a vivid mechanism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e defects and stresses throughout the deformation till final fracture...」;在與京都大學Takayuki Kitamura教授合作研究過程中,候選人被其評價為「hard-working, excellent researcher」。由於他出色的研究工作,於2016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獎。
熊啟林博士對學術有強烈追求,且具有非常出色的獨立科研能力與發展潛力。其開展的超快熱機耦合理論及技術,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在雷射納米製造技術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為了支持他潛心研究,取得更多更有影響的成果,迅速成長成為更高層次的傑出人才,本人特推薦他為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候選人。
翟志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翟志剛,1985年7月出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
翟志剛,於2012年11月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流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指導老師為羅喜勝教授和楊基明教授)。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10月至今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激波動力學、流動穩定性等領域的實驗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AF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防科工委挑戰計劃、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特別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等科研項目。
候選人在非定常高速複雜流動這一學科前沿領域,針對柱形匯聚激波的形成方法以及流體界面動力學特性和機理開展了創新性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水平激波管中基於激波動力學理論提出並實現了柱形匯聚激波的產生方法,為研究匯聚激波動力學特性及其誘導的流體界面不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工作得到了美國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Mikaelian教授、Prestridge教授以及國際著名激波專家Skews教授和Apazidis教授等學者的正面評價與引用;(2)提出了不同形狀流體界面的形成方法,揭示了不同初始形狀對界面不穩定性的影響規律,相關工作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著名流體力學專家Bonazza教授等同行正面引述;(3)在平面激波及匯聚激波誘導下,詳細地實驗研究了多種不同形狀流體界面的演化,獲得了大量具有原創意義的實驗結果,被英國Sheffield 大學Nowakowski 教授等國內外同行用來驗證其數值方法。
候選人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包括發表在流體力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3篇)、Physics of Fluids(1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9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篇,共同通訊作者)以及Physical Review E(3篇)、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篇)等SCI收錄論文30篇。受邀在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撰寫英文綜述一篇,作為主要合作者在《力學進展》期刊上撰寫綜述2篇,其中一篇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F5000論文)。候選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專家及Physics of Fluids、實驗流體力學、物理化學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候選人工作踏實、勤奮,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取得了一些具有較高顯示度的研究成果,展現了較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推薦候選人申報「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充分依託中國力學學會優勢資源,為候選人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候選人得到快速成長,進而成為同齡人中能夠脫穎而出的青年才俊,儘快成為在國際學術界有較高影響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張歡,蘭州大學
張歡,1986年8月出生,蘭州大學講師。
候選人張歡於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在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工程力學專業學習,獲得工學學士學位;於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風沙環境力學小組學習,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繼續從事風沙運動中靜電現象的研究。
候選人在所在團隊前期工作基礎上,通過野外觀測發現:風沙電場不僅僅只有垂直地表方向的垂向電場,而且還存在沿風向的流向風沙電場,其強度遠高於垂向電場。隨後,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定量預測出流向風沙電場並揭示其形成機制,還指出其主要是流向輸沙強度的脈動所致,這是不同於垂向風沙電場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候選人還建立了一套通過觀察風沙電場變化來預報沙塵暴臨近的理論方法,這是從未見報導的。目前為止,候選人已在國際重要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區,IF:4.409)、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區,IF:3.454)、Scientific Reports (2區,IF:4.259) 和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等發表學術論文6篇,SCI他引24次。例如發表在Geophysics (2016年,IF:2.391)和Physics Reports (2015年,IF:17.425) 的文章單篇多次引用了候選人的工作,特別是Nature Geoscience (2017年,IF:13.941) 將其測量的土衛六沙塵顆粒的荷質比與本候選人工作進行了比較:「note that similar charge-to-mass ratio values has been measured on wind-blown sand grain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荷質比結果已經在自然條件下的風沙流中被測量到)」。
本小組有關風沙電的沙塵暴野外觀測和風洞實驗以及理論模擬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關注,成為風沙研究和多場耦合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處於「並跑」和部分「引領」的地位。同時,進一步的研究也急需深入,例如如何通過電信號反演沙塵暴內部結構信息,是一個沒有被關注的研究,候選人有可能開展原創性研究。候選人已經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擁有良好的科研條件,並甘願在西北甘肅從事相對艱苦的研究工作,實在難得。我鄭重推薦並希望候選人進入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張杰,西安交通大學
張杰,1988年1月出生,西安交通大學講師。
張杰博士於2009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完成本科學習,到中國科學院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碩博連讀,2015年1月畢業後到西安交通大學工作。研究生期間,張杰主要進行磁流體力學(MHD)和多相流體力學的算法發展及相關流體運動的機理研究,背景為熱核聚變Tokamak裝置中磁場影響下的金屬流體運動,如液態包層和第一壁中的氣泡運動、薄膜流動和液滴運動等MHD兩相流動。
張杰博士作為主要負責人編寫了求解複雜邊界磁流體和兩相流的三維程序,發展的算法在J.Comp.Phys上發表了2篇論文,以此搭建的平臺是科技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液態鋰壁在未來聚變裝置應用的基礎研究」項目的重要計算平臺。鑑於上述工作,課題組最近受到J.Comp.Phys的邀請,撰寫一篇關於磁流體兩相流動數值算法最新進展的論文,主要由張杰博士來完成。
在完成程序編寫後,張杰博士進行了若干MHD兩相流動的數值模擬,通過研究單氣泡在液態金屬中的上升,發現磁場是通過改變氣泡的尾渦結構來改變氣泡的上升路徑和上升速度的,解釋了實驗中觀察到的若干現象,在Phys.Fluids上發表2篇論文。注意到即使是在水中,氣泡路徑為何會從Z字型向螺旋型轉逆的機理依然不清晰,以此為目標,張杰模擬了數十組算例,最終確定是由於氣泡形變的不對稱造成尾渦之間的相對運動,誘使了氣泡的路徑出現轉逆,相關結果在J.Fluid Mech上發表論文1篇。同時,他還關注其他與Tokamak裝置有關的MHD兩相流問題,如液滴與液膜/固壁的撞擊問題,給出了磁場作用下液滴鋪展的理論模型,並通過數值模擬證實了該模型的正確性,相關的2篇論文發表在Phys.Fluids和J.Fluid Mech.上。
張杰博士於2016年獲得了「中科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獎勵,潛心於應用基礎研究,希望有更寬鬆的環境專注於學術本身,對託舉的需求有:希望在科研選題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已取得成果的方向上進一步深入研究;有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正和法國方面繼續合作研究(通過CSC資助,張杰到土魯斯流體力學研究所-IMFT訪學一年,合作導師為J.Fluid Mech.副主編Magnaudet 教授),擬互訪進一步深化合作;能被推薦參加一些國際學術交流,提高自己的國際視野。
我們推薦張杰博士出於下述原因:研究涉及到磁場,流場和界面力學的多物理場耦合的前沿問題,並取得了豐富的前期成果(2篇J.Comp.Phys.,3篇Phys.Fluids和2篇J.Fluid Mech.);繼續深入上述研究,有望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在氣液/液固相變的算法發展及多氣泡在磁場中的運動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法國的合作研究是分層流動方向首次進行三維直接數值模擬,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數據和結果,雙方達成了保持合作的意向,後續研究值得期待,「託舉」將進一步加深雙方的合作與交流。
·END·
小編:右僕射
文章來源:中國力學學會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bainazhishi@163.com
▼點擊查看百納歷史乾貨
賭博or讀博 | 審稿殺手的心裡話 | 與研究生談撰寫論文 | 如何選研究題目? | "雙一流"建設 | 顏寧:女性科學家在哪裡 |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 加拿大博士後的薪酬福利與生活 | 超詳細論文寫作規範手冊 | 這9件事每個博士生必須嘗試 | 怕什麼前途未知,進一寸有一寸的成長
《百納知識》由百納公益組織創辦和運營,
由子斯月、王成禹、趙序茅3位博士擔任主編,
廉富鐲擔任執行主編,
60餘位本碩博和青年老師參與公益運營。
科研是一場美麗的冒險,
《百納》願做大家冒險路程中最真誠的陪伴者。
點擊「閱讀原文」體驗一次不一樣的百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