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外事無小事」?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在全球關係中相對「弱勢」,導致中國人特別在意外國人的看法,甚至拿中國人和外國人雙重標準對待。伴隨著這種事情演化到了國內治理,很多時候就出現了「外國人優先」,似乎外國人在中國處處受到優待,已經成了習慣。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女性在對待國人的時候,要彩禮,要車要房,但是對外國籍則非常現代化,沒有一點要求。
對外來的客人我們確實應該熱情好客,但長期以往卻與對待同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疫情期間,外籍人士到中國必須按照規定進行核酸檢測並隔離,但是在青島就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外國人返回青島嶗山居家隔離,卻向志願者提出眾多要求,各種生活用品,吃的喝的,就連寵物貓的貓糧貓砂都要讓其購買。這名志願者表示,一到飯點,自己都顧不上吃,也得先把他們的飯解決。為了能夠讓老外現做現吃,保證每天食物的新鮮,該志願者每天都需要穿梭在市場裡不停地採買。
為什麼老外能居家隔離,嶗山區所有人員都能夠享受一對一服務嗎?如果買菜的話誰掏錢?網友對此紛紛提出質疑,這與國人隔離的區別太大。另一起事例同樣是在嶗山,外國人核酸檢測時插隊,甚至大罵排隊的中國人,可嶗山的工作人員不僅沒有維持正常秩序,反而央求外國人給面子。「外國人優先」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只是青島這樣,中國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外國人在中國丟東西總是很容易找回,外國人錄取分數線總是很低,總之,外國人優勢無處不在。
我們不排除個別國人有著「崇洋媚外」的意思,覺得國外的空氣都是甜的,所以在對待「洋人」這件事上,不知不覺放鬆了。再者,我國人素來睦鄰友好,樂善好施,外國人剛到中國,無論是服務人員,警察都會對他們友好客氣一點。從這也就延伸出另外一個現象,很多國人認為我們打開國門把外國人請進來,自此他們是客,我們是主,好的東西就應該拿出來招待他們,哪怕是自己會受點委屈。最後也就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給出了非常豐厚的條件待遇,以至於很多外國人的薪水也自此大幅度上漲。
可以說中國人在對待外國人的時候,不是天生自帶的「奴性」,而是一種慣性。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這種長期養成的「洋人至上」的觀念,是一種民族自卑的體現。就比如我們潛意識裡認為,以西方為主的洋人代表著先進,文明,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實這是一種「刻板的印象」,也因此刻在我們心中,並不是幾件「厲害了,中國」就能夠替代,改變的。唯一能夠改變這種現象的,只有我國人民自信的長期培養。
在歷史的條件下,或許「外事無小事」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如今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個領軍國家,在我們的國土上,對待外國人友好並沒有錯,但「外國人優先」這個毛病得改。我們對待中國人,對待自己的同胞,不應該比對待外國人更苛刻,反而應該更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