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頁書
摘自:《昆蟲記》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
會發光的昆蟲——螢火蟲
在我們這個地方,螢火蟲是盡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昆蟲。這個奇特的小傢伙,會在自己尾部掛上一隻小燈籠,來表達自己生活的快樂。炎熱的夏日夜晚,很多人都會看到正在草叢中遊蕩的螢火蟲,宛如一粒從圓月上落下的火星。即便是沒有親眼見過螢火蟲的人,也都聽過它的名字。古希臘人將螢火蟲稱為「朗皮裡斯」,意思就是「屁股上掛著燈籠的」。在昆蟲學專業術語中也採用了類似的命名思路,將這個燈籠攜帶者稱為夜裡會發光的螢火蟲。儘管俗稱沒有學術詞彙那么正式,卻具有更強的表現力,非常形象。
對於任何我將要開始研究它生活習性的昆蟲,我第一個要問的問題都是:「它喜歡吃什麼?」無論是多大還是多小的動物,食物都會在其生活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甚至支配了生活中的一切。
表面看似弱小無害的螢火蟲,實際上卻是一個食肉動物。這個獵人會用罕見的惡毒手段去獵殺獵物,而這種獵物通常就是蝸牛。關於螢火蟲的食物,昆蟲學家早就知道。可是我從所看過的書中發現,人們對螢火蟲的飲食了解得並不透徹,特別是它那種奇怪的進攻方式。這種方法我在別處還從未見過,我覺得人們可能根本不了解螢火蟲是如何進行狩獵的。
螢火蟲在食用獵物之前,都會給獵物注射一針麻藥,好讓獵物失去知覺。它的行為就像進行外科手術之前,醫生會將病人進行麻醉以便在手術過程中病人感受不到痛苦。
螢火蟲通常的捕獵對象是比櫻桃還小的變形蝸牛。整個炎熱的夏季,變形蝸牛都會成群結隊地聚集在稻秸或者其他植物乾枯莖幹上一動不動地沉思。我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現螢火蟲用自己的麻醉技巧,讓變形蝸牛在顫動不止的莖幹上無法動彈,最後變成了它的腹中美食。
溝渠旁邊的土地背陰潮溼、雜草叢生,這裡是蝸牛的樂土。而螢火蟲也熟知這一點,因此,螢火蟲經常會到那裡享用大餐。為了仔細觀察螢火蟲這位麻醉醫生進行工作的過程,我在家裡飼養起了螢火蟲。
我在一個大玻璃瓶裡放了幾隻螢火蟲、幾隻蝸牛和一些草。這些蝸牛主要都是變形蝸牛,個頭適中,不大不小。然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寸步不離地監視瓶裡的情況。因為我們想要看到的事情通常都會毫無徵兆地發生,轉瞬即逝。
只見螢火蟲稍微偵察了一下狩獵對象,此時,蝸牛全身都藏在殼裡,只露出了一點軟肉。然後,螢火蟲便拿出了它的工具,這種簡單的工具非常小,只有藉助放大鏡才能看出來,細如髮絲的鉤形大顎,非常鋒利。在顯微鏡下,我們能看到彎鉤上還有一道細槽。
螢火蟲開始用自己的工具反覆輕敲蝸牛的外膜,動作非常溫柔,就好似它不是在蜇咬而是親吻。簡單來說,它就是用自己兩個鉤形大顎像兩個指頭那樣輕輕擰著蝸牛。
螢火蟲不急不忙、有條不紊地扭著,每扭一下,還會稍微休息一下,似乎是想要觀察扭的效果。想要制服蝸牛,使之無法動彈,並不需要扭很多次,最多六下就夠了。不過輕輕的幾下,它就能讓蝸牛失去生氣,毫無知覺。表面如此溫和的蜇咬,卻有如同閃電般迅速的效果。就是這麼幾下,螢火蟲已經利用帶槽的鉤形大顎將毒液注入了蝸牛身上。
現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
當蝸牛被螢火蟲扭了四五下之後,我就將它從螢火蟲嘴邊解救下來。我用細針輕刺縮在殼中的蝸牛露在殼外的身體,卻發現它沒有絲毫反應,就像一具完全沒有生氣的屍體。
我還曾看過更有說服力的例子。我曾親眼見到螢火蟲攻擊了幾隻正在悠閒爬行的蝸牛,蝸牛被刺傷之後,亂動了幾下,旋即就停在原地不動了。不但沒有繼續爬行,蝸牛身體的前部也不再能像天鵝頸那樣彎曲直立,加上軟塌塌垂下的觸角,看起來就像斷掉的手杖。
若是你以為蝸牛死了,那麼你就錯了。這些看似已經死亡的蝸牛,還是有機會復活的。在半死不活的狀態維持兩三天後,我把蝸牛隔離開,然後給它洗了一次澡。再過了兩天,這個被注射了毒針的蝸牛復活了,開始恢復正常。它重新開始了活動,也恢復了感覺。蝸牛開始蠕動、爬行、探出觸角,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之前那種酩酊大醉般的昏迷狀態徹底消失,蝸牛死而復生了。
蝸牛這種暫時不能活動又感覺不到痛苦的狀態,我想只有用麻醉狀態來命名,才是最恰當的。其實,很多捕食性膜翅類昆蟲就是用類似的方法,為自己的幼蟲提供無法動彈的活獵物。正是對這些昆蟲的觀察,讓我了解到昆蟲這種令獵物渾身癱瘓的精妙技術。
在人類的科學還沒發明麻醉藥,在現代外科學還沒有開始使用這種最奇妙的技術之前,甚至是在遠古時代,螢火蟲和其他昆蟲就已經掌握這種技術了。外科醫生讓病人吸入乙醚或氯仿,而昆蟲則是用大顎的彎鉤將一種極其微量的特殊毒藥注入獵物體內。有時我常常會想,如果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昆蟲的秘密,那麼人類將會有更多的卓越發現!
如果蝸牛在地上爬行,即使龜縮在殼裡,螢火蟲也能輕而易舉地攻擊它。蝸牛的外殼沒有封蓋,身體的前部都暴露在外。這種情況之下,蝸牛就算再小心謹慎,無法自衛的它還是很容易受到傷害。不過,大部分情況下,蝸牛不會待在地面上,而是會爬到遠離地面的高處,有時貼在植物的莖幹上,有時則是黏在一塊光滑石頭的表面。這個時候,蝸牛棲身的物體就變成了蝸牛的臨時封蓋,保護它避開任何企圖騷擾進犯的居心不良者。不過,這種保護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蝸牛的保護殼不能有任何的裂縫。但凡蝸牛殼和支撐物之間有一點點細縫,螢火蟲就能用它精巧的工具從細縫中伸進去蜇咬蝸牛,使之立即陷入麻木僵滯的狀態。然後,螢火蟲就可以安安靜靜地享用美食了。
螢火蟲在食用蝸牛時總是極其謹慎,它會輕柔地加工自己的戰利品,避免引起獵物的掙扎。因為蝸牛一旦掙扎,就會從高莖脫落而掉到地面之上。這樣一來,對於螢火蟲而言,獵物就是得而復失之物。因為它沒有搜尋獵物的耐性,螢火蟲喜歡依靠自己的運氣而不是努力去尋找獵物。因此,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種困境,螢火蟲在進攻之時都會穩妥起見,不讓蝸牛感受到任何痛苦,好讓它不會因為出現肌肉攣縮而從高處跌落。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螢火蟲就必須在瞬間實施深度麻醉。只有這樣,螢火蟲才能實現平靜享用自己獵物的目的。
螢火蟲是怎麼食用它的獵物呢?它會將蝸牛切塊切絲,然後大口咀嚼嗎?我想應該不會。因為,我從來沒有在捉到的螢火蟲的嘴上,發現任何固體食物的痕跡。準確來說,螢火蟲是通過「喝」而不是「吃」來進食。就和蛆蟲一樣,螢火蟲會將獵物變成一份稀肉粥之後,再吸入腹中。跟蒼蠅幼蟲一樣,螢火蟲是先消化,後進食。在食用獵物之前,螢火蟲要對獵物肉進行液化處理。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整個進食過程是怎樣的。
無論多大的蝸牛,螢火蟲都會獨自對它進行麻醉。沒過多久,客人們就接踵而來,越來越多。客人們和主人不會發生任何紛爭,反而歡聚一堂,共享盛宴。我們暫時先離開,不要打擾它們的興致,兩天後再回來就能看到我們想要看的。兩天後,我將蝸牛殼口朝下翻轉過來。這時,殼裡的東西就像鍋口朝下倒湯似的全流了出來。吃飽喝足的賓客散去之後,殼裡就只剩下這些殘渣了。
現在,你應該想到了。之前我提過的,螢火蟲一直輕扭蝸牛,結果就是讓蝸牛肉變成了蝸牛肉湯。主人和賓客不分彼此,共同享用,大家一邊往肉湯中注入用來消化的蛋白酶,一邊吮吸。由此可見,螢火蟲兩個彎鉤狀的大顎,除了給蝸牛注射麻藥之外,還會向蝸牛體內注入一種能夠液化肉質的體液。
那兩個在放大鏡之下才能仔細觀察的小工具,應該還有別的作用。彎鉤形的大顎應該是中空的,就和蟻蛉嘴上的彎鉤一樣,不需要將獵物切成小塊,就能吮吸吃淨獵物。不過,螢火蟲和蟻蛉有著巨大的差別。螢火蟲這個液化專家,從來不浪費任何糧食;而蟻蛉在飽餐之後卻會往沙地上漏鬥狀陷阱外扔出很多殘羹冷炙。擁有相似工具的兩者,一個通過液化技術,將獵物吞噬殆盡;另一個則只用來吮吸獵物的血液。
儘管有的時候,由於所處位置不好,蝸牛並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但螢火蟲仍然能夠乾淨利索地完成自己的狩獵。我在玻璃罐裡餵養的螢火蟲,讓我看到了許多這樣精彩的畫面。蝸牛常常會順著玻璃瓶內壁爬到用玻璃板蓋住的瓶口附近,用很少的黏液將自己黏在玻璃瓶內壁上。因為分泌的黏合劑不多,只需輕輕一晃,蝸牛就會從玻璃瓶內壁上掉到瓶底。
吃飽喝足之後,螢火蟲便離開了。完全空了的蝸牛殼,憑藉著少量黏液也能繼續固定在玻璃壁上。沒有絲毫反抗之力的蝸牛,漸漸變成稀肉粥之後,就在它受到第一次攻擊之處被吮幹。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螢火蟲將蝸牛置於麻痺狀態的叮咬是何等迅速輕巧,以至於蝸牛殼都沒從光滑垂直的玻璃壁上掉下。即使用的黏合液極其少,蝸牛殼都沒有出現一絲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