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1月22日晚在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利用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阿波羅15號月面反射器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月球雷射測距是通過精確測定雷射脈衝從地面觀測站到月面反射器的往返時間,從而計算地月距離。這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據研究團組副組長、副研究員李語強介紹,此次測距是在提高了指向精度和跟蹤精度,改善了探測效率和光學傳輸效率,並進行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後實現的。
李語強說,從傳統技術看來,月球雷射測距的主要難點在於共光路系統中雷射發射和雷射接收轉換,需要保證系統能正常發射雷射,並接受回波信號;望遠鏡跟蹤指向精度,當望遠鏡指向精度為3秒時,指向月球時雷射束的中心與月面反射器的間距最大可達6千米,而最大的月面反射器——阿波羅15號有效反射面積僅是3402平方釐米,這將直接影響到雷射測月的成功。此外,雷射光束質量及光學系統效率,影響雷射實際發射能量和質量。
研究團組針對以上問題,自主研發了共光路月球雷射測距系統用於收發轉換的轉鏡,很好地實現了光路收發轉換。研究團組提出,可建立局部指向修正模型,以進一步提高望遠鏡的指向精度。他們利用沿月球軌道周圍一定數量的恆星,在每次雷射測月前作局部指向修正模型改正,以保證在觀測目標軌道區域內望遠鏡實現角秒量級的高指向精度。2017年,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2米望遠鏡光學系統升級改造後,提高了光學系統效率,為月球雷射測距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研究團組還在微弱信號探測、數據處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地月平均距離為384403.9千米。測距實驗中,研究人員採取共光路工作方式,通過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進行測距,雷射波長為532納米,脈衝寬度為10納秒,頻率10赫茲,試驗時,單脈衝能量為3.3焦耳。1月22日晚21時25分至22時31分,實測數據段顯示阿波羅15號反射器到測站的距離為385823.433千米至387119.600千米,測距精度優於1米。
目前,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雲南天文臺此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將會為我國天琴計劃的實施提供測距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