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熊貓,幾乎所有人腦海中浮現出的都是我們憨態可掬的國寶大熊貓,也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滾滾」、「胖達」。大熊貓可以說是當今動物界最火的大明星,不光在我們中國出名,也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前幾天中國召回了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兩隻大熊貓,其中一隻已經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美國人民非常不舍,還舉辦了隆重的告別儀式,足以說明大熊貓的受歡迎程度了。
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熊貓」這個名字,其實原本不屬於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而是屬於另一種萌物——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小熊貓很可愛,也是現在最受歡迎的動物明星之一,熊貓這兩個字,其實最早就是小熊貓的名字。
早在1915年編寫、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中,就有了「熊貓」這個詞條,並給出了繪畫配圖,無論是文字描述還是配圖,描述的都是現在的小熊貓,而不是大熊貓。
而到了1938年,我國出版的《辭海》中收錄的「熊貓」詞條,看描述就已經是現在的大熊貓了。從時間上來說,熊貓一詞最早見於書面就是指的小熊貓,後來才被大熊貓「搶走」。
還有大熊貓的外號胖達,是Panda這個英文單詞的音譯。其實Panda也是如此,(本文由溫晨原創)它來源於尼泊爾語,意思是「紅色的貓、狗」,最早就是稱呼小熊貓的。
後來大熊貓進入世人的視野,幾經周折後被分到了「熊貓科(現在不是了)」,中文上為了跟原本的「熊貓」區分開而被命名為大熊貓,以前的熊貓也就成為了小熊貓。英文方面也一樣,為了跟小熊貓區分,大熊貓在原有的小熊貓英文名字Panda前面加上了一個Gaint,而小熊貓的名字前面則對應加上了一個Red,或Lesser、Common。
最後這個詞的意思是「普通的」,也證明了Panda這個名字原本就是小熊貓的,有了Giant panda以後小熊貓才變成了Common panda(普通熊貓)。
至於二十年前(1999年)傳遍大陸和臺灣省的「熊貓」原本是「貓熊」念反了的說法,也只是一個臺灣姓李的圈外人士杜撰的謠言,發表在《咬文嚼字》刊物上。在臺灣方面,1980年臺北出版的《辭海》中只有「熊貓」的條目而沒有「貓熊」的條目,1981年出版的《重編國語辭典》中也是只有「熊貓」的詞條而並無「貓熊」的說法。
而大陸方面最初的《中華大字典》、《辭海》等文獻都是上下排版的文字,不可能把「熊貓」二次讀反,40年代後電臺播報也很普遍,更不可能產生誤讀後被大眾承認,從此以錯為對的說法。
那麼大熊貓在被命名為大熊貓前,在民間都叫什麼呢?那就多了,常見的有這麼幾個:貘、貊、貔、花熊、竹熊、食鐵獸、白豹、白羆。直到被學界正式定名為大熊貓,才算是有了一個統一的稱呼,但是在陝南一帶的山區中,大熊貓仍然被叫成花熊。
關於食鐵獸這一說法,據推測應該是當初野生的大熊貓經常跑到山下居民家中偷吃的,為了偷鍋裡的食物會把金屬的鍋碗瓢盆啃變形,所以被誤認為可以吃鐵,後來更是被無聊的文人訛傳成了「能舐食銅鐵,須臾便數十斤」。
大熊貓被發現以後,它在分類學的歸屬也一直有爭議,一開始它被命名為黑白熊,分類學上也被歸為熊科,後來又被歸到熊貓科(與小熊貓一起),還在浣熊科的邊緣搖擺了一段時間。
後來經過更加科學和嚴謹的譜系學研究和基因測序,目前最權威,也是被IUCN承認的分類方式是:大熊貓屬於熊科Ursidae,大熊貓屬Ailuropoda。
小熊貓的分類歸屬也是很有波折的,最早單獨佔有一個熊貓科,後來跟大熊貓一起在熊貓科呆著,後來有段時間流行形態學分類方式,小熊貓因為長相相似被分到了浣熊科,再後來科技手段更加完善了,小熊貓又離開了浣熊科,單獨組成了一個小熊貓科(Ailuridae),目前仍然是獨佔著這一科。
但是在小熊貓科下還有幾種已經滅絕的動物,如古小熊貓、短鼻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