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都對其中的火焰山印象深刻,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西天,但在火焰山的阻撓下,只有芭蕉扇可以滅火。如果你認為這是小說的虛構情節,那就錯了,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著火焰山,在盆地的北邊,在古絲綢之路的北路。
火炎山,維吾爾語中被稱為「kuzuruwa」,意為「紅山」,中國人把它的暑熱稱為「火山」,山的長度是100多公裡,最大的地方達到了10公裡,主要由中學生時代的侏羅紀、白亞紀、第三紀的黑砂、沙巖、泥巖構成,山上寸草不生,露出巖石表面,覆蓋著風化的沙層,盛夏,在灼熱的太陽下,紅山巖熱浪滾滾,煙雲繚繞,熱流不斷上升,紅沙巖閃閃發光,恰似烈焰在燃燒,因此得名。眾所周知,全國最熱的地方是吐魯番,吐魯番最熱的地方是火炎山,夏天的最高氣溫達到47.8度,地表最高氣溫達到70℃以上。
唐代邊境要塞派詩人岑參曾經歷過火炎山,因為火雲沒有完全凝固在山上,所以飛鳥千裡來不了」,對此,明朝使臣的忠誠也有同感,春光還半渾如夏,西方有祝融,」
在《西遊記》的架空世界裡,火炎山是當時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推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那麼,事件的真相如何?關於火炎山的形成,要追溯到1.4億年前,天山東部的波格達山腹前的山帶發生了短的褶皺,地殼發生了變化,喜馬拉雅山的建造運動後,山脈的原形逐漸形成,經過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亞紀、第三紀的幾個地質年代,加上特殊的氣候環境,呈現出了現在的地質形態。
火炎山不像《西遊記》中所描繪的那樣誇張,但沒有八百裡的火焰,可以說是刻骨銘心。
因果法則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必然的原因,火炎山這麼熱,還是跟地質有關。這裡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深深地住在內陸,離海很遠,周圍是大面積的乾旱區,海很溼,其地勢太低,山地和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氣流下降增加了溫度產生的燒風效果,使這裡乾燥和炎熱,由於山地裸露,草木不覆蓋,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增加快,盆地過低,熱風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以上的世界唯一的暖爐。
但是,一看火炎山的外面,草也長不出來,因為地殼運動的斷裂和河流的切斷,在山體的地方,隱藏著很多濃密的樹蔭,遮陽,有田園如畫的溝壑、大葡萄溝、呼谷、桃溝、木溝、勝金口峽谷等。
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因此,整個景點造型為直徑20多米的練丹爐,白龍馬石柱、唐僧騎馬時使用的踏石、師徒4人西天採集的群塑、鐵扇公主及牛魔王的大型銅像,獲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最高的「金箍棒」,可以很大地再現小說的場面,充分享受火炎山獨特的魅力,可以品味到西遊文化的精髓。
從祖國東北到西北,距離10萬8000裡,從現實世界到西遊世界,隔著一座火焰山,驕陽是唯一的支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