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修女
祁河
那是幾年前的上午,歐洲秋日的陽光已不大灸熱。隨著各種膚色的人流,排隊緩緩從東邊右側,進入據說能容納30萬人的聖彼得廣場。
此刻對來此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跨入了另一個特殊的世界,這個面積僅為0.44平方公裡,只有572名公民的袖珍國家——梵蒂岡。不過你可千萬不要小覷這個四面被義大利包圍的「國中之國」,儘管入境不須籤證,但你確實進入了一個主權國家,這個擁有13億教徒之眾——天主教的聖地和精神中心、教廷與教皇的所在地。
梵蒂岡意為「先知之城」。公元4世紀,教皇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教處建築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15-16世紀被改造成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1756年法蘭克國王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後在義大利中部出現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1929年義大利同教皇籤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從此成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我驚奇的觀望著廣場中央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兩旁各284根高大石柱和88根方形石柱構築的半圓形長廊,以及之上140多位栩栩如生聖男聖女的雕像;仰望著聖彼得大教堂二層中間陽臺可能出現教皇的窗戶,與三層天台上的耶穌及12門徒雕塑相互凝視;用相機記錄下一位身披灰白色道袍的修女,匆匆走過石塊鋪就廣場的身影。
梵蒂岡之所以有魅力,就在其本身就是一座偉大的文化藝術寶庫。其中的建築如聖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級的藝術瑰寶,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大師不朽的作品。剛才所述聖彼得廣場,就是建築大師貝爾尼尼一生中最偉大的建築藝術,完成於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聖彼得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他頭上的縷縷捲髮、臉上的道道皺紋、下巴上的撮撮鬍鬚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如果把臉和頭髮塗上真實的顏色,一定會被當成真人。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說那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後,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後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並與之對話,從而得以知曉耶穌是真神,從此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成為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
步入能容納6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一切會讓人目不暇接。屋頂和四壁全都飾以《聖經》題材的繪畫與雕塑,其中最惹人矚目的藝術傑作,被稱為聖彼得教堂三寶。第一件是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墓地,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為朝聖者舉行彌撒。第二件是聖殤,這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的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兒子的悲痛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被刻畫得淋漓盡至,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後來的作品迥然不同,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親自籤名的作品,就寫在聖母身上橫跨胸前的飾帶上。第三件則是聖彼得的寶座,由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相傳是聖彼得的御座。
而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手扶聖水缸翩翩起舞的雕塑。那小天使只有一兩歲的模樣,雕像約有2.5米高。在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對天真可愛的小天使,一種光明、祥和、安寧、美好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當時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類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的源泉。
聖彼得教堂的內部呈十字架形,東西長2百多米,在十字架交叉點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有120米高,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布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與希望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會給參觀的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
隨著觀光的人群,歩入大殿旁一個能容納百人的禮拜堂。長排的座椅已坐滿了遊人及信徒,在幽暗的燈光下聆聽神父布道。只見第一排中間有位年輕美貌的修女虔誠地默默祈禱,她那晶瑩的目光凝視著神龕上的天主,臉頰淌掛著一行淚珠。我坐於她後面隔五六排的右側,本能地抓起相機想拍下這一動人的情景,但事先工作人員已告誡這裡不能拍照,稍微猶豫已失去了最佳拍攝時機。而那幅發自內心的素靜與來自靈魂的虔誠的畫面,卻永遠定格於我的心際。
我明白,那是來自一種內心信仰的力量。
郝小奇,筆名、 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西安日報社長。高級編輯職稱,現任黃土畫派藝術報執行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