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 | 褪色的智能 中國傳感器之殤

2021-01-16 知識自動化


傳感器是數據採集的源頭,它無處不在。智能最前端所需要的態勢感知,基本都是要從傳感器開始。無論是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還是智能設備和大數據分析,再龐大的智能系統,都要從傳感器的針尖上開始。


醫療器械界的奇兵——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有四百多個傳感器;鼎鼎有名的波士頓機器人大狗,能夠自如地翻跳騰躍,則需要1300個傳感器。


日本著名的馬桶品牌驪住Lixil,正在推出的智能馬桶,馬桶蓋背面安裝了圖像傳感器,可以自動識別糞便形狀,整個馬桶通過70多個傳感器,自動檢測並與雲端相連,可以實現慢病大健康管理。而博世公司推出的工廠協作機器人助手APAS,內置了上百個傳感器,以便可以迅速感知人的狀態。


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智能產品,其實都是有共性的。


這個世界的數位化步伐,半步都不能離開小小的傳感器。

圖1  傳感器的數量


然而在中國戰略性、支撐性的產業版圖上,卻幾乎找不到傳感器的位置。當新基建如火如荼建設的時候,傳感器——這一至關重要的支撐,卻幾乎被人忘在腦後。這個畫面大概如此,當所有光鮮的客人要步入大廳的時候,腳後跟卻都被夾在門外。這種尷尬的局面,遲早是要痛得大聲喊出來的。



廣泛使用的傳感器,它屬於以小搏大的工業門類,是通向其他產業的基礎。但傳感器也是一個很獨特的行業。很多傳感器都具有兩棲屬性:一方面,傳感器的核心是晶片,會追隨摩爾定律,有著快速進化的大腦;另一方面,它同時也與敏感材料、機械器件在一起,受到機械定理的許多制約。這是種獨具特色的產業,使得傳感器必須經過細心呵護,才能發展得很好。然而在中國,傳感器卻成為一個令人驚訝的「六大怪」行業。


傳感器的第一怪:容量不小,而國內頭部玩家卻很小。2019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1700億元,估計有1700多家企業。除了歌爾、瑞聲靠著蘋果手機強大的出貨量,體量達到百億級,在聲學傳感器領域已經佔住地盤。而其他領域,如手機、汽車、工控、可穿戴、物聯網等,基本上都是國外品牌的市場。在消費電子、安防之外的領域,產值超過1個億的企業並不多,只有鄭州漢威、寶雞麥克、南京高華等跑在前面,其他國內傳感器企業,基本都屬於土豆俱樂部。


傳感器的第二怪:種類繁多,但這個市場很隱蔽。國外成型產品及在研種類有3萬多種,我國有2萬多種。這些數量未必精確,但傳感器無疑是一個龐大類別的產品。而這種產品,卻很少為業界之外的人所知曉。其實手機、汽車、工業測量、智能裝備等都是應用傳感器的大戶。而這幾年風生水起的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都離不開小小的傳感器。當然人工智慧也不例外。可以說人工智慧跑得再快,腳上穿著還是傳感器的鞋。


傳感器的第三怪:民品最怕斷供,軍工不怕價高。軍用傳感器已經高度自主化,主要是由於軍品採購可以不計成本。而如果要到民用市場來競爭,那是既要拼規模,也要有高性價比。如果功耗小一點,成本小一點,那就可贏者通吃。因此民用市場的突破還很艱難,也無法從軍工市場獲得支撐。兩條隧道,各通一邊,沒有打通。而民用儀表傳感器高度依賴國外。日本橫河跟重慶川儀有一家合資公司,生產橫河川儀的儀表。日本橫河提供的諧振式壓力傳感器,這是最高精度的壓力傳感器。國內攻關一直未能攻克。這家合資廠也只能依賴日本的傳感器。


傳感器的第四怪:中國製造雖以成本著稱,但傳感器的成本優勢還沒有國外明顯。中國目前生產大部分都是低端傳感器。而我國中高端傳感器進口佔比達80%,傳感器晶片進口更是達90%以上。中國生產成本也很高,收入才幾千萬,如何捨得投入幾千萬建生產線?現在很多傳感器廠家,還都是單幹,手工裝配很多。因為產量上不去,有的1個月的產量也就5000隻,根本談不上規模效益。而博世、歐姆龍等早就把工廠設立在中國,成本優勢同樣巨大。


而且,美德日品牌企業對中國傳感器市場虎視眈眈,對市場份額看得很緊。中國一有進步,就會被國外品牌降價擠壓。2010年日本歐姆龍一個開關要接近400元,而現在隨著中國品牌的逐漸崛起,現在只需要60元。靈活降價,堅決保衛市場份額,是國外廠商常見的營銷手段。這種方法,一直將國產品牌壓制在面黃肌瘦線附近,很難翻身。


傳感器的第五怪:市場巨大,融資最難。本來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大熱,傳感器終於應該迎來鹹魚翻身。但是,沒有。這是一個投資人不待見的市場。由於國內對這個產業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導致投資界一直處於冷淡期。這跟產品隱蔽,做大做強比較難,是有關係的。而國家對這個產業的「冷處理」的態度,自然也影響了投資基金的判斷。


傳感器的第六怪:本是國之重器,奈何落地淪為小蘿蔔頭。傳感器作為感知的第一道防線,是人類社會走向智能的關鍵源頭。然而這個行業一直得不到重視。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科委主持的課題研究中,在討論信息技術包括哪些技術的過程中,「傳感器技術」引起了巨大的分歧。但因為體量太小,最終還是被切掉。這一晃,四十年都過去了,情況幾乎沒有變化。雖然最近兩三年有些鼓勵發展傳感器的政策陸續出臺,但一無力度二無資金,基本也就是草草地走了過場。


傳感器其實就是互聯萬物的五官,是眼睛,是耳朵,是各種觸覺。儘管如此重要,卻無人重視。傳感器六大怪,本身就是一大怪事。這可真是一根扎心的刺。



在國內,傳感器並不容易掙錢。由於晶片不能自主,工藝研發投入巨大,再加上紅海競爭激烈,中國傳感器的利潤一直被壓得很低。根據國內40家傳感器企業上市公司的財報,將近40%的企業利潤率低於5%;而利潤為負就有6家。


都說製造業利潤低,傳感器看來也是其中的一種。不過,不掙錢,並不是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


日本基恩士傳感器公司,可以說是日本最掙錢的公司。2019年營業額接近360億人民幣,而利潤,則達到了驚人的180億。利潤率居然超過50%,而且常年如此。傳感器這種在中國幾乎無法建樹的行業,被日本做成了真正的搖錢樹。


這家以純設計(Fabless)起家的傳感器公司,主要是設計和銷售傳感器、測量系統、雷射刻印機等。從產品開發策略來看,它從來不定製產品,堅持完全「以我為主」的標準化產品研發。這種策略,維持了產品研發的規律性,而定製產品則會有很大的周期不確定性,經常導致企業失去靈活性。為了不斷開發新品,基恩士採用了廣泛的研發信息源,促使產品的多樣化。而從產品系列而言,則採用了深度嵌套的產品組合。既有傳感器產品,更有在傳感器基礎上做好的測量系統,成為測量領域的領頭羊。


國內像海康威視、大華等領頭羊,都是走大型工程。雖然也掙錢不少,但其實跟傳感器也沒有太大關係。即使是以氣體傳感器起家的鄭州漢威,這幾年也是重點聚焦在水務、環保等總包工程。傳感器事業板塊,不過只是這家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之名而已,從體量而言則基本就是無足輕重。


傳感器主要用在電子產品、工控與測量、設備等幾個板塊。而傳感器的發展,最早是來自工業自動化的推動。但在中國最黯淡的,也就是工控與測量這個分支了。最典型的可以算是上海威爾泰儀表公司了。這家企業以核電為入手點,進入到傳感與儀表領域的,屬於純正的工業自動化產品。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來看,這家公司上市已經14年,但最近一年收入大約在六千萬元。不得不說,經營慘澹。要知道,另外一家巨頭公司霍尼韋爾公司,其傳感與物聯部門在全球的營收將近60億元。



工業軟體是中國製造的軟肋,傳感器更是如此。而傳感器的設計軟體,也是非常隱蔽的匕首。這幾年MEMS傳感器非常火爆,每個手機中都有幾個,如感知加速度的。而一般的汽車至少也有十多個。德國博世、美國博通、荷蘭恩智浦等都是業界巨頭。中國只在麥克風的MEMS傳感器扳回一個角,做得很好。


然而MEMS傳感器的設計,需要兩款很專業的CAD軟體。一個是 IntelliSuite,這是美國1991年創立的,這也是最早的MEMS專用CAD設計畫圖軟體。


另外一家ConventorWare也是美國公司。中國很多傳感器企業幾乎都在用,能佔據中國80%的市場。當年在國內承擔863計劃MEMS研究項目的30個研究小組,全部都使用這種軟體。它在MEMS傳感器的位置,跟6月份哈工大被斷供的Matlab軟體在科學計算中的地位,基本一樣。而在中國,幾乎沒有這種軟體。不幸的是,這款軟體在2017年被泛林LAM收購;而LAM是美國第二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這都是美國政府最容易動刀子的斷供之地。


工業軟體,非常的細分了。如果不深入到行業中去,很多軟體都是隱藏而不可見。這種處境,倒是跟傳感器一模一樣。傳感器和工業軟體,似乎都穿著隱身衣。而正是這些看不見的工業軟體,其實暗地封鎖著中國製造的諸多命脈。傳感器設計軟體,就是其中一道令人緊張的暗穴。沒有軟體,這些傳感器很難被設計出來。



在中國,消費類電子的傳感器,由於市場的拉動,近十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在工業級的傳感器,卡脖子情況比晶片還厲害。圍繞著控制與測量,尤其是儀器儀表傳感器,幾乎100%進口。


中國儀表的變送器兩大巨頭,都是「國外芯」。重慶橫河川儀年產歸諧振變送器30萬臺,傳感器用的是日本橫河的;北京遠東羅斯蒙特,每年30萬臺金屬電容變送器,用的是美國羅斯蒙特的傳感器。可以說,這兩家佔據中國70%以上市場的龍頭企業,基本就是給日本和美國打工。其他企業情況也一樣,蘇州恩德斯豪斯E+H一年大約5萬臺,用的是德國E+H;而國內品牌的龍頭企業 ,用的基本都是德國FirstSensor。要命的是,這家公司,在今年3月被美國傳感器巨頭泰克連接公司所收購 。這對於中國的儀表,實際上非常的兇險。今後是否還能買到德國傳感器晶片,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這意味著,石化、醫藥等流程行業廣泛使用的變送器,其中的傳感器除了用日本橫河和美國羅斯蒙特的晶片,原本用德國的公司的現在也要依賴美國公司了。


其他行業也基本是類似的狀況。根據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傳感器發展藍皮書》的統計,汽車傳感器、高端化學類氣體傳感器、光纖傳感器、環境檢測傳感器,對國外進口依賴度都是在95%以上。至於海洋傳感器,用於移動觀測平臺的自動浮標、水下滑翔機,以及海上浮標等,則是100%進口。


國人非常關心的PM2.5值,其測量儀基本都是採用儀表巨頭美國熱電公司的產品。它內部所使用的微量振蕩天平,通過測量濾膜上微小顆粒的質量而引起振蕩管的頻率變化,來測試空氣顆粒物的濃度。以精密測量的傳感器作為基礎,熱電公司的一臺PM2.5測量儀,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也只有國家級測量站,才用真正用得起這種儀表。而直到最近,這種技術才被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畢業博士所創立的天津同陽公司,基本攻克。這是一種很幸運的進展了。


傳感器的卡脖子方式,與絕大部分其他工業產品都不一樣。它就像一個漫山遍野的地雷陣,分散而隱蔽。要逐項對這一類卡脖子短板進行突破,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要逐個突破,也基本不現實。



傳感器與通信、計算機被稱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但本來處於戰略要衝的傳感器,在中國的產業位置,基本一直被邊緣化。


這在中國,是有過歷史上的動搖。據國內信息化老前輩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專家參與了國家科委主持的「信息技術發展政策」課題的研究與起草相關政策。當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 信息技術包括哪些技術?計算機、集成電路、通信技術和軟體四大技術得到專家們一致的同意。問題出在「傳感器技術」,大家意見不一致。

圖2  中國信息技術的構成


從理論上說,大家都同意,傳感器技術是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缺少傳感器,信息技術就不完整了,體系上無法自洽。但是,從行業營業額來看,當時的傳感器產業太小了,不要說與通信產業這樣的大產業比,就是和當時的軟體這樣的「小產業」比,也不在一個量級上。如果並列在文件中,非常難以落筆。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忍痛割愛」了。


可以說,信息技術剛剛起步,作為支點之一的傳感器,從一開始就被邊緣化。這種偏差,意味著中國的信息化,一直就是瘸腿的信息化。而進入數位化時代,工業網際網路成為國家戰略,這種瘸腿就更加明顯。然而,這種歷史上的動搖所形成的隱形偏差,歷經四十年,越發畸形,而且直到至今,也未能得到糾正。


現在,應該是回到原點,重塑根基的時候了。



晶片卡脖子,舉國上下群情激憤,到處都是大投資。但中國的卡脖子,其實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是只出現在某一個節點上。要說卡脖子,中國製造幾乎就是長頸鹿的脖子,到處都是卡點。許多不同的卡脖子技術,底層有著更為隱蔽的交錯關係。傳感器的晶片,並不需要太高的納米製程,像當前最熱的傳感器的微機電系統MEMS,它需要的製程甚至可以用微米級完成。以舉國之力,狂熱的投資,都要去解決華為手機晶片,或者中芯國際的先進位程問題,既不科學,也不理性,更忽視了其他同樣重要的產業市場。


跟晶片卡脖子是卡在明處完全不同,傳感器在中國的產業地位,基本就是一個黑戶口,無人關注。這才是傳感器產業最令人擔心的地方。


中國數字經濟已經是龐然大物,目前佔GDP的比重約為35%,總量超過30萬億元。傳感器正是數字經濟的最基本的支點。然而在這座龐大宮殿的入口處,守門的哨兵,卻依然在昏睡中。


這是智能大門的缺失。傳感器就像無處不在的小傷口,隨時都可能作痛。傳感器之殤,中國不可承擋。

新書推薦

(點擊圖書封面,即可進入購書網頁)

林雪萍先生著作的《灰度創新:無邊界製造》已在京東、噹噹、淘寶等各大網站上架。本書從製造工廠的視角審視製造業的創新來源,涉及40個行業100多家案例。極具活力的灰度創新,是工廠與外部交互所發生的創新,這是中國製造的一條躍遷之路。


相關閱讀:

國運時刻 呼喚新質量思維

《灰度創新》:新型夥伴主義

美國斷供,是從哪裡入手?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天津大學兼職教授


鳴謝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王安耕先生、上海智恆微電子鄭政總經理、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徐可欣教授等人的大力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並分享

為方便查看,可應用公眾號置頂功能

相關焦點

  • 千億體量的傳感器「搖錢樹」,為啥中國人不熱衷?
    文 | 林雪萍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識自動化」(ID:zhishipai),原文首發於2020年10月13日,原標題為《褪色的智能 中國傳感器之殤》,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無論是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還是智能設備和大數據分析,再龐大的智能系統,都要從傳感器的針尖上開始。醫療器械界的奇兵——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有400多個傳感器;鼎鼎有名的波士頓機器人大狗,能夠自如地翻跳騰躍,則需要1300個傳感器。
  • 陰陽師雅樂之邦沙場之殤陣容怎麼搭配 雅樂之邦沙場之殤陣容推薦
    陰陽師雅樂之邦沙場之殤陣容怎麼搭配?雅樂之邦沙場之殤陣容需要用到哪些式神?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雅樂之邦沙場之殤陣容推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MEMS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有什麼不同
    近幾年幾乎每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接近一千五百億人民幣,傳感器的類型是多樣化的,MEMS傳感器市場規模佔比達到一半以上,而MEMS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無疑是未來幾年的主流。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智能體現在除了對信息搜集,還能智能處理,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傳輸到信息終端,智能傳感器能降低產品成本,精度也可以提升,適應能力比普通傳感器強。
  • 圖片故事|文明之殤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樂山大佛被「洗腳」……放眼歷史長河,從自然災害到戰亂動蕩乃至意外受創,被災難吞噬的那些文化古蹟和燦爛文明不勝其數,文明之殤,令人惋惜。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樂山大佛被「洗腳」……放眼歷史長河,從自然災害到戰亂動蕩乃至意外受創,被災難吞噬的那些文化古蹟和燦爛文明不勝其數,文明之殤
  • MEMS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的聯繫和區別
    為何會出現MEMS傳感器呢?這與晶片、材料和製造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MEMS傳感器它是一種融合了機電和控制技術的傳感器,相對於傳統傳感器,體積更小、重量也輕、成本更低、功耗低等,MEMS傳感器體積靈活,既可以是常規傳感器,也可以是晶片級傳感器,MEMS傳感器也可以是智能傳感器,這是它一大核心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AI技術融合在傳感器裡面,就有了智能傳感器。
  • 智能輪椅和傳感器
    這就要求在設計之初就把人這個因素納入考慮之中,所以,安全、舒適和容易操作應成為智能輪椅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使用者身體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智能輪椅需被設計為一個功能多元化,能滿足多種層次需要的電子系統,而模塊化最能體現系統多功能化的特徵,每個用戶都能根據其自身殘障類型和程度選擇適當的模塊集成,且設計者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增添功能模塊,很方便地對輪椅功能進行改進。
  • 智能傳感器基礎知識詳解
    智能傳感器的實現途徑 目前,智能傳感器的實現是沿著傳感器技術發展的三條途徑進行:a、利用計算機合成,即智能合成;b、利用特殊功能材料,即智能材料;c、利用功能化幾何結構,即智能結構。智能合成表現為傳感器裝置與微處理器的結合,這是目前的主要途徑。 按傳感器與計算機的合成方式,目前的傳感技術沿用以下三種具體方式實現智能傳感器。
  • 智能溫度傳感器的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是信息採集(即傳感器技術)、信息傳輸(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傳感器屬於信息技術的前沿尖端產品,尤其是溫度傳感器被廣泛用於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和生活等領域,數量高居各種傳感器之首。近百年來,溫度傳感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傳統的分立式溫度傳感器(含敏感元件);(2)模擬集成溫度傳感器/控制器;(3)智能溫度傳感器。
  • 2014面試熱點分析:不能容忍的動物之殤
    網上流傳著一個名為《鳥之殤,千年鳥道上的大屠殺》的視頻。視頻由《長沙晚報》記者李峰暗訪拍攝於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的一座山谷裡。視頻中,候鳥慘遭獵捕的鏡頭深深刺痛了觀眾的心。入夜,無數的射燈照亮了寂靜的山谷,一群候鳥漸漸飛入燈光的照射範圍,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山谷中的平靜,緊接著槍聲大作,一隻只候鳥應聲落地……次日,山上只留下滿地的羽毛和捕獵者扔下的垃圾,被捕的候鳥則出現在集市攤販的手中……模擬題「美麗中國」不能容忍動物之殤,你怎麼看?
  • 傳感器熱點: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傳感新品 【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製造工藝開發了多功能超薄傳感器,這為智能隱形眼鏡的生產鋪平道路。該傳感器由薩裡大學、哈佛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共同開發。
  • 圖片故事 文明之殤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樂山大佛被「洗腳」……放眼歷史長河,從自然災害到戰亂動蕩乃至意外受創,被災難吞噬的那些文化古蹟和燦爛文明不勝其數,文明之殤,令人惋惜。
  • 《亦春秋:逆鱗之殤》全種類符咒作用介紹
    18183首頁 《亦春秋:逆鱗之殤》全種類符咒作用介紹 《亦春秋:逆鱗之殤》全種類符咒作用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
  • 初二生拍生態紀錄片《鷺島之殤》 曾給生物課本挑刺
    據海峽導報報導 「廈門近海正在被人類製造的垃圾包圍,廈門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正在被外來物種吞噬……」前段時間,廈門市十一中初二學生王卓揚上傳了一部名為《發現第九季:鷺島之殤》的紀錄片。在片尾,王卓揚寫道:「行動起來,保護環境,這樣才能拯救鷺島之殤。拯救全球因人類的私慾而慘遭滅絕的生靈們。」   視頻上傳到網絡上之後,得到不少網友的好評,網友稱之為難得的本土生態紀錄片。三個月拍攝完成紀錄片   昨天,記者見到了王卓揚。
  • 航空雷擊之「殤」(一):機長話雷
    航空雷擊之「殤」(一):機長話雷 來源:民航資源網 作者:軒轅言民 2014-07-22 14:48:45飛機曾被譽為雷電的「活靶子」,就目前科技手段,尚沒有一個很好的設備使飛機免受雷擊之殤。而雷擊對於飛機來說,到底有多危險?對於飛機而言,發生雷擊的概率有多大?飛機遇到雷擊,飛行員應該如何應對?雷擊之殤究竟該如何「化解」?本文結合實踐,試圖從以下9個方面來述說飛行員如何化解雷擊之殤。
  • 智能輪椅上傳感器的綜合應用
    智能輪椅如今社會不是什麼新鮮的設備了。所謂的智能就是集合了多種傳感器的數據採集,整合數據採集系統對輪椅的控制,能讓使用者更加方便的去使用。智能的數據採集歸功傳感器的性能特徵,在複雜的環境下能有效的獲取信息。
  • 河南省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落戶漢威科技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唐朝金11月13日-14日,第十五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在鄭州舉辦。記者從本次活動上獲悉,鄭州高新區打造中國智能傳感谷,將以漢威電子智能傳感器產業園為核心,先期布局傳感器產業的先導區,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
  •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打開APP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但隨著連接到雲端的傳感器數量日益增加,對網絡帶寬、雲端儲存和數據處理的系統要求也迅速提高;位於邊緣的智能處理可以減少發送到中央伺服器的數據量,增加傳感器本身的決策量。這可以在提升系統可靠性的同時,減少決策延遲和網絡成本;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應該就是當伺服器停止工作,傳感器會無法檢測物體和做出決策。
  • 智能家居中涉及的傳感器有哪些
    同時,也推動了傳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讓物體慢慢的活了起來,的確,傳感器作為一種監測裝置,為幫助人們獲取更多的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傳感器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多的地方就是智能家居系統。
  • 解密手機上的智能傳感器
    解密手機上的智能傳感器 搖動手機就可以控制賽車方向;拿著手機在操場散步,就能記錄你走了幾公裡?這些你越來越熟悉的場 景,都少不了天天伴你身旁的智慧型手機。而手機能完成以上任務,主要都是靠內部安裝的傳感器。你知道嗎 機中的傳感器有多少種?又是依靠哪些原理來運作?
  • 智能傳感器有沒有發展前景?現狀優勢如何?
    目前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製、生產和應用的企業超過1700家,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無論是在健康醫療、城市規劃,還是城市交通方面,傳感器正在發揮著核心作用。 此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意見函,中國工程院組織遴選的MEMS傳感器產業化等16個項目,擬作為《中國製造2025》2017年重大標誌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