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載自玉淵譚天(ID:yuyuantantian),作者:譚主
屋內,人們抱著頭,躲到了桌子下,一名身穿紅色衣服的女議員躺在地上,單手放在胸前,眼神絕望。
屋外,有人群不停地撞擊著大門,高聲叫喊著。
漸漸地,抗議者們沒了耐心。有人用手裡的工具,開始砸屋子的玻璃。
一下,兩下……舉著槍、旗幟和拳頭的抗議者們,踩著碎片,衝進了屋子。
這不是什麼電影和小說裡的場景,這一幕真實地發生在1月6日下午2點多的美國國會大廈。
抗議者們,正是當天在國會廣場集會示威的川普的支持者。
一名警察被來勢洶洶的人群逼入牆角,瑟瑟發抖。
此時唯一敢與這些抗議者視線相對的,恐怕只有國會大廳裡那些目光清冷的雕塑和肖像。
在國會圓頂上,華盛頓的目光注視著一切:
自1776年建國以來,這是美國國會的大門第一次被美國人自己打破。
用黎巴嫩非政府組織常駐聯合國代表的話說:
「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的暴政中解放美國」。
言下之意,美國已經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美國,到底怎麼了?
這個問題,沒有人比身在其中的人更有發言權。
1月6日遊行的隊伍裡,有一位叫山姆的小夥兒。在過去幾個月,他參與過數場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川普支持者遊行。
抗議過程中,山姆發來了一些「進軍」國會大廈的現場圖片。
譚主也跟山姆聊了幾個問題,最主要的一個,就是遊行的心態。
山姆覺得:美國主流媒體不值得相信,2020年大選存在嚴重造假行為,川普的勝利被人竊取了。
其實,早在2020年12月14日,美國選舉人團共538位選舉人已經按照各州選舉結果投下選舉人票,正式選出了下一任美國總統,拜登。
共和黨關於選舉造假的訴訟請求,也已經被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全部駁回。
但這些都不影響山姆的想法。川普在6日召集起來的,正是這樣的「鐵桿粉絲」。
為了組織和號召這場集會,川普已經準備了10天。
2020年12月28日,還在聖誕假期,川普就發布了第一條預告:「別錯過1月6日,我們華盛頓特區見,等我的消息!」
到了31日跨年夜,他再次提醒:「華盛頓特區,1月6日見!」
新年第一天,川普正式宣布:「1月6日上午11時,華盛頓將目睹一場規模盛大的抗議集會。停止竊取選舉!」
隨後幾天,類似的推特川普發了不少,有一條,發布時間是當地凌晨四點。上心程度,不一般。
白宮發布的川普6號日程裡,也寫明了,這場集會的名字,叫「拯救美國」。
川普設想的「拯救」,大約是要改變美國大選的結果。
按照慣例,這一天,國會參眾兩院將舉行聯席會議,認證選舉人團的投票結果,並宣布總統選舉的正式結果。
這次認證,一般只是比較形式化的常規流程,但川普號召的這場集會,直接把「拯救美國」變成了「掀翻國會」。
美國國會大廈上一次遭到攻擊,還是十九世紀的英美戰爭。
巧合的是,就在幾天前,美國在世的10名前國防部長因為擔心權力不能平穩交接,聯合發出警告:美國200多年選舉史上,只有1860年林肯當選後,發生了內戰。
現在,雖然沒有真戰爭,但跟著國會大廈的玻璃碎一地的,還有美國的法律和制度。
看到局面失控,川普很快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段1分鐘左右的視頻。
這條視頻,僅有不到10秒的時間在呼籲抗議者回家,剩下的時間,還在重述選票造假的觀點。
視頻發出後不久,就被社交媒體平臺刪除,川普的推特帳號也被凍結12小時。
原因之一很耐人尋味:煽動暴力。
而這樣的場景,自大選以來,並不少見。
居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青年小夥亞歷克斯,原本也想參加6號當天的抗議,但最後,沒來成。
他說,自己之所以沒有參加,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沒有找到同行的夥伴。
對周圍拒絕與自己同行的人,亞歷克斯很失望,他還呼籲美國人民儘早警醒。
這句話,給譚主提了個醒:
實際的遊行人數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這讓譚主想到了在美國網友中被廣泛傳播的一張圖片:
很多人初看這張圖片,都以為是本次遊行的「盛況」,畢竟在抗議團體口中,參加本次抗議的人數將超過百萬。
但其實,這張圖是2018年在道格拉斯槍擊案之後,人們支持管制槍枝的「為我們的生命」遊行。
到底多少人遊行?現在還沒有權威數據統計,但根據總臺駐美記者王逢治觀察,整個華盛頓特區的人數才70萬人,抗議人數最多10萬左右,不可能超過百萬。
這樣看來,美國的「選戰」抗議,一部分是在靠「水軍」煽動,心裡有百萬人同在的底氣,群情激奮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從去年11月3日美國大選日,到現在,64天,華盛頓除了抗議就是抗議。
譚主回溯了之前的選舉抗議,發現這些抗議背後不僅有同樣的組織,還有同樣的套路。
去年11月,大選結束後不久,就有人發起了一個名為 「Million MAGA March」(讓美國再次偉大百萬人大遊行)的活動,目的是發起全國百萬人的抗議遊行,反對選舉結果。
這個活動官方網站顯示,大選結束以來,一共舉辦了三場遊行。
第一場遊行是在11月14日,大選結束後不久,白宮新聞秘書當時就稱,超過百萬人參加了抗議遊行。但根據事實核查機構的調查,抗議所在自由廣場加上周圍的街道,最多只能容納135000人。
所謂百萬,只是謊言。
但這樣的謊言,說者有心,聽者有意,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煽動性的謊言走上街頭。
按照亞歷克斯的觀察,美國正處於內戰的邊緣,武裝衝突隨時可能爆發。
這齣鬧劇,最大的贏家可能沒有定論,但最大的輸家必然是美國民眾。
通過不少現場的圖片,能清楚看到,很多抗議者不帶口罩,甚至有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宣揚,「擁抱陌生人,以創造一個超級傳播事件。」
當美國民眾被煽動為自己支持的政客和黨派而戰,那些政客們卻早為自己謀劃好了後路。
早在12月,川普2天之內就動用自己最後的特權,特赦了41人。
其中既有自己的親戚,還有自己的鐵桿粉絲,比如首位對自己2016年當選總統表示支持的紐約州共和黨人克裡斯柯林斯。
當然,也有一些川普的內閣成員看見了另一種風向,不少人早已倒戈,甚至裝作不再關心政治。
最典型的是主持這次聯席會議、並最終宣布大選結果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原來一直是最「忠誠的下屬」,這一次,他明確反對了川普的請求,不會推翻大選結果。
國務卿蓬佩奧最後一次提及「總統川普」的推文,已經停留在了2020年12月12日。
1月6日的「盛大」的抗議活動,蓬佩奧沒有鼓與呼,而是直接表達了不滿——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不可接受。
他們,似乎都在翹首等待新總統加冕的時刻,但美國的瘋狂可能才剛剛開始。
在經歷了一個下午的混亂之後,當地時間6日晚,美國國會再次啟動了聯席會議,確認拜登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距離1月20日拜登就任儀式,只剩下13天。
這13天能不能安生,13天後,又是怎樣的結局,我們可能都預想不到。
因為,美國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只有你們想不到,沒有美國做不到。
醫療技術最強大卻成了全球抗疫最失敗的國家,種族歧視的惡性案件一起接著一起,大選已經過了兩個多月依然是一地雞毛……
更不會有人想到,原本只是一場「走形式」的選舉程序,現在都能成為已經導致4人死亡的「屠殺現場」。
等到正式權力交接,還真說不好結局。我們可以先看看已經籌劃好的行動計劃:
早在12月21日,川普的鐵桿支持者們就開始了線上的狂歡,醞釀著給拜登再「找點麻煩」。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宣稱,將在1月20日拜登就職典禮當天,舉行「川普二次總統就職典禮」的線上活動。
▲臉書活動截圖「川普第二次總統就職典禮」,2021年1月20日舉行。
這一活動的發起人自稱該組織擁有32.5萬粉絲,聲稱與任何正式組織沒有任何聯繫。臉書的該活動頁面顯示目前已有6.5萬人打算參加、26.5萬人對此活動感興趣。
雖然有些自娛自樂的味道,但現在的美國一次一次刷新大家的想像力,會不會同時出現兩位總統,一位現實總統,一位網絡總統,也未可知。
有人可能會說,未來不好預判,我們可以看看歷史。
美國歷史上,確實也出現過四次有爭議的總統選舉結果,但無一例外,最終都實現了權力的和平過渡。
但以史為鑑,可能也解釋不了今天的美國。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最近一次的選舉爭議案例,是在20年前。
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小布希和戈爾對具有決定性的「搖擺州」佛羅裡達州的計票結果產生爭議,官司從州法院打到最高法院。最終最高法院判決小布希勝。
當時,戈爾的支持者也鼓勵他拒絕接受最高法院的判決,繼續抗爭。但戈爾說了這麼一句話:
「為了民族的團結和民主的力量」,雖然完全不同意高院的裁決,但決定接受,承認敗選。
今天的美國,似乎再難看到「團結」和「民主」這些字眼。相反,美國的「民主」盟友們一時之間竟有些看不清方向:「美國在全世界主張民主,因此和平有序地移交權力是至關重要的。」
有西方領導人直接用「可怕」甚至「可恥」形容美國國會的一幕。
美國的前政要們,也已經顧不上面子,紛紛驚呼:
這是「巨大的恥辱和蒙羞時刻」「令人作嘔」「讓人心碎」。
一場瘋狂的抗議,讓燈塔之國,露出了底色。而這樣的瘋狂,可能才剛剛開始。
正像已經在華盛頓特區生活了五年,切身感受了選舉年影響的楊希所說:當越來越多的人民不再信任這個體制和系統,再精細成熟的法律也將變成一紙空文。
你怎麼看待今天的美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