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2020-12-06 中考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上古時期自然地理環境對經濟文明的影響

  上古時期,亞非四大文明古國都發祥於大河流域,介於北緯20-40度之間,因為有便利的灌溉條件、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熱量,比較適合於發展農業經濟,因此,亞非四大文明古國都興起於農業文明;希臘半島海岸線曲折、多良港、多山、平原峽小,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因此古希臘居民多種植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以從事航海和工商貿易謀生,這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代表。

  二、中古歐洲莊園與城市的興起

  中古歐洲莊園是構成中世紀西歐社會的基礎。每一個莊園都是封建領主統治下的相對封閉的經濟體,同時也是一個由領主統治下的相對獨立的政治體。在莊園裡,領主擁有土地、農奴,農業是莊園經濟的主體,與此同時,莊園也相應存在手工業。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商業逐漸從莊園農業中分離開來,逃離莊園的農奴聚集於交通便利、安全可靠的地方,從事手工業與商業,這些地方逐漸興起為城市。因此,中古西歐城市開始興起時,屬手工業、商業的聚居地,後來才逐漸變成西歐的政治、經濟中心;東方國家的城市大都因政治、軍事而興起,後來才發展成政治經濟中心。

  中古西歐城市在政治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共同體,城市從封建主那裡取得了自治權,一方面又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西歐封建國家王權與城市逐漸結成聯盟,也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西歐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產的基地、被壓迫農奴反封建鬥爭的堡壘、世俗文化的發祥地、文藝復興的搖籃。它的出現與發展成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場。

  三、資本主義萌芽與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在中古西歐城市,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逐漸在手工工場裡出現了僱傭勞動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出現了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也隨之興起,一場長達幾個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在精神上為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開闢了道路;同樣,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發展,引發了新航路的開闢,在物質上為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開闢了道路。新航路的開闢後,歐洲殖民地開始殖民擴張,通過三角貿易等殖民活動,歐洲人積累了原始資本,開闢了海外市場,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時代到來、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統治的重要因素。

  17-18世紀,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以鞏固和擴大,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四、第一次工業革命與世界經濟

  18世紀60、7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進行,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用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把人類帶進「蒸汽時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取代了農業,工業化時代到來。英國率先在19世紀崛起,它擁有著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為最終戰勝封建統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工業文明的傳播,更多的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亞非拉美國家則逐漸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因此,工業革命作為生產領域的革命,它也改變了整個社會、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工業化時代到來,大量的資源、能源消耗,脆弱的環境開始面臨挑戰;工業化也引發了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的環境壓力也開始增大。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短缺、能源的枯竭,將是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五、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世界經濟

  19世紀70年代,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同時出現在電力、內燃機、通訊幾個領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把人類帶進了「電氣時代」。這次工業革命使生產與資本越來越集中,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與此同時,這次工業革命也使美國、德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平衡,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為了滿足壟斷資本家的要求,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擴張海外市場,與傳統的殖民強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石油、電力成為新能源,石油大量開採,電力工業(發電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電訊工業(通訊:電話、無線電報)、石油工業(石油開採和石油化工)、化學工業(火藥、塑料、人造纖維)、交通運輸業(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動力(電動機、內燃機)等成為新興工業,人類的經濟增長前景更為廣闊。

  六、兩次世界大戰對經濟的破壞

  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大量的房屋、鐵路、橋梁、工廠、農田遭到破壞。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28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115萬噸。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後果之一是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佔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

  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蘇俄在國內戰爭時期(1918-1920),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戰勝敵人,推出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領導人想通過這一政策,引導蘇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但是,在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後的蘇俄,這一政策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結果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岌岌可危。在危機關頭,蘇俄及時地推出了新經濟政策,其主要特點是借用商品和貨幣手段,發展生產力,結果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以後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與包圍,為了捍衛國家安全,史達林上臺後,採用國家行政手段,推出了兩個五年計劃的工業建設,結果使蘇聯的工業產值排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創下了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經濟奇蹟。

  從史達林開始,蘇聯在經濟管理上完全拋棄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採用中央指令、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辦法來搞經濟建設,過渡追求經濟建設數量與速度,導致經濟的粗放、資源的浪費、質量的低下,在政治上又容易形成官僚主義、個人崇拜並滋生腐敗。又由於蘇聯兩個五年計劃重點在於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以犧牲農業的辦法來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導致了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相對滯後。所有這此,使蘇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積累了過多的矛盾,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歷史證明,史達林模式是一種失敗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

  八、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源。1929-1933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漫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致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倒退、對外貿易縮減、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動蕩不安,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嚴重挑戰。

  美國羅斯福上臺後,推出「新政」,開啟了國家幹預經濟的先河,使美國慢慢地從經濟危機中擺脫出來。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九、第三次科技革命與世界經濟

  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計算機技術、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發展為標誌,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進了「資訊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產生了許多新技術,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成為西歐經濟復興、日本經濟崛起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產業逐漸興盛,美國及時地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十、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國家藉助美國的援助,發揮原有的基礎,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經濟得以復興。在復興的同時,歐洲國家為了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的安全,開始走上聯合的道路。歐洲的聯合,成為二戰後歐洲國家發展的新模式,它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戰後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了民主改革,藉助美國的扶持,致力發展科技教育,日本利用二十多年的時間,使其經濟迅速崛起,逐漸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日本經濟的又一個奇蹟。

  二戰後初期,美國利用其經濟基礎、海外市場和科技實力,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因為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能源危機,導致「滯脹」局面的出現,再加上歐洲的復興與日本的崛起,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進入20世紀80年代,政府加大對經濟的刺激力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等,使美國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經濟有所發展,但美國的債務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進入90年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國逐步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21世紀,金融危機的爆發,傳統的製造業的迷失,美國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低迷時期,高失業率的出現,成為政府遇到的新難題。

  十一、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世界開始聯為一個整體,這是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先決條件;新航路開闢後,歐洲殖民者對外擴張,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一戰前,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形成,這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此外,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輪船和火車,使人們來往於世界各地變得方便;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汽車與飛機,這些使人們出行更為方便,也極大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資訊時代,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經濟聯繫更為緊密。

  歷史認識

  在各個歷史時期,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會有不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科技的進步也為人類經濟增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現階段,我國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經濟競爭力;實現經濟的發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國內政治局面及良好的國際環境;各國要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發展的道路,要適時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市場和計劃是兩種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區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注意經濟增長與環境的和諧,必須加大力度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等;在全世界經濟發展處於低潮時期,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克難艱,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擴大內需。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1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歐洲的聯合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給予西歐國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採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㈠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的,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剛果盆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剛果盆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剛果盆地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薩伊境內,西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湖緣侵蝕作用   1、原受斷層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 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科技類題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科技類題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從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是什麼?你認為我們國家應如何去應對這個結論?   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歐洲東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歐洲東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歐洲東部   (一)範圍和國家   1.範圍: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歐洲部分。北亞: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地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地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圖的應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圖的應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圖的應用   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   普通地理圖是以同等詳細程度來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出製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包括水系、地形、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網、境界線以及主要的社會經濟要素等。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國近現代著名人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國近現代著名人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近代反抗侵略的傑出人物   林則徐——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並領導了虎門銷煙。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地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地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形分類:   地形是指地貌和地物的統稱。地貌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地物是地表面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固定性物體。不同地貌和地物的錯綜結合,就會形成不同的地形,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金屬材料的發展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金屬材料的發展史,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金屬材料的發展史   根據歷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金屬材料的發展過程。商朝,人們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開始冶鐵;戰國時期開始煉鋼;銅和鐵一直是人類廣泛應用的金屬材料。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西亞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西亞,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西亞   1、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亞、非、歐交界地帶,位於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海)之間。(見世界地理P 41圖)。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 1.陸地(29%)   (1)大陸、大洲、半島、島嶼(2)七大洲:名稱與分布;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複雜,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非洲:以高原為主 歐洲: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極洲:冰島大陸,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氯水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氯水,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氯水   氯氣的水溶液,所發生的反應是:Cl2+H2OHCl+HClO。氯水中共含有三分子四離子:分子(Cl2、HClO、H2O);離子(H+、Cl-、ClO-、OH-)。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乾燥劑的選擇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乾燥劑的選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乾燥劑的選擇   原則:乾燥劑與被乾燥的氣體不發生化學反應。如濃H2SO4可乾燥O2、H2、CO2、SO2、HCl等氣體,但不能幹燥NH3(鹼性氣體);NaOH固體可乾燥O2、H2、NH3等氣體,但不能幹燥CO2、SO2、HCl等酸性氣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混合物的分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混合物的分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混合物的分離   ● 過濾法:分離可溶物+難溶物   ● 結晶法:分離幾種可溶性物質   ● 結晶的兩種方法:   ①蒸發溶劑,如NaCl(海水曬鹽)   ②降低溫度(冷卻熱的飽和溶液,如KNO3)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②較快速的運動   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釐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熱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熱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熱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叫做熱機.   2、熱機的分類:熱機的種類很多,有蒸汽機、蒸汽輪機、內燃機(包括汽油機和柴油機)、火箭等。在現代社會中,內燃機是最常見的熱機。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二分二至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二分二至,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3月21日 太陽直射赤道 冬春季分界 晝夜等長   夏至:6月22日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春夏分界 晝長夜短   秋分:9月23日 太陽直射赤道 夏秋分界 晝夜等長   冬至:12月22日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秋冬分界 晝短夜長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