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殊的年份,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動物園成為了謹慎的單位,當時所有室內場館都關閉了,當防控等級下調到三級後的半個月,北京動物園的室內場館終於陸續重新開放了,最喜歡去的兩棲爬行館便是我期望已久的目的地。那天進了動物園北門以後,一路上沿途風景全不看了,直奔龜、蛇、蜥蜴、鱷魚、蟾蜍、青蛙、蠑螈而去。
這座建於70年代的館舍,是當時中國的頂尖場館,裝備有溫溼度調節器,早在40多年前,普通家庭還沒享受到空調和暖氣的時候,爬行動物們先享受到了。
我小時候就喜歡來這裡,那是90年代,動物園普通的大門票就5毛錢,而帶了三個園內館舍的聯票是1塊5,每次都讓家長買1塊5的票,就是要去看它們,1塊5的除了兩棲爬行館,還可以去夜行動物館和海獸館,我至今都不知道海獸館在何處,那時草草看完夜行動物,就直奔這裡,記得小時候看見一個牌子上,寫著四眼龜和六眼龜,當看到它腦袋上的眼斑,真以為長了四隻眼睛和六隻眼睛。如今這些館舍都可以隨便進了。
進了兩棲爬行館後,先奔龜類的展示區,原先起頭的是一組大的落地玻璃櫥窗,裡邊有很多亞洲巨龜,時隔十幾年,這裡重新布置了, 變成了大鯢的展示區。
陸龜展示區大概有10幾個櫥窗,第一個櫥窗就是一隻裝門面的名龜——輻射。
這是兩隻緬陸,一隻緬甸種,一隻越南種。
這是一隻小蘇卡達,未來會長成世界第三大巨龜。
兩隻櫻桃紅腿,背部隆起是特徵。
這個櫥窗裡有兩隻黃緣,還有一隻藏在土裡,只露個腦袋,旁邊一遊客說這是蛇。
成年的長頸龜,脖子比殼還長。
一群半大的蘇卡達,北京動物園現在就趁這種陸龜最多。
這種側頸龜,我也忘記叫什麼了,可能叫做刺頸吧。
蛙類展示區裡,雖然不容易找到蛙在哪兒,不過布景和噴淋不錯,是個微型生態景觀。
北京動物園近些年引進的明星,兩隻亞達伯拉象龜,可惜我沒近距離看過它。原先這個大屋子裡的兩個黑靴陸龜不知道哪兒去了。
蛇類展示區在二層,拍了一些蟒蛇的照片,我覺得各種蟒蛇的花紋,都有自己獨特的紋飾,千奇百怪,還有幾種,因為照片不清晰,沒上圖。
許多人害怕蛇類,不敢來這裡看,其實它們都很溫順。
黃金蟒的數量好像又多了。
這隻這麼小,盤在水盆裡,很可愛。
蜥蜴展示區在半地下,這是一隻藍舌石龍子,石龍子是蜥蜴的一種大類,這種東西四肢不發達,已經從蜥蜴向蛇過度到一半了。
這是豹紋守宮,有的人不知道守宮是什麼,就是壁虎的意思。
這隻小蜥蜴藏在樹幹底下,暫時看不出它是什麼種類。
這個叫鎧甲蜥,形狀長的很俊美,鱗甲長的像鎧甲。
這是巨蜥的一種,叫黑白泰加。
這個叫水龍,是鬣蜥的一種,和綠鬣蜥長的很像,就是背部的刺沒有綠鬣那麼長。
又是一種守宮,沒看牌子上寫的叫什麼。
這是鬃獅蜥,是很普遍的家庭寵物之一,生殖力和生命力都很強,經常有人拿著它,放在身上掛著,出去招搖顯麼。
除了這些外,蜥蜴裡還有蔽役,也就是變色龍,這一篇不能全部寫滿,以後再慢慢更新,兩棲爬行館裡還有鱷魚和蠑螈,這些也拍了幾張,不過效果不突出,也放在以後補上。這是今年兩棲爬行館第一次開放,當時買公園年票,來動物園次數多,基本就是奔著這兒來的,憋了半年時間,終於重新開放,帶著期盼,重溫了小時候和二十幾歲時的回憶,重獲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