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我轉住到米島大使酒店(Iconian Ambassador relais Chateaux)。這家酒店位於米島南海岸的普拉提斯海灘(Platis gialos)附近,我上次入住這裡是在2013年。而在2015年,酒店由設計師加拉爾·馬哈茂德(Galal mahmoud)主持進行了翻新,目前的設計風格較以往更為簡潔,以白色作為最基本的內飾色調,比如走廊的轉角處會擺放幾隻白色的瓦罐,體現出白色上的白色」的微妙效果。酒店寬大的陽臺院落中擺放著一些白色和黑色的西洋棋模型棋子看上去很有裝飾感。
我的房間高踞於一塊巖石之上,拉開露臺的門,開闊的視野正對著海灘。這天海風極大,吹得通往房間的臺階兩旁的樹枝顫動不已。
米島上有10多個海灘,大都集中在島的南部和東部,各具特色,為遊客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次日上午,我從酒店出來,沿著小徑漫步,不遠處就到了一個小丘之上。站在一處天台上,向右側眺望,下面就是薩魯( Psarou)海灘。
這是名流比較喜歡的一處海灘,比起更為人熟知的兩個天體海灘——天堂海灘(Paradise beach)和超級天堂海灘(Super Paradise Beach)要安靜許多,也更富有品味。海灘上擺放著日光浴床和遮陽傘,來遊泳和曬日光浴的人以中年人為多,也有一些年輕的富豪帶著他們的性感女伴,其中有不少是希臘本國的度假者。
救生員坐在海灘的高亭子上,注視著海灘,顯得十分安全。這裡不是傳說中的天體海灘,但如果願意的話,袒露出來也沒人見怪。畢竟掩藏在山坳的深處,一般人有很少會到這裡來。
當晚,我來到酒店的Efisia餐廳,這間餐廳沿著遊泳池呈L形分布,領位員帶我走到了一張緊靠著泳池的座位,池中幽藍色的燈光成為美妙的背景光。
頭盤選的是煎章魚,配上紅色水果醬和酸奶油。接下來是魚湯,原始食譜來自阿索斯山修道院。主菜是烤愛琴海鱈魚和魷魚,佐以凱法利尼亞島蒜醬、橄欖油、檸檬和凱法利尼亞土豆泥,這一餐堪稱希臘農產品的優選集合。
靜待片刻後,侍者端上了甜點:檸檬-酸橙慕斯,配上糖漬的覆盆子,酸橙果凍和粉紅色葡萄柚冰沙,整個菜譜具有鮮明的希臘特色,口味鮮美。酒店與本地農戶和漁民建立了長達兩代人時間的密切關係,每天陸地和海上的新鮮收穫都會及時送到後廚,其中不少芳香草本植物,如鼠尾草、百裡香和迷迭香,都是專門為餐廳種植的,即使是食鹽也是提洛島出產的優質「鹽之花」(Fleur de sel)。源自於本地的美食文化才是這家餐廳長期制勝的法寶。
次日上午風速減緩。我走到陽臺,普拉提斯海灘就在直線距離不到100米的地方,海灘上人群興奮的喧鬧聲都可以清晰地聽到。沙灘上波光閃耀,洋溢著愛琴海的海濱氣息。
米島之行的第三家酒Iconian Kora位於西海岸上米克諾斯鎮以南的地帶。我住進一個帶私人泳池的房間,安頓下來後見午後陽光通透,就來到酒店的屋頂平臺上散心。在這裡,我查閱起米島的發展歷史:在20世紀的50年代,米島還通行以貨易貨的經濟模式,人們用自製的奶酪、香腸、醃魚來換取糖、麵粉、咖啡和義大利麵等進口食品,當時連香菸也奇貨可居。到了60年代,由於一些名流要搭乘遊艇前往距米島不遠的提溶島(Des,曾是愛琴海的商業和宗教中心,1980年整個提洛島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才會在米島停留幾天,這樣慢慢地帶動米島的經濟發展了起來。
晚間,我來到酒店門外的Baos餐廳用膳,餐廳名字來源於海面上不遠處的同名袖珍小島。餐廳的入口處擺放兩排座椅,上面排滿了紅色和黃色的靠墊,後面的牆面砌出半圓形的拱門,你會發現黃色是這裡的主導色系。餐廳旁邊是 Kitrino bar,「 Kitrino」的希臘語意思正是「黃」。
晚餐的頭盤是扇貝柑橘醃製的扇貝、海膽、來自希臘西南部邁索隆吉翁(Messolonghi)的醃製魚子醬,主菜是羊腰、希臘燴菜和Arsenio奶酪。
希臘燴菜通常包括土豆、茄子和西葫蘆,配以新鮮藥草,燉成充滿地中海風味的素食菜餚,而Arsenio奶酪是納克索斯島一種風味獨特的奶酪,由山羊奶製成,因為製作時沒有煮沸,所以許多酶仍然存活著,也因此被當地牧羊人稱為「活奶酪」。每隔兩到三個月,奶酪就會老化,氣味更芳香,味道會隨之改變,回味略帶酸味,有點類似於酸奶。
最後的甜點是藏紅花凍糕,佐以巧克力奶油、蜂蜜、金橘和杏仁,讓人充分感受到希臘式的甜蜜。
回到酒店房間,夜床已開好,枕頭上放著一個香袋,上面寫著「枕下香療(Aromatherapy under your pillow)」。我按照提示將它放在枕頭下,讓香氣緩緩上傳助眠這20年來,我不斷尋訪愛琴海的眾多島嶼,對米島情有獨鍾,尤其喜歡在島上夜讀的感覺。聆聽,然後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