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冷絲欄目|絲說教育改革
新一屆教指委(2018年至2022年)總人數為5550人,主任委員151名,副主任委員900名,秘書長151人,副秘書長16人,委員4535人。新任委員有3611人,佔委員總數人的三分之二。
各高校擁有的教育部教指委人數反映出該校的整體實力,尤其是本科教學教學和專業建設的實力。四川大學表現優異,排名第5;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分別排名第6至第10,南開大學的排名有點令人意外,僅排名第28位。(部分名單請見本文結尾)
教育部教指委由高校教材編審委員會發展演變而形成。
教育部高等學校有關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前身是1962年組建的高等學校各專業、各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1961年2月,國務院有關部委成立了高等學校及中等專業學校理、工、農、醫各科教材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21個部委主管教育的副部長和北京市委大學部部長組成,並進行了分工。
1962年,各科教材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建立各專業、各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負責制定相應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規劃,編審、評介有關教材。按照分工,教育部先後組織成立了高等數學等9個工科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及數學等理科5個學科專業的教材編審委員會,蘇步青等一批著名教授擔任了有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家教材編審委員會恢復並進行了調整。當時的國家教委組織成立了數學等工科本科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及工程力學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標誌著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正式問世。國家教委在下發的有關文件中指出,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在推動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發揮研究、諮詢和指導作用,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1990年,當時的理科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也經改組成為高校理科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此後,又分別在不同學科專業,調整或新設了教學指導委員會。特別是在2002年,教育部組建了29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涵蓋了文、理、工、管、法等當時的大部分學科專業領域。至2006年,教育部發文成立了涵蓋領域更為全面的大學外語等38個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生物技術等40個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
教指委平日裡如何開展工作?
教指委作為教育部的參謀和顧問,是由各位教授、行業專家的特點所決定的。無論是以前的教材編委員會,還是後來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都匯聚了一大批我國高等教育戰線的著名教授和教學管理專家,具有豐富的高校工作經驗和開闊的高教管理視野,在高等教育戰線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目前,教指委還列入了一批各個行業的優秀專家,他們也為高校本科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面臨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各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間,集中體現教指委的參謀和顧問角色的一項工作是,理工科各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接受教育部的委託開展了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育戰略和對策的研究工作,以及開展各專業規範的研製工作。
這個過程中,各學科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了廣泛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調研分析,最終,向教育部提交了24個理工類學科的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這些報告作用巨大:對學科專業發展的歷史沿革、發展態勢、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情況、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本學科專業今後5年左右的改革與發展思路和重要政策建議,為教育部制定有關學科專業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教指委應當是教育部統籌管理高等教育事業的有效平臺。
按照高等教育的不同層次,即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分別進行行政管理,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鑑於高等教育系統的複雜性,以及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在有些情況下非常有必要消除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各層次的界限,對高等教育實行統籌管理。
在這方面,作為獨立於行政組織體系的非正式機構的教指委,顯然可以作為教育部探索實行高等教育統籌管理、開展相關試點工作的一個理想的平臺。教指委也要順應有關變化和需要,適當關注職業教育、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招生就業等問題,而不僅僅是本科教學問題。
同時,在民辦教育改革發展、中學創新教育方面,教育部教指委也都可以有所作為。
附錄部分名單:
敬告|冷絲所有文章首發『百家號』,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同時嚴正聲明『非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