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面積7000平方公裡,人口450萬,人均GDP接近9萬元,是發展得比較不錯的二線城市。
太原歷史悠久,所謂「龍城」是歷史對山西太原的不吝褒獎。毫不客氣的說,山西太原是一處獨得紫微帝星垂青的「龍興之地」。
自公元前497年時起,太原便註定成為一座不平凡的城市,那時的太原還叫做「晉陽」。
「晉」字,有兩個含義,一是「致陽」(《說文》),二是「向前」(《易經》),「晉」字被古人稱之為帝王的象徵。
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歷史上許多位皇帝都與太原有著不解之緣。
上古時期的堯、禹大帝就曾建都晉陽(今太原);春秋戰國時期,太原是晉國趙氏的興盛之地,趙襄子就是在太原崛起,建立了趙國。趙魏韓三家分晉後,趙國第一個都城就在晉陽。
而在漢朝,漢文帝劉恆曾在太原被封於太原,是為代王,其子漢景帝劉啟,便是出生在此;而三國時期,司馬懿家族也是被封為晉公,後進爵為封為晉王,因此立國號為晉,也就是後來的西晉王朝。
而在西晉,匈奴人劉淵又以晉陽為據點建立前漢,攻滅西晉。
十六國時期,一代雄主前秦苻丕大帝,也是在在太原稱帝;南北朝時期,晉陽是東魏、北齊的輔都(第二個首都),更是當時的權力中心,稱「霸府」,高歡、高洋父子坐鎮太原、遙控朝政。後來高歡、高洋以晉陽為基礎建立東魏、北齊。
隋唐時期,太原是絕對的龍興之地,這裡曾經是隋煬帝的封地。而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最終建立大唐王朝。甚至於唐高宗李治最初也是被封為晉王,作為李世民的嫡三子,後來竟然能繼承皇位,氣運非同一般。
唐朝末年,出生在太原李存勖在山西建立了後唐政權;後唐被滅後,石敬瑭以太原為國都,建立了後晉政權;劉旻以太原為都,建立了北漢政權。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代都和晉陽有很深的淵源,他們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晉陽為國都。
千百年來,與山西太原有淵源的皇帝,簡直能夠湊一籮筐了!
俗話說「人傑地靈」,與帝王有著不解之緣的太原,被大宋當成是「蟠龍之地」,宋太宗更是稱呼太原為「龍城」。
有學者研究認為太原所在的環境,暗合蟠龍狀。太原北的繫舟山如龍角,西南的龍山、天龍山如龍尾,太原為中心,為聚集龍氣的風水寶地,所以會出很多帝王。
當然了,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沒太大說服力。不過太原的興盛,確實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係。
眾所周知,太原地處山西。這山西原本就是一個戰略位置極佳的地方,往西有黃河天險和呂梁山脈;往東邊則是巍巍太行;南邊還有中條山、王屋山這兩大屏障。但山西又不是那種典型的山地地形,其內部多盆地,而汾河流經南北,將其串聯。
這種地形被古人稱之為「表裡山河」,典型的進可攻、退可守。若要攻,則可四面出擊,旁邊便是中原,逐鹿天下,位置極佳。想守,三晉大地,足以自給。
更值得一提的是,太原乃是山西的中心,三面環山,同樣也是易守難攻之地。安史之亂時,李光弼愣是將有絕對人數優勢的史思明給阻在太原城外。古人是怎樣描述太原的地理位置的?
「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
由此看出太原的戰略地位。而正是因為太原的重要性,古代王朝能鎮守太原的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如李淵、李世民、李克用、李存勖等等,一旦出現大的機會,他們成功上位的機會自然會大很多。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命北宋開國名將潘美徵伐太原,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宋平定了北漢。太原神奇的「造皇」屬性,令宋太宗頗為忌憚,宋太宗結合歷史記錄,又想起上古三大明君堯、舜、禹都是出自太原,便認定了太原城隱藏著「龍脈」,是出真龍天子的「龍城」,說不一定會有真龍天子出現在晉陽城,危及他的江山。
宋太宗為了避免太原再次孕育出「天子」與宋朝爭天下,為了永保自己的統治,於是就殘忍地下令剷平繫舟山的龍角,火燒、水淹晉陽城,古城被毀,老百姓死亡慘重。
與此同時,趙光義還下令封死新城的每條主路,導致太原城到處是丁字形路口,象徵釘死龍脈。這事之所以發生在宋朝,還有其特殊原因,按照天星風水,太原是參星的分野,宋王朝興起之地(也是國號的由來)宋州歸德軍(今河南省商丘市,1006年改名應天府成為宋朝陪都)則是商星的分野,參商二星在茫茫星空中此出彼沒,互不相見,古人認為象徵彼此對立不和睦,既然要宋興,就要滅太原的所謂王氣,這是趙光義如此作為的原因——因此,有人半開玩笑地說:晉陽的輝煌始於趙家人,最終也毀於趙家人。
當然了,現在太原的各方面發展實現了長足進步,我們期待著太原的崛起,重振「龍城」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