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每個國家、每個人都在對未來設定新的小目標、規劃新的大夢想……不過,如果回溯過去,那些曾被科學家們期待2020年以前實現的圖景,有多少並沒發生?又有哪些勢不可擋?
【美食仍是人類共同愛好】
知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茨韋爾在2004年出版的書中預測:2020年以前,人類將不再追求口腹之慾,「納米機器人將進入消化道和血液,精確測算出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人類因而無需再攝入「多餘」食物。
今天,維生素片依然不能代替美食帶來的滿足感。不過,素食主義正在全球、尤其歐美地區盛行,倒是多少應和了《紐約時報》1913年所刊發文章中援引的美國肉類包裝協會「危言」,即21世紀的美國人會放棄吃肉,「以稻米與蔬菜為生」。
【太空旅行:無限接近】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人類就在期待實現太空旅行、甚至定居外星球的夢想。10年前有了一點突破:少數幾家企業開始兜售「個人太空遊」。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2009年放言:到2020年,可以認真籌備「帶人上火星」。
目前為止,已有7人支付高昂「旅費」進入太空,但私人「太空遊」2009年大規模暫停,數百名交錢「買票」的旅客至今仍在排隊等候。記者吉姆克拉什2010年花20萬美元買了維珍「團結號」太空船一個船位,排名610號,「我當時真認為到2020年,(太空遊)會是定期進行的活動。」不過,他仍願意等下去。
太空探索公司2018年說,最早2023年將實現第一位私人旅客——一名日本富豪的「環繞月球遊」。是不是會「跳票」,我們拭目以待。
【機器人來了,但「取代人」還遠】
美國埃隆大學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援引「未來學家和技術專家」的預言,稱「到2020年,機器人和各種人工智慧產品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將幾乎完全替代人工」。
英國學者伊恩皮爾遜2005年告訴英國《觀察家報》,他認為2020年以前「有可能」設計出「比人類聰明、有意識、有情緒的計算機」。他想像了一種場景:「假如我人在飛機上,電腦會比我更害怕墜毀,因而竭盡全力穩定飛行」。
事實上,根據航空事故專家調查分析,近年多起重大空難的肇因與飛行員過於依賴電腦操控的自動化系統有關。
皮爾遜近期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坦承: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在21世紀頭幾年進步神速,讓他有了樂觀預測,隨後「經濟衰退有點阻礙發展,進程比我們當初預期遲滯了大約35%到40%」。
不過,大趨勢沒變。一些工作場所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代替部分人力。傳統勞動力市場仍應做好應對準備。
【猩猩做家政?】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1964年邀請全球82名不同領域專家「預測未來」。其中一個預測是,2020年「猩猩」之類家養動物代替家政服務人員。
同時代的科學家並不覺得這一預測荒唐。三年後,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格倫西博格在美國發表演講時說:「21世紀,家裡沒有掃地機器人的家庭可能會有個會幹清潔和園藝活的住家類人猿。類人猿如果訓練得當,還能當家庭司機,可能減少機動車事故的發生率。」
今天看來,這些上世紀的夢想似乎過於樂觀,但相關領域遠非止步不前,甚至有長足進展,阻礙實現的因素有時不是技術障礙,而是倫理爭議。
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沈敏)(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