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開屏的是公孔雀、有長角的是公梅花鹿,如此公母外在表徵相異的現象稱為雌雄二型性,烏賊跟它們比起來就神秘多了。雖然透過人眼公母烏賊沒有這樣的差別存在,但它們仍能辨識對方的性別,甚至能以身體圖案與動作互相溝通。
2006年有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烏賊之間溝通方式的論文,研究團隊認為公烏賊間的溝通研究相較母烏賊豐富,例如公烏賊會在爭鬥行為時展示IntenseZebraDisplay傳遞它們的侵略意圖,針對母烏賊的研究卻極少,比較多論述的是繁殖時顯露給公烏賊的pre-copulatorygray,但經其他實驗者觀察,諸如母烏賊會聚集等行為顯示極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讓它們能分辨彼此的生理性別,甚至還能以視覺信號互相溝通,這就是本文章主要聊的方向了。
複雜溝通的基礎
腦化的神經系統
腦化的神經系統意思是,如同我們的大腦,烏賊的中樞神經有分區,雖然尚未與我們大腦的複雜程度一樣,但已不是單純的神經節,可以進行更複雜的信息處理。
身體特徵改變
烏賊的溝通圖像:A) Weak Zebra; B) Flamboyant; C) Intense Zebra; D) Intense Zebra Display; E) Deimatic; F) Strong disruptive。
烏賊的變色絕技舉世聞名,但是他們變色除了能把自己藏起來,竟然還有溝通的用途,開頭我們說到的IntenseZebraDisplay,就是一種生理公烏賊間的溝通圖像,會引發雙方激烈的衝突,而在Sepiaapama(一種大型烏賊,常被叫做傘膜烏賊)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入侵的烏賊會採用名為Mottle的身體圖案,藉此降低衝突的發生。
身體外部特徵顯然對烏賊溝通有著不容小覷的重要性,其描述重點可分為六個面向:
Posturalsignals:姿勢上的改變,包含全身性的和僅有腕的表現。Locomotorsignals:會有移動的動作,像是追逐。Texturalsignals:主要分成外套膜表面有乳突和整體滑順。Chromaticsignals:體色上的改變,藉由體表色素細胞可展現多樣化的體色。Inking:吐墨隱藏自己。Photophores:發出螢光,多在比較暗的中水層才具有這項技能。這些身體特徵,除了能讓烏賊溝通、隱蔽自己、威嚇敵人外,藉由觀察實驗中烏賊的身體特徵,我們也能推估它是否處在比較冷靜、適合實驗進行的狀態,以避免其他變因幹擾。
這個實驗的步驟
科學家採用性成熟的歐洲常見烏賊(S.officinalis),總共進行五個實驗,並在過程中記錄行為上述的身體特徵改變:
面對獵物(螃蟹)面對鏡子(包含對鏡子背面的反應,去除受外物驚擾的因素)面對無生命的物體面對實體同類(公或母)面對實驗四中的水族箱,但沒有同類起初他們分辨公母的方式就是採取前面說到的IntenseZebradisplay,只有公的會展現這個紋路,把公的挑出來後,剩下的就是母烏賊,整體實驗結束後會再解剖驗證。
結論
根據記錄下來的行為跟身體圖案,結果說明母烏賊會表現一種名為Splotch的圖案,而且這個行為有極高比率會在面對同樣是母烏賊的個體,或是鏡像中的自己(一樣是母烏賊)時表現,這個實驗確實找到了一種只存在母烏賊間的溝通圖案,不過實驗者提出就算找到這樣的身體圖案,仍然無法完全驗證這有溝通的性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證接收刺激的個體行為是否有受到抑制或激發,還需要解釋這樣的行為是否對雙方有所幫助。不過這樣的研究成果仍然幫助我們更了解這樣有著複雜行為的無脊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