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除了炎熱的天氣讓你心情不爽外,蚊蟲的叮咬也讓人非常頭疼。一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咬紅腫,更嚴重的還可能會傳播一些疾病威脅到生命安全。因此夏天一定要做好蚊蟲的防護工作。儘量不讓蚊蟲有可乘之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夏天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這幾類有害蚊蟲。
1
白蚊伊蟲
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這個花紋子非常的「狡猾」,其與人們的活動時間一致,日出前後和日落時分是它們叮咬人的尖峰時段,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出沒地點:成蚊在室外的主要棲息地為:陰暗避風處,如缸、罐、壇的內壁,工地積水的基槽內壁;
成蚊在室內的主要棲息地為:牆上、桌椅和床下、懸掛的衣服上等。
白紋伊蚊的幼蟲喜好潔淨的水,社區內的樹洞、石穴、積水輪胎、存接水的瓶瓶罐罐等,都是它們繁衍後代的溫床。
白紋伊蚊刺叮兇猛異常,刺叮後皮膚奇癢、可引起皮膚紅腫,局部皮炎,甚至全身性皮炎,抓破後易潰癢感染。除刺叮騷擾外,白蚊伊蚊還是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首先是登革熱的重要媒介。登革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防蚊滅蚊是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措施。
2
蜱蟲
蜱蟲也叫壁蝨,鱉吃,俗稱草扒子。夏季是蜱蟲的高發時節,主要以吸食哺乳動物的血為生。它們可以把頭埋在人的皮膚下面,吸血後體積可以膨脹到原來的10倍大。
蜱蟲的出沒地點: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
蜱蟲病感染非常危險,其病死率也較高。之前就有新聞報導江蘇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後,兩人去世的新聞。專家表示,蜱蟲病多集中在城鄉和農村,發病人群,主要是經常在戶外勞動或熱衷野外運動的人。
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切不可捏、拽,以免刺激蜱蟲分泌更多攜帶病原體的唾液,甚至導致蜱蟲的口器折斷在皮膚裡,「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其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小鑷子緊貼皮膚部位夾住它的頭部小心取下,最後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
專家強調,被叮咬者應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3
綠刺蛾
綠刺蛾俗稱「洋辣子」,常見於農村的棗樹上面。估計不少人,現在看到洋辣子的圖片,依然還會有點後怕,被它蟄過後真是又痛又癢,那種感覺真是終生難忘。
其實洋辣子本身並不會咬人,主要是其身上的絨毛上面有倒刺,並且還會分泌毒液。當我們的肌膚接觸到洋辣子以後,它身上的絨毛就會馬上飛出去,然後就扎入到了我們的肌膚裡面去。進入到肌膚裡面的絨毛是有毒素的,隨之就會進入到肌膚,這樣也就導致了人出現疼癢的症狀。
如果被洋辣子蟄了,千萬不要用手去抓患處,這樣會把絨毛弄斷,或者是深入到肌膚裡面去。要想止癢止痛,就得把絨毛拔出來。過去都是把風油精塗抹到患處,可以起到減緩疼痛的效果。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膠布粘貼,把皮膚裡的絨毛沾出來。
4
馬蜂
隨著夏天的到來,人們喜歡外出遊玩,但是在遊玩時要多看看大樹上面有沒有蜂巢,特別是馬蜂比較多的地方,最好離遠一點。同時,如果要去鮮花特別多的地方,大家穿衣服要特別低調一點,最好不穿大紅大黃的衣服,這些鮮豔的顏色也容易引來馬蜂蜜蜂。
如果不幸被馬蜂蜇傷之後,最好用自來水衝洗被蜇傷的部分,如果旁邊有肥皂的話還會更好,可以用適量的肥皂清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祛除毒液,減輕不適。
夏季如何防治蚊蟲叮咬?
1.首先要保持自身的清潔:以免汗味招引蚊子叮咬;外出儘量穿淺顏色的衣服,如黃色或白色。因為深色衣服容易被叮咬,如深藍色、棕色或黑色;
2.在室內安裝紗窗、紗門、蚊帳,防止蚊子入內:如房間內已有蚊子,可在傍晚點燃蚊香,臨睡前滅掉,也可用電子驅蚊器滅殺;
3.不要在露天下夜宿:外出尤其是去到花草水多的地方,提前做好防護,塗抹上防蚊噴霧;
4.保證家裡的清潔衛生:因為蚊蟲都是很喜歡待在比較髒的環境中的,特別是廁所下水道這些位置,還有就是廚房垃圾中,如果不及時清理的話,就會滋生蚊蟲,這樣一來直接就在家裡生出幼蟲了。
5.適當補充點維生素B:維生素B本身就是人體生長必須的一種物質,並且蚊蟲對於維生素B的氣味是很討厭的,自然就會離你遠遠的。
被蚊蟲叮咬後的處理方法
1.蚊蟲叮咬後發生紅腫癢痛,可局部塗止癢劑,常用的止癢劑有清涼油、風油精、綠油膏等,也可以用肥皂水或是小蘇打衝洗,以中和蚊子分泌的酸性毒素,另可用花露水稀釋後塗擦局部;
2.蚊蟲叮咬後局部出現感染、紅腫、膿性分泌物時,應及時清洗被叮咬的局部,塗抹紅黴素軟膏等;
3.對於症狀較重或有繼發感染的情況,如出現發燒、意識不清等嚴重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