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銀川天文愛好者觀看百武彗星後合影(右三為安濤)。受訪人提供
安濤保存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天文科普讀物。(受訪人提供)
春看獅子座,夏觀銀河,秋尋仙女座,還有那些難得一見的各種天文現象……如今在銀川,有一群仰望星空的觀星人,他們不是天文學家,但都喜歡那布滿繁星的夜空,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宇宙之謎。而如果探究起來,這種觀星愛好及興趣團體,其實在銀川存在已久,讓我們聽一聽,70歲的天文愛好者安濤,講述當年那些觀星事。
簡陋條件中學習天文知識
安濤今年已經70歲了,是寧夏比較資深的天文愛好者,也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寧夏科協委員、原寧夏天文愛好者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說起早年對天文的關注,他從家裡的書架裡拿出好多舊書,書上的紙張又薄又脆,覆蓋著一層陳舊的黃色。「我對天文學的啟蒙,就是從這些書開始。」安濤指著一本薄書的封面,那是一個男孩乘坐飛船向宇宙星空駛去的畫面,他說這封面就是自己兒時的夢想。
跟著書籍中的知識,他開始在天上辨認星座。那幾年城市還沒有那麼多燈光,有時候在家中的院子裡,一抬頭,滿天繁星特別熱鬧。「那種景象好久沒見到了,就有一次在青海湖又看到布滿繁星的夜空,真是美。」安濤說,以前觀察條件好的地方雖然多,但其他方面就差很多,沒有設備,沒有興趣團體,連當時的科協也沒有天文方面的組織。
為了自己製作天文望遠鏡,16歲那年,安濤去了趟蘭州,順便在那裡的眼鏡店買了一對100度的老花鏡。「我也是從書裡學來的,當時弄來老花鏡當物鏡,再配個目鏡,用牛皮紙捲起來,就是一個簡易摺疊式天文望遠鏡。」安濤說,這是他的第一個天文望遠鏡。做好後,把同學叫來一起看金星,一下子被震撼到了。
科普活動讓更多人仰望星空
在安濤的記憶中,銀川真正有人從專業角度去觀測、了解天文知識,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那時銀川的校園裡,已經有天文方面的興趣小組,寧夏科技館也逐漸開始組織相關活動。
其中,1994年7月16日發生了彗木相撞,那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宇宙事件。當時寧夏科技館組織了活動,很多人都去了,攜家帶口,估計得上百號人。
「之後還組織觀測了海爾波普彗星等活動,這樣的活動,在對公眾的科普方面,效果都不錯。」安濤說,對天文的科普有利於幫助公眾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比如1999年,個別壞分子拿天文現象妖言惑眾,「有記者來跟我約稿,進行解讀、闢謠。其實,當時只是九大行星運行到那個位置,像一個十字,和災難沒有任何關係。」
總之,隨著各界科普展開,對天文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一個圈子。2007年,寧夏天文愛好者協會成立,「那幾年我們活動挺多的,大家積極性也高,當時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等幾個國內天文界大咖來了,都是我們接待的。」安濤說,可惜前幾年協會因為種種原因解散了,但那些喜歡看星星的人還在,而且每一次發生特殊的天文事件,也有更多人仰望星空。(記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