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電影《BVS》:那句「瑪莎」真的只是一個笑話嗎?
今天來聊聊DC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吧,也就是《BVS》,這部電影也是DC飽受爭議的一部電影,從我自己主觀上來講的話這是DCEU至今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這個故事主要是講述了超人與蝙蝠俠的矛盾到最後的和解,其實劇情上來講是比較複雜的,我就簡單的梳理一下吧,但願你能看得明白。(這裡還是建議一下,看這部電影的話還是要去看導演剪輯版3個小時的版本,不建議看院線剪輯)
這部《BVS》是從很多人物的視角去探討問題,超人的主線上主要是探討了人與神的關係,去詮釋超人存在的意義,而蝙蝠俠主線主要是蝙蝠俠的自我救贖,以及人類對於「神」(超人)的認知。而其實還有反叛萊克斯的線與神奇女俠黛安娜的線,萊克斯的線主要是證明,他試圖要去證明世人的信仰是盲目的,「神」是不完美的,惡魔不一定來自於地獄,也可能來自於天空,人類是可以去掌握自己的命運的。而黛安娜的線很簡單,就是自我的正義覺醒。還有露易絲的線,她是代表著人類的一種善意,代表著人性中的光明一面。
為什麼說《BVS》複雜呢,因為它所去闡述的東西確實很多,比如人性與神性、神明與凡人、秩序與自由等等,整部影片還充滿著一種宗教性,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或不習慣去接受這種東西,口碑上也是明顯的兩極分化。同時,影片還有比較強的漫畫粉絲向。
接下來聊聊「瑪莎」吧,這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梗,是備受很多人嘲諷的一個笑話,超人在將要被蝙蝠俠用氪石矛插死的時候艱難的喊出了一句「瑪莎!」於是蝙蝠俠愣住了,隨後放下了殺心,扔掉了氪石矛,與超人和解。為什麼一句「瑪莎」有如此強大的震撼力呢?只是因為超人與蝙蝠俠的母親名字相同?
我們從蝙蝠俠的起源說起吧,布魯斯是因為父母的死亡而成為蝙蝠俠的,這是他內心最大的心理創傷,他一直都無法去放下父母的死,這也是他成為蝙蝠俠最大的動力,他內心的最深黑暗處,所以平時他做夢時都還能夢到自己父母死亡的場景,最後蝙蝠俠聽到「瑪莎」的時候才會如此激動,此時的他發現腳下自己認為威脅地球的超人最後一刻還在擔心著自己的家人,他並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類。
蝙蝠俠一直想讓哥譚市成為一個好的地方,他打擊罪犯懲惡揚善,從他內心深處他認為他的作為可以讓更多人避免遭遇與他相同的命運,他在夢裡都夢見自己被蝙蝠帶向光明。但是當他聽到超人的那句「瑪莎」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這一刻就像那個殺死自己父母的罪犯,所以他才會停手。
那麼問題來了,超人是無意中喊出自己母親「瑪莎」的名字呢還是得知蝙蝠俠母親也叫「瑪莎」呢?我個人認為是後者,但這並不是超人的心機或計劃,要是這就是超人的計劃的話就沒有必要打這麼久了,開打時喊「瑪莎」就完事。所以超人喊「瑪莎」確實是對於母親安全的擔心,也是與蝙蝠俠交託自己內心的弱點,這屬於兩人的一種內心上的信任。
蝙蝠俠父母的死是哥譚大人物死亡事件,超人想調查這個事件並不難,超人在圖書館時就發現了布魯斯怪異的行為,以及他們討論蝙蝠俠與超人時的截然相反的觀點。我們來想想超人第一次見到蝙蝠俠想盜取氪石時他對蝙蝠俠說的那句話:「下次人們開起燈時你不要再過去了,蝙蝠已死!」會不會覺得很奇怪,這裡的超人已經知道眼前的蝙蝠俠就是布魯斯.韋恩了,他知道蝙蝠俠這名義警的曾經,「蝙蝠已死」的意思是蝙蝠俠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蝙蝠俠了。而不明白的蝙蝠俠則認為這是超人的挑釁,變得更加的憤怒與偏執。
而更加明顯的就是開戰是超人直接叫蝙蝠俠布魯斯,所以從圖書館相見後超人就一直知道蝙蝠俠的真實身份的,他就是在圖書館與自己對峙的布魯斯.韋恩。
接下來說說《BVS》中的鏡頭語言吧,之前我也說過,DC電影從票房上確實是比不過漫威電影,但是從藝術性來講要高於漫威的,《BVS》中鏡頭的運用非常的好,從一些畫面布局中都隱喻著故事的主題。可以看出扎克.施奈德是非常細緻的處理這部影片的,只是沒有想到這部影片會被很多人唾罵為爛片。
《BVS》用著立體的人物塑造與矛盾衝突講述了一個何為英雄、英雄存在的意義的故事,從力量、觀念、種族等各方面進行了探討,蝙蝠俠在《BVS》中逐漸的去相信靠力量才能去掌控世界,所以他認為超人的力量是威脅,而超人所堅信的是希望可以改變世界,觀念上的不同讓蝙蝠俠變的憤怒,他不再去相信人性中的光輝,推行著自己獨裁式的正義,不再去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其實《BVS》中還有很多想講的,但就不多說了,能去理解的還是自己去理解比較好吧。以上內容也只是個人主觀的觀點,或許很多說是過度解讀,我不否認,但我還是覺得總比那些沒有去思考看到句「瑪莎」就直接去冷嘲熱諷的人好吧。
感謝觀看,如有言論冒犯很抱歉,我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