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之首張遼,徵烏桓白狼山之戰成名,8百人擊敗孫權十萬人

2021-01-13 蘭川城

「五子良將」的由來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陣營中深得曹操信任的五位將軍: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

曹操在出徵時,常用這五人為先鋒;在撤軍時,常命這五人斷後。

陳壽在作《三國志》寫魏書卷十七時,將這五人合寫為一傳,並且評論說: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後人因此將這五位將軍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這五人中,以張遼為首,最得曹操、曹丕的看重。

早年經歷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武帝時「馬邑之謀」的策劃者聶壹的後人,馬邑之謀失敗後,聶壹或其後人為避禍改姓張。

張遼年輕時任雁門郡的郡吏,後來并州刺史丁原,派張遼率部去洛陽聽命於何進。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張遼又歸屬董卓。王允聯合呂布殺掉董卓,張遼歸屬呂布。

後來呂布被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擊敗,張遼跟隨呂布向東逃到兗州與曹操爭雄。被曹操擊敗後,張遼跟隨呂布轉而奪取徐州。呂布敗亡於曹操後,張遼率部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袁紹派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敗並斬殺顏良。

白狼山之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縮減,北方烏桓遊牧部落逐步遷移到幽州生活。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以蹋頓為首領,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為中心,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稱雄北方的公孫瓚與烏桓產生了很多矛盾。袁紹聯合烏桓攻滅公孫瓚,佔領幽州後,一直與烏桓保持聯盟。

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不久去世,此後曹操進攻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等,袁譚戰死,袁尚、袁熙投奔蹋頓,希望藉助烏桓的力量重新佔據北方,不時南下劫掠人口財物。

曹操決心遠徵蹋頓,消滅袁氏集團殘餘勢力,徹底平定北方,解除後顧之憂。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率郭嘉、牽招、張遼、徐晃、曹純等遠徵烏桓。曹操率前鋒騎兵行軍至白狼山(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境內)時,突然遭遇蹋頓、袁尚、袁熙率領的數萬騎兵。正當眾人面對數量佔優的烏桓騎兵猶豫不決之時,張遼力勸曹操趁烏桓陣型未穩,快速進攻,一舉擊潰敵軍。曹操認為可行,讓張遼負責臨陣指揮。眾將奮勇爭先,數萬騎兵大混戰,蹋頓當場被斬殺,烏桓全軍潰敗。

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駐守合肥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親自南徵孫權,進兵至濡須口,孫權親自率軍迎戰。相持一段時間後,曹操感覺一時難以取勝,又因為劉備得到了益州,曹操想要趕在劉備之前佔據漢中。曹操於是撤軍,率領主力西徵漢中張魯,留張遼、樂進、李典駐守合肥,只有兵力七千人。

次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認為,如果讓孫權從容完成合圍,合肥守軍必定士氣低落,很難堅守。和樂進、李典商議後,張遼決定趁孫權立足未穩,率領8百精銳,出其不意主動出擊。

孫權果真沒有料到兵力薄弱的曹軍敢於主動出擊,措手不及之下潰散而逃,張遼率軍衝殺一陣之後撤回城中。經此一戰,穩住了合肥守軍的軍心,吳軍卻士氣低落。

孫權率軍在合肥城外僵持了10幾天,看佔不到什麼便宜,決定退軍。張遼趁吳軍渡河時,再次率軍突襲,吳軍再次潰敗,孫權差點被捉住。

曹操得知戰報後,大大稱讚張遼,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病逝於江都

曹丕稱帝後,封張遼為晉陽侯。黃初三年(222年),張遼屯駐在雍丘時患病,稍有好轉後,隨曹休到海陵駐防。帶病仍擊敗過吳國將軍呂範,但最終因病情嚴重在江都逝世,諡為剛侯。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的匹敵者——五子良將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近現代以來人們開始將其合稱為五子良將,但子只是一個量詞,「五子」意思就是說「這五個人」。可以發現,五子良將都是曹操帳下的外姓將領,這也是其收買麾下將領忠心的手段,不得不說,曹老闆還是很有馭下的手段的。接下來,就來看看曹魏的五子良將有何過人之處吧。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三國演義》中,五子良將的武藝最高的是張遼,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禁軍,這是以他們的武藝來排名的。歷史上的張遼遠勝於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他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將領,因為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就打得坐擁十萬大軍的孫權狼狽不堪,除此之外,他還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死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晉陽侯。張遼在歷史上的死法是:正常人死於公元222年,享年53歲。
  • 三國那些妖鬼所幻化的角色,北戰斬狼王南徵殺蜮妖揚兇名於江東!
    今天我們講的人,在三國時期,在曹魏大營之中,算是一個頂尖的人物,這個人曾經數次易主,易主的原因並非像是呂布那樣,而是像一片枯葉一樣,四處飄蕩,因為他前期的時候頗為年輕,而且為人低調,仕途路比較坎坷正恰遇到丁原、董卓、呂布亂搞,最後還是跟了呂布,呂布被殺之後,贅入曹操帳下,這個人便是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 陣斬烏桓單于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虧大了?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但有一場戰役卻很少被提及——白狼山之戰。這場陣斬烏桓單于蹋頓,被認為是「漢以強亡」餘暉的戰爭,後世往往將其歸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中,作為官渡之戰和平定冀州的延伸。但冀州當時已是鐵板一塊,而曹操徵柳城似乎又沒有實現任何戰略目標,筆者於是想挖掘一下,看看曹操打這場仗到底打了個啥。
  • 張遼「跳槽」次數不亞於呂布,為何能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和重用?
    董卓舊部李榷郭汜反攻長安,呂布無法可去,去投靠袁術被嫌棄,去投靠袁紹,結果兩人互相猜忌,袁紹想派人刺殺呂布,呂布只好星夜逃亡。 在佔據兗州後被曹操擊敗,再次無立足之地的呂布去投靠了剛領徐州牧的劉備,結果趁著劉備與袁術交戰的時候,不顧道義奪了徐州,害得劉備無處安身立命等等。
  • 除了三英戰呂布,呂布一生還有一次戰敗,把呂布打怕了
    話說,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之後,十八路諸侯因為各懷鬼胎而解散,最終棄其功於一役,討董失敗。而董卓也在十八路諸侯的震懾下,從洛陽遷都長安,並因作惡多端於不久後被義子呂布所殺,天下遂陷入群雄並起的局面。 卻說,討董失敗後,曹操借著討伐黃巾餘孽,佔據了兗州之地。
  • 「三國二十四名將」之評說
    剩下的二十人裡,魏國的五子良將中只有三人入選,分別是張遼、張郃與徐晃,再加上夏侯惇與夏侯淵兩兄弟與典韋、許禇兩侍衛,加上與關羽大戰的龐德,再還有一個後生鄧艾一共八人;蜀國的五虎大將都在,再加上魏延與姜維,一共七人;孫吳方面則是小霸王孫策、太史慈、甘寧、周泰四人入選。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原文如下: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 三國史上白狼山之戰的關鍵人物到底是誰,他是張遼嗎?
    在三國的時候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將軍,他是張遼,他字是文遠。中國歷史上的古人他們在起名的時候,名與字的意思是互相聯繫的。這個字是什麼呢?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別人對他的稱呼,而他們在自己稱自己的時候,就要說自己的名字啦。他在換了三個長者之後,他終於遇到了他的伯樂,這個人就是曹操。
  • 顏良文丑聯手能擊敗或斬殺呂布嗎,再加上袁紹,能否三英戰呂布
    那麼除了三英和曹營六將,作為河北名將之首的顏良、文丑與呂布相比,武藝如何,他倆聯手的話,能不能擊敗或者斬殺呂布?,但是在關羽手下都沒有走過三個回合,顏良在三國演義中的戰績主要就是四個,一個回合斬耿武,三個回合斬宋憲,一個回合斬魏續,然後就是20回合擊敗了徐晃,最後就是在白馬之戰被關羽一個回合斬首。
  • 孫堅和羅馬人的混血兒?孫權:後人太會想像了!
    即位以後就被朝廷冊封為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 他就重用像張昭、周瑜這些舊臣,對外通過赤壁大戰擊敗了南下的曹操,通過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對內則穩定江南大族保證了東吳經濟的發展,作為三國鼎立中舉足輕重的一國之君,孫權能力得到當時曹操的大力讚賞: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的形象在後世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這正是被孫權鼎足而立的一種肯定。作為一國之君,孫權的相貌受到大家的重點關注。
  • 26歲追殺曹操,29歲追殺劉備,46歲追殺孫權,此名將到底是誰?
    26歲追殺曹操,29歲追殺劉備,46歲追殺孫權,此名將到底是誰?根據史書記載,張遼出生在并州雁門郡,也就是漢朝北方邊陲,當年東漢內亂,胡人趁機寇邊,張遼從小,就在戰亂中長大,年紀輕輕的時候,便成為了雁門郡的郡吏。他雖然勇武有為,然而一生前半段,並沒有遇到過明主,最初張遼投奔於并州刺史丁原的名下。
  • 張遼和張郃聯手,多少回合能斬殺張飛?你看張飛的這一場戰績
    很多人也因為關羽的評價,認為張遼的武力很高,能和張飛打個平手。不過本文倒是認為,當時關羽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因為他比較看重張遼的人品,認為張遼這個人值得結交,並不想張飛和他發生交戰,張遼本質上武功是不如張飛的。而事實上,在赤壁之戰後,張遼也和張飛發生過一場交戰,從戰況來看,張遼並非是張飛的對手。
  • 公元207年,曹操在遼寧喀左白狼山捕獲的怪獸,到底是啥動物?
    曹操聽從了謀士郭嘉的建議,率軍北徵烏桓。可是因受到雨季的限制,原定的行軍路線泥濘不堪,無法通行。因此,曹操決定更改行軍路線,繞開渤海灣,取道盧龍塞(今喜峰口、冷口一帶)進軍柳城(今朝陽一帶)。 八月,曹操率軍登上白狼山,即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境小凌河源松嶺。可就在白狼山上,曹操卻遇到了本不產於我國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