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的由來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陣營中深得曹操信任的五位將軍: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
曹操在出徵時,常用這五人為先鋒;在撤軍時,常命這五人斷後。
陳壽在作《三國志》寫魏書卷十七時,將這五人合寫為一傳,並且評論說: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後人因此將這五位將軍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這五人中,以張遼為首,最得曹操、曹丕的看重。
早年經歷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武帝時「馬邑之謀」的策劃者聶壹的後人,馬邑之謀失敗後,聶壹或其後人為避禍改姓張。
張遼年輕時任雁門郡的郡吏,後來并州刺史丁原,派張遼率部去洛陽聽命於何進。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張遼又歸屬董卓。王允聯合呂布殺掉董卓,張遼歸屬呂布。
後來呂布被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擊敗,張遼跟隨呂布向東逃到兗州與曹操爭雄。被曹操擊敗後,張遼跟隨呂布轉而奪取徐州。呂布敗亡於曹操後,張遼率部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袁紹派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敗並斬殺顏良。
白狼山之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縮減,北方烏桓遊牧部落逐步遷移到幽州生活。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以蹋頓為首領,柳城(今遼寧朝陽市)為中心,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稱雄北方的公孫瓚與烏桓產生了很多矛盾。袁紹聯合烏桓攻滅公孫瓚,佔領幽州後,一直與烏桓保持聯盟。
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不久去世,此後曹操進攻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等,袁譚戰死,袁尚、袁熙投奔蹋頓,希望藉助烏桓的力量重新佔據北方,不時南下劫掠人口財物。
曹操決心遠徵蹋頓,消滅袁氏集團殘餘勢力,徹底平定北方,解除後顧之憂。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率郭嘉、牽招、張遼、徐晃、曹純等遠徵烏桓。曹操率前鋒騎兵行軍至白狼山(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境內)時,突然遭遇蹋頓、袁尚、袁熙率領的數萬騎兵。正當眾人面對數量佔優的烏桓騎兵猶豫不決之時,張遼力勸曹操趁烏桓陣型未穩,快速進攻,一舉擊潰敵軍。曹操認為可行,讓張遼負責臨陣指揮。眾將奮勇爭先,數萬騎兵大混戰,蹋頓當場被斬殺,烏桓全軍潰敗。
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駐守合肥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親自南徵孫權,進兵至濡須口,孫權親自率軍迎戰。相持一段時間後,曹操感覺一時難以取勝,又因為劉備得到了益州,曹操想要趕在劉備之前佔據漢中。曹操於是撤軍,率領主力西徵漢中張魯,留張遼、樂進、李典駐守合肥,只有兵力七千人。
次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認為,如果讓孫權從容完成合圍,合肥守軍必定士氣低落,很難堅守。和樂進、李典商議後,張遼決定趁孫權立足未穩,率領8百精銳,出其不意主動出擊。
孫權果真沒有料到兵力薄弱的曹軍敢於主動出擊,措手不及之下潰散而逃,張遼率軍衝殺一陣之後撤回城中。經此一戰,穩住了合肥守軍的軍心,吳軍卻士氣低落。
孫權率軍在合肥城外僵持了10幾天,看佔不到什麼便宜,決定退軍。張遼趁吳軍渡河時,再次率軍突襲,吳軍再次潰敗,孫權差點被捉住。
曹操得知戰報後,大大稱讚張遼,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病逝於江都
曹丕稱帝後,封張遼為晉陽侯。黃初三年(222年),張遼屯駐在雍丘時患病,稍有好轉後,隨曹休到海陵駐防。帶病仍擊敗過吳國將軍呂範,但最終因病情嚴重在江都逝世,諡為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