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出臺 揭開數據算法的神秘「面紗」

2020-12-05 央廣網財經

  本期話題:揭開數據大算法的「面紗」。從「大數據殺熟」到「外賣員困在系統裡」,大數據算法愈發受到關注。從手機購物的「千人千面」,到金融放貸的「用戶畫像」,「算法」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影響人的?從網絡安全法,到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法規能否有效控制算法的「濫用」?如何讓算法更好地服務人,而不是侵犯人?未來,自然人和算法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如今,大數據算法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新聞客戶端和短視頻平臺,大數據都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實現「千人千面」推送;在一些金融平臺,科技金融公司也會用安全系統對用戶進行「數字畫像」,以此確定放款額度和利息。

  但有時,大數據也讓人有「被監視」的感覺,手機放在身邊,剛和朋友說幾句話,APP就會推送相應的內容,讓人不寒而慄。此外,「大數據殺熟」也一直是備受爭議和詬病的問題。

  幾年來,從網絡安全法到時下備受矚目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數據安全法草案,關於信息安全的立法進程不斷完善和推進,數據算法的合理使用會服務人、更懂人,但是濫用則會侵犯人和控制人。算法到底是什麼?怎樣平衡安全和服務的邊界?個人信息保護法又將怎樣保護公民?

  主持人:王思遠 總臺央廣經濟之聲【遠見】欄目製作人

  對話嘉賓:餘弦 資深安全技術專家、白帽黑客、漫霧科技創始人

  數據安全法,明確「數字主權」,剎住數據越權亂象

  思遠:關於大數據的話題屢見不鮮,但很多時候是偏負面的,比如打車、住酒店時的「大數據殺熟」;外賣小哥被「困在系統裡」。這些讓算法變得很神秘和冰冷,作為從業者,你怎麼用最通俗的理解去解釋算法?

  餘弦:簡單說,「算法」就是用很多機器、伺服器去儘可能模擬人類的思維、行為。大家會把算法簡單理解為「人工智慧」,但跟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比,還有非常大差距。在長遠的未來看,算法會讓我們有更精準的感知和更好的應用場景;但當下還是早期,有時算法會比較「粗暴」。

  思遠:算法有時會給人兩個極端的感覺。一面像是AlphaGo,特定的領域和規則下,表現遠遠優於人類;另一面,它又缺少人類的溫度和感情。

  餘弦:技術的應用一定要看場景,比如AlphaGo下棋非常厲害,但只局限於此,下棋只是非常小的場景。單一場景內,模型的搭建是很簡單的,在特定領域有小維度邊界時,算法還能做到速度、儲存量、運算能力上超過人類,但真的能夠像人類似的萬事俱通,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算法還差得非常遠。

  思遠:2020年10月21日開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式進入審議——千呼萬喚始出來,無論是行業還是用戶,都很需要。從業者需要知道數據使用和隱私保護的邊界,用戶希望技術服務人而不是侵犯人。個人信息保護法,整體從哪些方面保護人的權利?

  餘弦:作為從業者,我非常關注這個法律的進展,因為未來從業者會有據可循。特別是關於「數據主權」的話題,你上述提到邊界,很多行為準則需要去探討研究和遵守。數據主權,話題可大可小——作為用戶,擁有數據使用的知情權,知道拿他的數據去做什麼——這是個人主權問題;往大了說,數據主權可以涵蓋到企業、行業,甚至國家。

  現在的大數據亂象是伴隨新事物而誕生,法律不能盲目制定,有一個過程。2017年6月1日起,網絡安全法實施,其對網絡個人數據已經有了一些定義;像民法總則、民法典等,也有關於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的規定。從國家層面,立法過程中也參考了海外,包括像歐盟通用的數據保護條例。無論是已經頒布的,還是探討中的草案,我們都該重視它。

  作為服務者,也要弄清自己的責任,比如數據儲存在伺服器裡,但如果因為伺服器漏洞被入侵的「黑客」偷走了,怎麼界定責任?網際網路廠商承不承擔責任?法律上關於這種界定會越來越多,當下不能說法律很完善,但至少有了這幾部法律的幫助,是很好的促進。

  「爬蟲學得好,牢飯吃到飽」?——論技術的價值觀

  思遠:如果說算法是底層的邏輯和系統,那麼大數據就是養料和細胞。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再到物聯網時代,算法都離不開「爬蟲技術」,簡單說就是通過網絡勾連,實現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再組合,實現特定的目的。但「爬蟲」經常會爬到隱私,聽說圈裡有一句話叫「爬蟲學得好,牢飯吃到飽」?

  餘弦:在安全行業,尤其是前兩年做「爬蟲」生意的一些企業,都因此而觸碰了法律被制裁。「爬蟲」技術本身沒有好與壞的說法,就像菜刀可以做菜,也可以犯罪。

  思遠:技術是中立的,但取決於人的價值觀。

  餘弦:「爬蟲」分為兩種場景。第一種是專門做「爬蟲」,故意去爬伺服器的敏感數據,就是主觀作惡。另一種是不小心把數據拿了回來。比如把個人的社保醫療隱私不小心爬回來了,但看到這個信息還挺有價值的,可能會二次利用。同時,這些社保醫療機構網站有漏洞,有沒有責任呢?這就像是主動入室盜竊和主人沒鎖好門導致誤闖民宅。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認定和處理,這是法律需要界定的。

  場景1:金融風控,哪些「大數據畫像」侵犯隱私?

  思遠:我們來聊聊算法的應用場景。生活中最常見的是金融風控——金融數據中的算法是怎樣的邏輯?

  餘弦:核心是通過各類用戶數據採集,進行用戶畫像。讓業務決策者更好地理解目標群體,數據越準確、豐滿,就越有利於特定的場景去做針對性的事情。

  思遠:比如給金融借貸,根據徵信和消費行為等數據,判斷優質客戶,給出更好的還款周期和價格,用更低的價格、更高的額度做長線生意;對風險大的客戶,拒絕放款。

  以前有個FINTECH公司的CEO給我介紹了一個案例:拿到了客戶A的所有行動軌跡,發現每天的活動線路兩點一線,時間相對固定,消費能力、還款記錄良好,就定義為「白領上班族優質客戶」;客戶B每天的活動軌跡和時間非常不規律,就認為是自由職業者,謹慎放款。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借了消費貸還不上的人,催收公司會一夜之間將其通訊錄中的電話打個遍。問題是,這些數據都使用,是不是非法和侵犯隱私呢?

  餘弦:這個現象確實非常普遍。很多時候,普通人高估了算法,在我們看來,很多技術真的非常粗暴,就如用戶借貸的錢還不上,暴力催收公司通過非法採集用戶數據,用灰色方式催債。

  所以,圍繞相關法律,比如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未來這些會得到比較好的淨化。因為這個產業從業人員太多了,而且不同於實體的物理世界。

  思遠:很多信息的獲取就是一瞬間,交易速度非常快,這對發現違法行為、固定證據會有很大麻煩。真正執法,要靠企業自律或相互監督、舉報等,還是什麼?

  餘弦:從操作角度來講,這些法律是絕對可行的。這裡面可能會涉及到具體敏感的話題,這裡暫時不展開談。但首先我們都得有法,才能去操作。未來的執法過程,一方面,數據的濫用,行業內確實有不少的外露特徵,明面上能看到;執法肯定由公安進行——比如網安、網絡警察。

  場景2:大數據營銷愈發精準,我們是否被「監視偷聽」?

  思遠:另一個典型場景是「營銷」。現在大家經常在網上「買買買」。打開手機,發現系統給每個人推送的情況都不一樣;打開新聞客戶端,總會推你想看的內容,甚至有時剛跟朋友聊到什麼,商品信息和廣告就來了。這種技術怎麼做到的?人真的被「監視」了麼?

  餘弦:如果單方面來看,感覺會很驚悚,當然,實際上這是「倖存者偏差」,並不是非常普遍的事件,跟算法也沒什麼特別的關係——它可能是一種概率,碰巧遇到了,會放大這個事情。營銷數據專門有做營銷產業鏈的,通過各方面去採集數據,包括可能有非法的一些交易,能夠儘量做到精準推廣。

  無論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還是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民法典等,多少都有圍繞隱私的關於數據的定義或說法。數據活動指的是,數據在收集、存儲、加工、使用、提供、交易、公開等行為;數據安全是指通過採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數據得到有效保護和合法利用,並持續處於安全狀態的能力。

  思遠:你說了兩點。第一,有時大家過於敏感,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第二,算法、大數據的合法性,包括大數據應該去脫敏的信息點,需要法律規範。回到算法本身,有句話說,「未來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控制和決定算法的人,一種是被算法控制的人」。好像很有道理,以往人會自己去探索信息,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現在算法會困住人,越來越懂你的同時,推薦的信息就越來越局限,會圍繞著現有的水平、認知和圈層。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餘弦:我贊同行業內這個說法。算法是機器輸出來的,通過人類反應的信息,按照概率計算,反向給出推薦信息和服務,又讓人形成新的依賴感,手機成了人的器官,人掉入了數據的舒適區,沉浸在這種數字體驗中。我也會這樣。

  但另一方面,我懂技術,某些層面上我也控制算法,儘量讓算法能為周邊的人提供價值。所以我們才會討論關於算法的法律紅線,否則算法肯定會失控,要更規範,肯定要有法可依。某種程度上,算法和人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人的行為就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就沒有了算法。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說,算法本身以技術的形式去存在,技術上,其實張一鳴曾在幾年前拋出一個言論,大家也討論得非常熱烈,就是說,技術其實本來是工具,工具只分好用和不好用之分,技術高和技術低,我覺得這句話本身沒有錯。

  因此,綜合到算法上來說,無論是這個產業環境還是我們的生活,算法上有沒有價值觀,其實先放在一邊,但是研究算法的人、使用算法的人必須有價值觀,必須有法可依,算法才能更加值得人去信賴。

相關焦點

  • 不同意處理個人信息,也將可以使用各種軟體!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10月21日,中國人大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指出,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進行與處理目的無關的個人信息處理。數字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已達9億,網際網路網站超過400萬個,應用程式數量超過300萬個。
  • 興業證券金工首席集體亮相 揭開量化投資神秘面紗
    原標題:興業證券金工首席集體亮相 揭開量化投資神秘面紗 來源:新浪財經原標題:興·訪談 | 論賣方研究員的自我修養!興證金工首席集體亮相 揭開量化投資神秘面紗來源:興業證券訂閱號在很多投資者眼中,量化投資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存在,通過海量的處理數據和高頻次的交易,從股票市場的數據海洋中找到一條通往彼岸的方舟,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證券分析師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通過在計算機上建模編程,對市場進行預測和交易,通過計算機交易來克服人性的弱點。他們就是金融工程分析師。
  • 從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修訂大綱談疫情下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本文試圖通過對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修訂、修訂大綱的主要修訂事項等的介紹,淺談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幾點思考,希望為企業在與日本經濟文化交流中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合規工作提供參考借鑑。1988年,日本發布《關於行政機關保管電子計算機處理涉及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是日本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開端,但是涉及範圍只限於行政機關。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非凡小獅一一點評為你揭開神秘面紗
    目前市面上哪些機構出臺了天賦測評工具?其天賦測評科學性如何?非凡小獅深入調研,為為你一一揭開這些天賦測評工具的神秘面紗。是依據腦科學、遺傳學、胚胎學、心理學、腦神經學、統計學等理論,針對多元智能以及生物信息檢測等技術對人員的素質狀況、發展潛力和個性等心理特徵進行客觀性測量和科學性評價。 天賦測評科學性點評:需要硬體和軟體配合才能測評,需要孩子到達機構現場才能測評。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5月25日要聞回顧|中國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最高法:廢除對民營...
    【兩會時間】①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要點:- 確保憲法全面實施,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 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將制定長江保護法、鄉村振興促進法、期貨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修改專利法等;- 圍繞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制定出口管制法,修改反洗錢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來自卡西尼號飛船的最後圖片 為揭開土星極光神秘面紗提供獨特視角
    來自卡西尼號飛船的最後圖片 為揭開土星極光神秘面紗提供獨特視角  Emma Chou • 2020-01-15 16:29
  • 揭開DNA檢測的神秘面紗
    記者帶你走進寧夏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DNA實驗室,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副大隊長拜永強說:「各類物證首先會被送往前置處理室進行第一步處理。在前置處理室對物證進行初步處理後,工作人員會來到更衣區,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在風淋機下『沐浴』,確保進入實驗室檢驗區乾淨、無菌。」
  • 似曾相識一《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淺析
    2020年10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全文發布經常委會一審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1](「草案」)。我國首部個人信息保護專項立法正式亮相。草案在順應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趨勢的同時,在具體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特點,意圖全面系統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信息保護基本制度。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太陽任何區域溫度達到100萬攝氏度時,強烈的風暴將會對地球產生大破壞,直到今日科學家仍然無法揭開太陽神秘日冕的面紗。然而天文學家近日發布了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圖片,顯示了太陽大氣層真正的樣子。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但金融法不能一味地強調保密,還要強調個人信息收集、保存和處理的規範化,尊重個人的選擇權,更要強調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大數據對既有的法律體系提出了挑戰,即個人信息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間的關係為何?金融消費者的定義究竟為何?這都需要做出理論和制度上的回答。關於金融消費者的定義,央行將購買、使用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自然人視為金融消費者。
  •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
    看到「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照片,成功揭開了月球表面的神秘面紗!宇宙是浩瀚無垠的,人類探索了這麼多年,對它的了解也不過是皮毛。人類自認為地球在宇宙中非常巨大,可當人類真正進入太空的時候,才發現宇宙中存在著數以億萬顆比地球大的星球。
  • 《葉猴王國》揭開白頭葉猴的神秘面紗
    這部長達一個小時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帶我們進入猴子王國的腹地,追隨並拍攝到了珍稀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在中國美麗的喀斯特地貌山中的神秘生活。  華影青橙獲得允許進入此前一直禁止入內的地區拍攝,從而幸運地揭開了這群世界上最罕見的猴類的神秘面紗。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雷電一詞最初源於神話,充滿了神秘色彩。希臘人認為雷電是眾神之神宙斯的武器,用於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中國人認為雷電由雷公電母掌控,主要作用是在下雨是助威,也可以懲惡揚善;非洲土著人認為一種神秘鳥類的羽毛在閃光,它的翅膀拍動產生了閃電打雷的聲音。當然,人類對雷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神話猜想層面。長期以來,人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雷電,經過不斷探索,目前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
  • 揭開「九章」的神秘面紗,了解量子計算機的原理
    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嘗試揭開「九章」神秘的面紗,了解量子計算機的原理。什麼是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是用量子力學原理製造的計算機,目前還處於很初步的階段。相應的,現有的我們在用的計算機被稱為經典計算機。」
  • 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
    當前,在疾病檢測和診斷方面,眾多醫療創新公司將目光轉向納米技術。納米醫學是納米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醫療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納米材料有著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光熱效應,適用於藥物傳遞、醫學成像等領域。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納米醫學可以稱之為「微觀奇蹟」。納米醫學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例如納米藥物已得到廣泛應用。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