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的故事
人和動物的某些品質是相通的,於是在描述某一類人的時候,乾脆就用某種動物取代了。如用老黃牛來形容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用小蜜蜂來形容熱愛勞動,辛勤勞作的人;用百靈鳥來形容音色甜美、性格活潑的人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代表,如用白眼狼來形容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人,用老狐狸來形容詭計多端,陰險狡詐的人等等。
烏鴉也不例外,我現在工作的地點,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鳥,長長的嘴巴,烏黑的羽毛,相貌平平,也不怎麼讓人討厭。
我認識烏鴉,是從小學開始,估計是一二年級,課本裡有兩篇課文,一篇是《烏鴉喝水》,一篇是《狐狸和烏鴉》,現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仍然有這兩篇課文,雖然過去四十多年,課文的情節依然留在腦海裡。從那個時候就知道,烏鴉很聰明,不是一般的鳥所能比,雖然很聰明,但是,和狐狸在一起,它就傻了,且傻得可愛。那個時候的老師文化水平並不高,沒有帶領大家深入地分析文本,教育孩子們提醒生活中的狐狸。烏鴉喝水是聰明的,在吃核桃上更是傳奇,在日本,烏鴉能讓車輛在過紅綠燈的時候,把核桃碾碎而不影響交通,十分神奇。
在農村,大清早開門的時候,老人對喜鵲和烏鴉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喜鵲登枝喳喳叫,老人定會眉飛色舞,心花怒放,覺得是大喜事,哪怕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看都是它的功勞。如果是烏鴉在枝頭哇哇叫,老人定會用土疙瘩或其他什麼武器將它轟走,要是家中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也會記在它的頭上。還遠不止這些,生活裡的烏鴉嘴,天下烏鴉一般黑,都不待見它,簡單說,不是好鳥。
我推測,喜鵲和烏鴉不同待遇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外貌,一個是才藝。喜鵲也有黑色羽毛,這個黑在現代叫個性,烏鴉那是黑得太徹底。外貌加上悅耳的叫聲,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要說在人類不被待見,在飛禽界也是這樣的結果,難怪在《百鳥朝鳳》中,聽不到烏鴉的聲音。看來,以貌取人,看臉行事是早就有的事,鳥且如此,何況人呢?
2009年3月,新疆邊防派出所官兵在吐木秀克鎮吐木秀克村巡邏中發現一隻白色的烏鴉。看來,天下烏鴉不一般黑!
我不排斥這種鳥,除了我不人云亦云外,還有在這種鳥身上體現的善良人性,我說的是烏鴉反哺。《本草綱目·禽·慈鳥》中稱:「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孝慈矣。」
不知真假,僅依此一點,人就應該對烏鴉好一點,不要因自己眼拙,把什麼髒水都潑在它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