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QS又引爆學術圈的「熱點」了。
QS發布了2020-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今年QS又以他們與眾不同的排名次序,吸引了大量的關(tu)注(cao)度。
紐約大學的同學:
「我大NYU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了!」
「可以!QS真愛!一個月內QS就送NYU的學生兩份大禮!美滋滋」
加州伯克利的同學:
「我大伯克利即將掉出前30?上個月還叫人家小甜甜,美國第四呢!」
維吉尼亞大學的校友:
「堂堂公立三巨頭之一,在本土前30,到了全球217,不適…」
麻省理工的校友:
「你們的悲喜與我無關,我們一直很穩。」
還有更多:
「QS也就看看…不如USnews準確!大毛都兩百開外了!ND也是。」
「清華第15,雖然沒出諾貝爾獎,也能壓耶魯和哥大!doge臉」
「心情有點微妙~我竟然rej了top30,accept了50」
「阿sir,我校怎麼跌的比股票還慘,害!算了,沒錢」
「望母校繼續保持,我這是一畢業就身份大漲呀!」
「大英國協大學的舞臺,我們就不約了吧」
......
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5月20日,QS才剛發了第一版美國大學排名;並且,前段時間,CWUR也剛剛發布了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這幾大排名同臺Battle,卻能出現同一所高校,排名相差幾十的「詭異」現象。
因此,小藤今天就把這些排名都拎出來,我們來一場橫向對比!
(請大家隨意吐槽,謝謝)
美國大學排名PK
QS美國大學排名考察的指標:
01
就業能力:27%
多樣性與國際化:25%
學習經歷:22%
科研實力:26%
U.S. News美國大學排名考察的指標
02
培養成果:35%
教師資源:20%
專家意見:20%
學生選擇性:10%
財政資源:10%
校友捐贈:5%
其實當同學們仔細看完兩個榜單所選取的指標時,心中很容易有個大概判斷。
US News的排名更多的注重學校本科資源和就讀體驗。那些排名較高的學校往往師生比較小,並且有更強大的財政支持和研究活動機會,篩選申請者的門檻也更高,擁有更加優秀的生源。
而QS的排名更加偏向於學校的整體實力,比如科研實力,世界聲譽,國際化的程度,學生的就業能力等等。
因此大學資源傾斜於本科,更加注重教學,而科研實力較為欠缺的學校,比如達特茅斯,範德堡,聖母和萊斯,在US News排名裡表現得很亮眼而在QS上卻慘遭滑鐵盧。
QS與CWUR世界大學排名PK
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
01
學術聲譽:40%
僱主評價:10%
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
師生比例:20%
國際教師比例:5%
國際學生比例:5%
CWUR世界大學排名指標
02
教育質量:25%
畢業生就業:25%
教職員質量:10%
研究/學術表現:40%
QS排名比較注重學術同行的評議,它還把「全球僱主評價」納入了指標體系,注重學生的就業評價,這是其他排名所沒有的,也是QS的排名經常和其他排名相差巨大的原因。
因為「評價」是較為主觀的,不同的統計口徑和測量方法會造成排名差別。
而CWUR不喜歡問卷調查結果和大學自行提交的數據,他們會更加看重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情況,教職員質量和學術表現。因此,一般申請研究生的同學會多參考CWUR排名。
在CWUR的世界大學排名中,英美高校實力強勁,亞洲最好名次為日本東京大學,排名第14,中國取得最好名次的為北京大學,排名第62。
通過這兩次比較,我們發現,QS排名與其他排名對比,確實更為注重評價,那些小眾而精英,被業內人士廣泛認可卻被外行人忽視的學校在QS排名上總是不佔優勢。
總而言之,如果你希望你的學校不僅有「裡子」,也有「面子」,能被大眾都認可,那麼參考QS排名也未嘗不可~
如何選擇參考?
如果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或者科研工作者,那更加需要參考世界大學排名、專業排名和學術排名。
對於本科生來說,更應該參考以本科教學質量和生源質量為核心的排行榜。
因為在本科階段,學校的科研實力影響對學生來說並不是非常大,我們一般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做一些簡單的科研內容,難以設計學術領域的深層內容。因此也有很多本科生選擇本科階段就讀重視本科教育的文理學院(不參與綜合排名)。
其實,對於本科生來說,選校階段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
我們對學校的氛圍,價值觀,地理位置,文理分配和開放包容程度都會有不同的要求,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對這些因素的在意程度,並根據在意程度不同,列一個你自己的評價指標,並且將學校和你的指標一一對應。
小藤認為,可以把選校比作一個戀愛的過程。
我們通過排名初識學校;
熟悉了學校的大致排名後,我們對更喜歡的學校進行深入了解,從官網或者其他渠道進行科學的「戀愛決策」,決定是否選擇TA;
確定選擇後,我們需要根據學校的規定,展開一系列申請攻勢,力求攻破TA,獲取TA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