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10月Sci-Hub被Elsevier起訴以來,圍繞Sci-Hub的討論持續升溫。支持和同情Sci-Hub的人認為:目前的出版商期刊的定價太高,難以負擔;作者和審稿人都是各個研究機構的學者,已經無償地參與了學術出版的過程,可是卻要向出版商支付高額的費用來買回發表的文獻;出版商在控制知識傳播;Sci-Hub只不過是通過一種非暴力抵抗的手段來使學者獲取學術成果。而反對Sci-Hub的人認為:Sci-Hub是違法的;版權法案必須要被保護;當前的訂閱模式將會帶給讀者更好的服務;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想把文獻分享給更大範圍的讀者。
根據科學網日前發表的文章「世界最大盜版論文網站Sci-Hub日益繁忙」,Sci-Hub已經有超過5000萬篇論文,按全世界年發表科技文獻500多萬篇來計算,Sci-Hub相當於儲存了10年以上的文獻,而且下載來源相當廣泛,排名靠前的幾個國家為中國、伊朗、印度、俄羅斯、美國。Elsevier、 Springer Nature、 IEEE、ACS的文獻的下載量排名靠前。
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使免費獲得文獻變得越來越容易,在查找下載成本不斷降低的情況下,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因為技術門檻不高,而需求巨大,所以即使Sci-Hub在美國被封閉,還會在其他地方重新開放。根據克裡斯·安德森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中的說法:在數位化時代,如果某樣東西被數位化,那麼它的成本和價格也會不可避免地趨於零,「免費」就是這樣的一種商業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數位化網絡時代的商業未來。如果未來所有的期刊和書籍都被電子化,那麼生產、儲存、銷售和分享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免費獲取文獻的商業模式可以預見。
所以,自Sci-Hub 2011年創立以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出版業向更開放的方向發展。近些年各大出版公司都在加速創立OA期刊,並陸續發布了一系列的作者共享規定。
首先,OA期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許多OA期刊要收費發表,也阻礙了一些科研經費不足的作者在OA期刊上發表文章;並且OA期刊多數比較新,影響力還相對較低,有些學者不願意發表在OA期刊上。不過相信假以時日,OA期刊進入全面競爭時代,發表費用應該會有所下降,而且一部分OA期刊的影響力也會逐漸提升,並超越傳統的訂閱期刊。
另外,近些年一些出版社對於作者的文獻分享行為也是非常支持:
· Elsevier允許作者通過CC BY-ND-NC協議將自己的文獻分享在不同的網站上。
· Springer允許作者將接收後但沒經過最後校對的版本存儲在其他存儲器裡面,不過要等到正式發表的文獻上線12個月以後。
· Taylor &Francis的存儲政策分為兩種,對於作者的初始版本,作者可以將其分享到任何地方;對於接收後的版本,作者只能將其分享到其個人網站上,包括個人的社交媒體帳號。
· Wiley的政策也允許作者可以將原始版本分享到任何地方。
這些非正式發表的版本多數被存儲在存儲伺服器上,稱之為Green OA。多數出版商會規定一個緩衝期,一般規定在正式版本上線後的6-24個月,作者才可以分享自己的版本。大家都知道學術圈有一個社交媒體網站ResearchGate可以允許作者分享文獻,假如學者們在論文接收後把自己的文獻分享到這個網站上,那麼是不是以後大家都可以免費看到所有的文獻了呢?也不盡然,因為好多學者在文獻發表後就不再關注這篇文獻了,也不願意費時費力把文獻分享出來。據在加州大學做的調查,只有四分之一的學者願意將自己的文獻分享出來。而且,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綠色存儲網站不多,也缺乏經費的支持,用戶體驗有待提高,多數都是學校或者基金存儲自己員工的文獻,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如何建立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公立的綠色存儲網站,並推動作者分享的積極性,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