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胥胥是名故事販子
愛丁堡的冬日嚴寒晝短,天寒時最冷能低至零下。
一位單親媽媽推著嬰兒推車走出窄小陰冷的屋子,趁著冬日高掛在公園裡汲取絲絲暖意,孩子被棉毯緊緊包裹,將空氣中的嚴寒分隔開來。
衣著破舊略顯單薄的母親只得通過加快推車的速度,依靠著運動取暖,再者可以儘快讓孩子熟睡,她需要趁孩子睡覺的間隙投入到自己的熱愛中。
呼吸與寒冷的空氣交接匯成茫茫白霧……
公園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她會在不久的將來榮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
她就是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的作者,一位靠寫作扭轉命運的人。
隨著近期幾年來不少網絡文學作者的版稅被公開,小說影視化帶來的極高利潤被曝光,以及新媒體的崛起,讓不少人想要通過寫作實現財富自由。
作為門檻低,"收入高"的職業,讓很多人心之嚮往,可真正在裡面賺大錢的人並不多,那些真正依靠寫作成為自由職業者,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都掌握了對應的成長規則。
雷·布雷德伯裡,集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編劇、詩人於一身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把自己幾十年來的創作經驗,將所掌握到的關於通過寫作實現人生價值、財務自由的規則,寫成了一本書——《寫作的禪機》。
他所出版的作品,迄今為止已超過五百篇(部)作品,而他一生更是獲獎無數。
所榮獲獎項包括"歐·亨利紀念獎"、"富蘭克林獎"、"世界奇幻文學協會終生成就獎"、"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大師獎"、"普利茲特殊貢獻獎",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
《寫作的禪機》這本書一經出版,便被《作家》雜誌納為"十大最佳寫作指導書",出版二十餘年,長踞美國亞馬遜圖書分類榜前列。
而雷·布雷德伯裡所寫的這本書更是啟發了無數創作者,為他們的寫作道路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讓他們少走了諸多彎路。
我們自出生起,就擁有極強的表達欲望,有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逝,也有的隨著歲月的增加而增加。
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人間,便通過哭聲表達自己對世界的好奇,緊接著通過哭聲表達自己對於生活方方面面的感受,諸如餓了、困了、排洩……
隨著指針的流轉,我們再大點能夠說話後,便通過無數個"為什麼"來表達自己想要融入世界的願望。
直到文字與表達欲望相碰撞後,寫作也就開始誕生萌芽。
寫作對於諸多人而言,似乎被蓋上了許多的意義,可寫作就是寫作,既不神聖也不可懼。
作者雷·布雷德伯裡認為:
寫作如砒霜,每天早晨服下一點砒霜,你便能活到日落。日落時再來一點,你就能活到第二天日出。吞下微量的砒霜,能夠讓你免於毒害,免於過早的被摧毀。
有人說諸生皆苦,生活就是父母將我們帶到世界,而我們則負責活下去。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而寫作則可以讓我們在諸多不如意中,有個自我調節的空隙,它雖然不能夠抹去已發生的不好事情所帶來的感受,卻可以給我們一個喘息的缺口。
萌芽期的寫作,主要是以自我情緒的宣洩為主。
就像是我們在路上看到了一出美好的風景,於是隨手寫下自己當下的情緒,公布在朋友圈、QQ空間或者微博中。
又或者經歷了一件讓自己極為生氣的事,比方說在公司上班,中午花了幾十塊點了份外賣,結果下樓取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外賣被偷了。一時的憤怒氣憤湧上心頭,對於自己內心翻湧的情緒想要宣洩出來,於是拿出手機在群裡痛斥偷外賣的行為,在朋友圈發布自己被偷外賣的不爽。
這些被記錄在案的文字,雖然體裁不同,或者顯得不如有標題、有格式、排版的文章那樣正式,但這也算得上是寫作,它都有著自己的主題——表達編寫者當時的情緒。
這,就是我們寫作的萌芽期。
你寫作是為了什麼?
相信很多向那些靠寫作賺錢的前輩請教的人,通常都被問到過這樣的問題。
有的人可能會說:"希望能在商業市場中獲得金錢,實現財務自由"。
也有的人可能會說:"希望能夠獲得寫作領域大牛們的認同,進而揚名"。
然而作者雷·布雷德伯裡卻說,這兩種答案,或者說兩種寫作的心態,它們都是謊言。
寫作其實就是將腦海中的故事記錄下來,或者是將你看到的、對應想要表達的記錄下來,記錄的方式有虛構文體、非虛構文體、評論類文體等。
當你對於寫作結果附加上了諸多砝碼後,最終寫作與生活的天平就會完全失衡,導致你的生活陷入一團糟的境遇。
或許這樣說稍顯誇張,可背後導致的不良結果是真的不容小覷,它甚至可以讓你熱愛的變成厭惡的,自信的轉為自卑的。
在今日頭條中,有太多拿到原創權益的作者,因為長久沒有榮獲青雲獎而漸漸變得自卑,甚至對寫作失去激情,最終選擇退出。
當我們過於注重結果後,就會導致自己因為不滿意而不敢下筆,或者寫一段看一遍,發現與自己期望的相差甚遠,於是又刪掉,如此循環反覆,結果一篇文章都沒有寫出來。
或者是完篇了,但是最終的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落差太大導致心情低落,此番情況積累下來造成的負面情緒堆積,使得人變得自卑,懷疑自我最終放棄寫作。
有的人掌握了足夠的寫作技巧,有著高超的寫作天賦,讓人羨慕的寫作靈感,甚至已經擁有良好的開局,可最終卻難得成果,趨於平淡。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職業化"寫作",不是將寫作職業化,專門去寫職場相關的內容,而是以職業化的態度去寫作。
這也是寫作的禪機——工作、放鬆、不要思考!
在《心流:最優心理學體驗》中,提到過當人們注重於任務本身,就容易竟然心流狀態,最終收穫可觀的結果。
而本書的作者亦指出,通過工作,通過量化的經驗,人們才能讓自己從手頭承擔的義務中解放,忘記手中的工作。
當忘記了工作後,就會進入心流狀態,這種情況下所產出的作品,自然要比痛苦的時候寫出來的結果要好得多。
作者雷·布雷德伯裡表示:作家若想敲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說的故事,就必須拒絕誘惑,不用想著像喬伊斯、加繆或者田納西·威廉士那樣在文學評論中有所成就,也必須忘記暢銷時等待他的金錢。
因此,寫作者必須問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真正想法是什麼?愛的是什麼?怕的是什麼?恨的又是什麼?
將所問的結果寫出來,再修改成流暢的文字,寫作也就這樣成了。
當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越真誠,寫作也就越順暢,寫作的過程中一旦陷入想要營造出什麼樣的風格後,反而會忽視掉寫作的純粹。
因此寫作最好的狀態就是放鬆去寫,不要考慮太多,像是完成每天的工作那樣自如輕鬆,不帶有過重的目的,不過於期盼結果。
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在某個階段的時候,孩子就開始"一天一個樣",之前買的衣服很快就不合身,奶量也不如以往。
可寫作的成長卻沒有那麼明顯,它通常在我們潛意識中形成,當達到一定程度後,發生巨大的變化,有時候你能夠明顯的感覺自己關於寫作這門技藝在成長,可是表現出來的結果並不如自己的預期。
處於這種情況,千萬不要焦慮,也不要過早地輕言放棄,需得以足夠的耐心,平和的心態,每日給"寫作"澆灌養分,它才會最終長成並結果。
"寫作"的養分就是大量的閱讀與刻意練習。
被譽為"天才作家"的蔣方舟,在9歲時就已經出版過一本書了。正如她母親所說的那樣:"給我一個孩子,他就能成為作家"。
蔣媽媽對於蔣方舟的培養就是讓她多讀書,她從來不會為了讓孩子有個優異的語文成績,而讓蔣方舟去讀什麼作文選,因為蔣媽媽認為作文選都是同齡人寫的,不斷地同義反覆,意義不大。
她反而讓蔣方舟去讀長篇作品,一本一本、一套一套地看,小學低年級看三毛,高年級看張愛玲,正流行王朔的時候,儘管是王朔自己最不滿意的小說,也沒有阻止蔣方舟閱讀,在發現蔣方舟自己學有餘力的時候,還將老舍、錢鍾書、沈從文和馬克·吐溫推薦給她。
在大量閱讀名家長篇的情況下,讓蔣方舟對於文字有著天然的感知力。這樣的方式類似於我們在學習英語時,通過大量觀看英劇、聽BBC等音頻,以此來鍛鍊我們的英語語感是一樣的。
不僅要閱讀名家經典、詩歌散文,還可以閱讀那些不怎麼好的書籍,目的在於自己總結出這本書不好的地方,以助於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規避這些缺點。
只通過大量閱讀還不夠,還需要對應的刻意練習。
作者雷·布雷德伯裡自打十二歲起,每天都會寫至少一千個字(單詞)。長久保持寫作的狀態,可以讓他不至於出現寫作排斥的心理,將寫作常態化有助於他能夠有完成諸多小說的餘力。
而他能夠出版超五百五百篇(部)作品,源於他源源不斷的靈感與豐富的寫作素材庫。
對於寫作靈感的培養,雷·布雷德伯裡的方法是列清單寫作。
拿出一張白紙,在紙上隨機羅列清單,不用限定是什麼種類,寫什麼都可以只要是名詞詞語就行,比如說"水、日曆、美女、森林、麥克風、吹風機……"
然後根據所羅列出來的詞語隨機聯想寫作,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一定要求只是對名詞的描寫,也可以是隱喻以此來寫,還可以是通感寫作,這個詞語讓你想到了什麼,或者因為這個詞產生的記憶,記錄下來並保存好,一來鍛鍊了你的聯想能力,二來也是寫作的素材碎片,在之後的長篇創作中可以直接拿來運用的。
就好比讀書,在看書的過程中,看到一個句子或者其中的片段所產生的感悟,記錄下來,在之後寫書評時直接拿出來用是一樣的道理。
當你想要完成一部長篇小說時,可以通過羅列詞彙,聯想自己的過往經歷,以及之前做的列清單寫作練習保存的內容,重組一個新的故事,在過往經歷中,尋找對應的故事細節,寫出來。
除此之外還需要觀察生活,並有意識地記錄,才會在不經意間收穫靈感。
丁墨寫刑偵類小說就是源於真實的刑事案件帶來的寫作靈感,最終改編、新創作成文。
一般來說,對於出入門的寫作者,通常會選擇模仿的方式去學習。
找到自己喜歡的寫作領域,比如說我特別喜歡推理懸疑類的小說,每次看這方面的小說都會比看其他類型的小說更興奮,也想要寫這一類型的小說,那麼我想要寫這種類型的小說,最好的方式是找到這個類型的頂尖作者,或者是文體文風契合我的作者,去學習模仿對方是怎麼寫故事。
而我找到的模仿對象是阿加莎·克裡斯蒂,一來她跟我性別一樣,二來我很喜歡她寫的小說與寫作風格。接下來我需要翻看她所著作的作品,分析她是怎麼布局,怎麼鋪墊故事,怎麼塑造人物等等,然後將得到的分析筆記運用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
對於模仿寫作,雷·布雷德伯裡強調說:"在學習過程中模仿和創作是同時進行的,只有模仿蓋過了他自己的想法時,才會真正斷了創作的道路。"
也就是說,模仿學習,模仿的是寫作的技巧而不是抄襲對方的內容,照搬洗稿對方的故事情節。
經常聽到人說AI人工智慧最終會取代我們現有的工作,包括對於文字的創作。
新媒體行業逐漸式微,影視行業步入寒冬,不說遠了,就近的來說,頭條關於青雲計劃的審核越發嚴格,很多人以前一個月中五六篇青雲獎,現在也就一月中一篇,是不是寫作不再賺錢了?
但我想說的是,不管人工智慧如何發展,它終究不能夠完完全全取代人類,而原創是只有擁有著情緒、思維的人類,才能夠創作出來的,原創永遠不會死!
寫作的價值在於你創造出真正有內容有價值的原創作品,讓人臉上洋溢著真誠,眼神裡充滿了愛慕,大聲地說:"你的新作品很好看,真是太好了!"
而這些只是寫作的回報,不是寫作的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寫作它的歸宿註定不是金錢,它的附加值才是名利財富,它的目的在於記錄生活,證明我們還活著,它創作的本質核心其實是人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