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人類永生之年

2021-01-18 新智元

離線授權轉載

作者:列弗·格羅斯曼 ( Lev Grossman)

譯者:Lain


【新智元導讀】並非所有的奇點主義者都支持庫茲韋爾的觀點,但這群人共享同一種世界觀:他們在很長的時間跨度上思考問題,相信技術改變歷史的能力,對世俗智慧不感興趣;他們不畏懼乍看荒誕的理念。當你進入他們的思維空間,你會經歷一種極為傾斜的世界觀。你也許反對奇點主義者共同綱領裡的每一篇文章,但你不能不欽佩庫茲韋爾認真對待未來的態度。變化真實存在,人類正在掌控自身的命運,奇點主義正是建立在這些理念之上。



1965 年 2 月 15 日,一檔名為「我有一個秘密」(I've Got a Secret)的電視遊戲節目迎來了一位名叫雷蒙德·庫茲韋爾(Raymond Kurzweil)的高中生嘉賓。他模樣青澀,但卻十分鎮定自若。在主持人斯蒂夫·艾倫(Steve Allen)簡短介紹後,庫茲韋爾在鋼琴旁坐下,演奏了一小段音樂。按照這個節目的遊戲規則,庫茲韋爾保守著一個秘密,而現場的解密小組——由一位喜劇演員和一位前美國小姐組成——必須猜出這個秘密是什麼。


I've Got a Secret 演播室


在節目上,選美皇后的連環盤問讓庫茲韋爾一時難以招架,然而最終卻是喜劇演員猜中了答案:原來剛才那段音樂是計算機創作的。庫茲韋爾為此得到了兩百美元。


隨後,庫茲韋爾向大家展示了一臺由自己建造的計算機——它同一張書桌差不多大小,上面裝著嗒嗒作響的繼電器,還連著一臺打字機。解密小組對這臺機器無動於衷,與之相比,他們對庫茲韋爾的年齡更感興趣。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了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切斯特·洛妮太太身上,她保守的秘密是:她曾是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的小學一年級老師。


誰也不會想到,庫茲韋爾在此後大部分的職業生涯中,都在繼續探索他這場演示背後的深層意義。藝術創作作為一種自我表達,是只有人類才能進行的活動。理論上說,如果你沒有「自我」,是無法進行藝術創作的。但一臺由十七歲的少年建造出的計算機,竟然越界進入了人類獨有的創作領域。這意味著,有機智能和人工智慧之間那條原本清晰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了。


而這才是雷蒙德·庫茲韋爾真正的秘密,回溯到 1965 年,並沒有人猜中答案,也許當時連他本人也沒考慮到這一點。但在 50 年後的今天,庫茲韋爾確信,人類正在進入計算機擁有智能的時代,而且這種智能將遠遠超越人類的智能。當那一時刻到來的時候,人類——我們的身體、心靈和文明——將迎來徹底而不可逆轉的改變。庫茲韋爾相信,這一時刻的來臨不僅無可避免,而且已迫在眉睫。根據他的計算,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人類文明,大約會在 30 年後宣告終結。

眾所周知,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快,而且它們發展的速度本身也在加快。即是說,發展的加速度也在不斷增長。


果真如此嗎?千真萬確。


如果計算機繼續變快,快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可以想像總有一天它們將達到比肩人類智能的高度——真正的人工智慧便出現了。等到這些計算機產生出自我意識,它們將能夠效仿人腦擅長的任何事情——無論是速算、譜寫鋼琴曲,還是駕駛汽車、寫書、做倫理決策、欣賞畫作,甚至在雞尾酒會上察言觀色。


人類想像中的智慧機器人 r2d2&c-3po


如果你能接受這個理念,而庫茲韋爾和其他聰明人也都能接受,那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就沒有什麼懸念了。從這一理念出發,計算機無疑會越來越強,它們將不斷發展,直到擁有遠遠超越人類的智能。計算機發展的加速度也將飆升——它們可以將控制自身發展的權力從思維緩慢的人類創造者手中接過來。想像一位計算機科學家本身就是一臺超級智能計算機,那麼這臺機器將會快到不可思議。它將不費吹灰之力處理海量數據,期間也根本不需要玩手機遊戲來放鬆大腦。


未來真的就是這樣了嗎?也許吧。這些聰明過人的智能體有朝一日將與人類共享地球,想要預測它們的行為,無異於痴人說夢,除非你和它們一樣聰明。然而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預測理論:我們可能會與計算機融合變成擁有超級智能的賽博格,利用計算機擴展我們的智能,就如同依靠汽車和飛機擴展我們的體能一樣。也許人工智慧將幫助我們克服衰老,並讓我們的壽命無限延長。也許我們能將意識掃描進計算機,如軟體一樣以虛擬的形態永駐其中。也許計算機會向人類發動攻擊,並將我們全部消滅。所有這些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人類將會經歷一次轉變,成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某種狀態。這一轉變被稱為:奇點。


理解奇點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雖然它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實際並非如此,它的科幻程度還不及天氣預報。奇點並不是什麼邊緣理論,它是關於地球生命未來的嚴肅假說。無論何時,當人們聽說具有超級智能並長生不老的賽博格等想法時,理智總會對它產生抗拒,但請你對此稍安勿躁。因為奇點理論雖然乍看起來荒謬可笑,但它的確經得起冷靜、細緻的推敲。


奇點大學


人們花費了大量的資金試圖理解奇點。由 NASA 創辦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已有七歲了,它為研究生和企業主管提供跨學科的研究課程。Google 是奇點大學的發起者之一,公司總裁兼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2010 年曾在奇點大學發表演講。價值觀上的衝擊使人們被奇點理論所吸引,就如同觀看一場充滿智慧的怪異表演,但每個人都在保持觀望,因為奇點所引發的狀況可能會超出人們的預期。如果奇點成真,那麼它將成為繼語言發明以來人類所遭遇的最重大的事件。


奇點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只是較為新奇而已。1965 年,英國數學家I. J.·古德(I.J. Good)就曾描述過「智能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想法。


I.J.古德 (I.J.Good)


讓我們把「超級智能機器」(ultraintelligent machine)定義為「遠遠超出人類全部智力活動範圍的機器」。既然機器設計本身也是智力活動,那麼一臺超級智能機器就可以設計出更為智能的機器來;這樣一來,在某個時刻毫無疑問會出現「智能爆炸」,而人類的智能將被遠遠地落在後面。因此,第一臺超級智能機器,將是人類最後的發明。


奇點這個詞來自於天體物理學:它是指時空中所有普通物理規則都無法適用的一個點,比如黑洞的內部。上世紀 80 年代,科幻小說家弗諾·文奇(Vernor Vinge)將這個詞與古德的智能爆炸聯繫了起來。1993 年,在 NASA 的一次研討會上,文奇宣稱「三十年內,我們將掌握創造出超人智能的技術。之後不久,人類時代就將終結。」


當時的庫茲韋爾也在思考著奇點理論。在參加完「我有一個秘密」節目後,庫茲韋爾一直在忙碌,以工程師和發明家的身份賺了不少錢。還在麻省理工的時候,他就創辦了他的第一家軟體公司,後來又轉手賣掉。後來,他建造了第一臺專為盲人設計、可以將印刷文字轉換為語音的閱讀機,美國盲人歌手史蒂夫·汪達(Stevie Wonder)是他的第一位客戶。他在音樂合成器、語音識別等眾多技術領域都有發明,擁有至少 39 項專利和 20 個榮譽博士學位。1999 年,比爾·柯林頓將美國國家技術獎章授予了他。


然而庫茲韋爾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未來學家:幾十年來,他不斷思考著人類和機器的未來,並將這些思考集結成書。《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在 2005 年一面市便登上了最暢銷書的排行。有庫茲韋爾、託尼·羅賓斯(Tony Robbins)和阿蘭·德肖維奇(Alan Dershowitz)等人入鏡的同名紀錄片也在同年一月上映。(庫茲韋爾已是兩部當代紀錄片的主角,另一部沒得到他本人太多認同,但信息量更大的紀錄片名為《卓越的人類》。)比爾·蓋茨曾稱讚庫茲韋爾是「我所知道的能預測人工智慧未來的最佳人選」。


《奇點臨近》(singularity is near)


現實生活中,這位卓越人物並不起眼,書呆子長相幾乎可以假扮伍迪·艾倫的親兄弟。庫茲韋爾在紐約皇后區長大,從他的講話中仍能聽出當地的口音。六十多歲的他每年要發表 60 場公眾演講。他的聲音柔和,有著鎮定人心的冷靜。作為奇點理論最引人注目的擁護者,庫茲韋爾聽到過各種各樣的提問,並曾無數次面對人們的質疑。他保持著溫文爾雅的態度,回答這些問題時總是帶著些許歉意:我也希望能為您呈現一個不那麼刺激的未來,但是那些數字告訴我的就是這樣,我還能告訴您些什麼呢?


庫茲韋爾對人類賽博格命運的興趣始於 1980 年,最初也是出於實用的目的。當時的他想要找到用於測量和追蹤技術發展速度的方法。因為如果過於超前,最偉大的發明也會遭到冷遇,所以庫茲韋爾希望能在最恰當的時候公布自己的發明。「即便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技術發展的速度依然是飛快的。當你的項目完成時,世界又已經不同了,」庫茲韋爾說,「這就像是射飛碟——你不能瞄準目標開槍。」他自然也知道摩爾定律,該定律指出,微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是一條異常可靠的經驗法則。庫茲韋爾想要繪出一條不太一樣的曲線:即 1000 美元能購買到的計算能力隨時間的變化情況,計算能力則以每秒能處理上百萬條指令(MIPS)的數量來衡量。


結果顯示,庫茲韋爾得到的數據與摩爾定律極為相似,二者都是每兩年翻一番。在繪出的圖表上,二者皆為指數曲線,以二的指數倍在增長,而非規則的線性增長。當庫茲韋爾將時間向前延伸至電晶體計算技術還未出現的上世紀初——也就是使用繼電器和電子管的時代——曲線依然保持著可怕的穩定。


庫茲韋爾隨後考察了一系列其他關鍵的技術指標,如電晶體製造成本的下降、微處理器時鐘頻率的增高以及動態 RAM 價格的暴跌。他甚至還觀望了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趨勢,如 DNA 測序和無線數據服務成本的下降和網際網路主機與納米技術專利數量的增加。在這些發展趨勢中,庫茲韋爾不斷發現一個相同的規律:呈指數上升的加速發展。「這些軌跡線上升的平滑程度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他說,「並且在任何時期都一樣,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經濟繁榮還是低迷。」庫茲韋爾將這一規律命名為「加速回報定律」:技術是以指數方式加速發展的,而非線性。


當庫茲韋爾將這些曲線延伸至未來時,它們預測出的發展趨勢異常驚人,以至於就連庫茲韋爾的頭腦裡也產生了認知阻力。指數曲線以緩慢爬坡開始,之後便如火箭般直衝雲霄,趨向無窮。按庫茲韋爾的說法,人類並沒有進化出能理解指數增長的頭腦。「這已經脫離了直覺的範疇。我們與生俱來的預測方式都是線性的。當人類祖先試圖躲避天敵時,通常會對它在之後 20 秒內的行進路線和自身的應對方式作出線性的預測。這種預測方式實際上是固化於人腦中的。」


指數曲線告訴庫茲韋爾的預測是: 本世紀 20 年代中葉,人類將完成對人腦的逆向工程。到 20 年代末,計算機智能就將比肩人類。因此庫茲韋爾保守地預測,奇點將於 2045 年到來。考慮到計算能力的極大提升和成本的急遽降低,他預計,到那一年,由人類創造出的人工智慧的總和,將是現存人類智能總和的十億倍。


2045:人類永生之年


奇點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吸引了許多人,在他們之間形成了無形的紐帶。對奇點感興趣的人們構成了一種亞文化運動,庫茲韋爾稱之為共同體。當你決定認真對待奇點這個概念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一個由思想者組成的小圈子。這些志趣相投的人生活在世界各地,被稱為奇點主義者。


並非所有的奇點主義者都支持庫茲韋爾的觀點,遠遠不是這樣。關於奇點的含義以及奇點將於何時、以怎樣的方式發生,甚至會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在奇點主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但這群人共享著同一種世界觀:他們在很長的時間跨度上思考問題,相信技術改變歷史的能力,對世俗智慧不感興趣;他們無法理解人們還在過著白天為一些俗事奔波,晚上回家看看電視的日子,好像並不在乎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革命將要徹底改變一切。他們並不畏懼乍看荒誕的理念,認為一般人對於荒誕理念的厭惡不過是非理性偏見的例證,而奇點主義者與非理性毫無交集。當你進入他們的思維空間,你會經歷一種極為傾斜的世界觀。一把本體論的大剪刀將奇點主義者與普通人截然分開,奇點主義者渴望的是動蕩。


除了庫茲韋爾參與創辦的奇點大學外,還有一所位於舊金山的人工智慧奇點研究所(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ayPal 的前 CEO 和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是該研究所的顧問之一。該研究所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奇點峰會」(庫茲韋爾也是這個會議的聯合發起者)。由於奇點理論高度的跨學科性,峰會吸引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人。人工智慧是峰會的重頭戲,但會議也關注包括遺傳和納米技術在內的其他領域的飛速發展。


2010 年的奇點峰會在八月的舊金山舉行,與會者除了計算機科學家外,還有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納米技術科學家、分子生物學家、一位可穿戴設備方面的專家、一位急救醫學教授、一位研究灰鸚鵡認知的專家以及職業魔術師兼反偽科學鬥士詹姆斯·蘭迪(James "the Amazing" Randi)。會場氛圍相當奇特,混合了達沃斯論壇和飛碟大會的特色:「海上家園」(seasteading)的支持者們在會場散發宣傳冊,號召人們在公海上建立政治自主的漂浮社區(目前大部分嘗試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在會場的一個角落裡,一個機器人在與它的參觀者們閒談。


詹姆斯·蘭迪(James Randi)


2010 年的奇點峰會談論最多的議題是人工智慧,其次便是壽命延長。被大多數人視為永恆不可違抗的生物局限,在奇點主義者眼裡只是一個雖然棘手但仍可解決的難題。死亡便是這樣一個難題。變老就像其他任何疾病一樣,想想你是如何對待疾病的?對,治療。就像奇點主義的許多觀點一樣,這個想法初看起來顯得非常可笑,但隨著你進一步思考,它就變得沒那麼滑稽了。這並不是痴心妄想,科學研究正在真真切切地推動它的實現。


例如,眾所周知,衰老所導致的生理退化與染色體末端的 DNA 片段,即端粒有關。細胞每分裂一次,它的端粒便縮短一些,當細胞的端粒耗盡時,便無法再進行複製,就會死亡。然而,有一種叫做端粒酶的酶類可以逆轉這個過程。癌細胞之所以能存活那麼久,其中便有端粒酶的作用。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嘗試用端粒酶來治療普通的非癌細胞呢?2011 年的十一月,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們在《自然》雜誌上發文,宣布已經成功實現這一過程。他們在一組已經出現老年性生理退化的老鼠身上實施了端粒酶療法,結果發現,與老化有關的損傷消失了,老鼠們不僅表現出更佳的生理狀態,而且還變年輕了。


奧布裡·德格雷(Aubrey de Grey)是一位在全球享有聲譽的延壽研究專家,同時也是奇點峰會的資深會員。這位蓄著濃密鬍子、擁有劍橋博士學位的英國生物學家運作著一個叫做 SENS(Strategies for Engineered Negligible Senescence)的基金會。德格雷將衰老視為一個累積傷害的過程,他將這些傷害劃分為七大類,並希望有朝一日能用再生醫學去修復每一種傷害。「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將衰老視為宇宙熱寂一般不可改變的觀點是很荒謬可笑的,」他說,「這種想法太幼稚。人體是一個擁有多種功能的機器,正常功能的副作用所致的各種傷害都在其中累積。因此,大體上,傷害都能夠得到定期的修復,就和修復古董車是一個道理。其實就看問題是否能引起重視。醫學常常是這樣,在你弄明白如何修復之前,任何損傷看起來都像是無可避免的。」


奧布裡·德格雷(Aubrey de Grey)


庫茲韋爾也很重視生命延長技術。他的父親在 58 歲時死於心臟病,父子倆曾經非常親密。庫茲韋爾遺傳了父親的易病傾向,並且在 35 歲時患上了 Ⅱ 型糖尿病。他和一位研究長壽藥物的醫生特裡·格羅斯曼(Terry Grossman)合作,出版了兩本介紹自己延壽方法的書,這些方法包括每天服用將近 200 顆藥片和其他補充劑。庫茲韋爾表示,他的糖尿病已經基本治癒,儘管已是 67 歲高齡,據他估計,自己的生理年齡要年輕約 20 歲。


不過庫茲韋爾的目標與德格雷稍微有些不同。庫茲韋爾所看重的並不是儘可能久地保持健康,而是要活到奇點到來的時刻。一旦擁有了超級智能同時又配備了先進納米技術的人工智慧崛起,它們一定可以解決與人類衰老有關的極為複雜的系統性問題。又或者,人類到那時已經可以把思維轉移到如計算機和機器人一樣更為堅固的容器裡。包括庫茲韋爾在內的很多奇點主義者都認真對待這一觀點:許多現存的人類最後將成為功能上不朽的存在。


這是一個既古老又激進的理念。在《駛向拜佔庭》(Sailing to Byzantium)中,詩人葉芝(W.B. Yeats)描繪了一個拘禁於垂死肉身的靈魂。為何不擺脫肉體,轉而依附於不朽的機器呢?但庫茲韋爾發現,與他的指數發展曲線相比,延壽理念在他的聽眾那裡激發了更多的認知阻力。「人們能夠接受計算機變得比人腦更智能,」他說,「但對於人類的壽命將被顯著延長這一理念,卻格外有爭議。為了能夠釋然面對生與死,人們在某些哲學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我是說,這也是我們需要宗教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很多人眼裡,奇點理論整個就是胡說八道,一個不啻於虛幻的痴心妄想,矽谷版的福音故事,由某個編造離奇學說來騙錢的人提出,並以偽科學支撐的彌天大謊。但大多數嚴肅的批評者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是:計算機真的能產生智能嗎?


人工智慧,或稱 AI 的整個領域都在致力於解答這個問題。然而目前的人工智慧還無法產生出類人的智能,甚至連電影中出現的對話式計算機——如哈爾、C3P0 或 Data——都無法實現。實際應用中的 AI 一般只能掌握某個高度特定化的技能,如解釋搜索詞條或是下象棋。它們需要在某個極其特定的參照框架下運行。它們無法在聚會上談笑風生,只有在一種極為狹隘的定義下,它們才能算得上是智能的。而庫茲韋爾所談論的那種被稱為強人工智慧或通用人工智慧的智能機器,目前還不存在。


為什麼呢?顯然我們都在翹首以盼著那種指數式發展的計算能力降臨。但下面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即:無論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如何飆升,人腦中的某些東西就是無法被電子複製。被我們稱為人類意識的短暫混沌現象背後的神經化學架構,可能複雜到無法在數位化的矽元件上實現模擬和複製。在 2010 年夏天的奇點峰會上,生物學家丹尼斯·布雷(Dennis Bray)是為數不多的對超級智能持有異議的參會者,他在題為「細胞能做哪些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工作」的演講中這樣說道:「儘管生物組件的運作方式與電路之間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是前者擁有大量多樣化的狀態。多重生化過程令蛋白質分子產生不同的化學改質,通過進一步與定位在細胞某一區間的獨特結構結合,這些化學改質得到了進一步的多樣化。狀態的組合激增,賦予了生命系統能夠存儲過去和當下各種條件信息的無窮能力,以及為將來事件做好準備的獨特能力。」與這些複雜的過程相比,計算機所用的 0 與 1 數字模擬系統看起來相當粗糙。


在這些實踐挑戰的背後,還有許多哲學難題。假設我們真的創造出一臺言行舉止完全與人類相同的計算機——換句話說,一臺可以通過圖靈測試的計算機(這樣說可能不嚴謹,但這樣的計算機應當能在盲測中冒充人類),那麼是否可以說這臺計算機具備與人類一樣的感知覺呢?還是說,它只不過是一臺極其複雜但缺乏神秘意識火花的自動機械,一臺沒有靈魂的機器?而我們又如何判斷呢?


即使同意了奇點理論的合理性,你仍然要面對一堆錯綜複雜又無法解答的問題。如果我將自己的意識掃描進一臺計算機,那我還是我嗎?奇點的地緣政治學和社會經濟學會是什麼樣的?誰來決定讓誰得到不朽?誰來劃定有覺知與無覺知之間的界限?如果人類變得不朽,全知全能,那我們的生活還有意義嗎?戰勝了死亡,會讓我們失去基本的人性嗎?


庫茲韋爾承認,奇點所帶來的基本等級的風險是無法被排除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無從猜測那種高度先進的人工智慧在意識到自身是地球上的新生居民時,會選擇做什麼。它可能並不會與我們爭奪資源。奇點研究所的目標之一,就是確保人工智慧在得到發展的同時,還能對人類保持友善。你不必成為一個超級智能機械人也能想明白,將某種更高級的生命形式引入自身的生物圈,是一個基本的達爾文式失誤。


如果奇點必將來臨,無論我們樂意與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一一浮出水面。庫茲韋爾認為,試圖通過禁止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推遲奇點的到來不僅絕無可能,而且是不道德的,同時可能很危險。「實行這樣的禁令需要一個極權主義系統,」他說,「但就算禁止也沒有用。這將迫使這些技術轉入地下,而我們所倚仗的那些有責任心的科學家們,將無法得到必要的工具來為人類建立奇點防禦系統。」


雷蒙德·庫茲韋爾


庫茲韋爾是一個有著超凡耐心、同時思維縝密的辯論者。他樂在其中,不知疲倦地對批評者窮追不捨,以便細緻入微地對每一條批評做出回應。


拿「計算機能否複製有機大腦的生化複雜性」這個問題來說吧。庫茲韋爾認為,這根本沒有爭論的必要。在他眼裡,血肉和矽元素之間並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後者完全可以產生思維。對於一些生物學家所提出的觀點——認為存在著一種無法被建模,或具有計算機軟體無法與之匹敵的能力和靈活性的神經機制——庫茲韋爾也給予了否認。他拒絕臣服於人腦的奧秘。「一般來說,」他表示,「我和批評者們爭論的核心在於,他們會說,哦,庫茲韋爾低估了人腦逆向工程的複雜性,或是生物學的複雜性。但我相信自己並沒有低估這個挑戰的難度。我認為是他們低估了指數式發展的力量。」


這樣的立場並沒有讓庫茲韋爾成為一個異類,至少在奇點主義者之中不是。他們中許多人的預測有過之而無不及。2005 年,神經科學家亨利·瑪克拉姆(Henry Markram)在瑞士洛桑理工學院的腦和心智研究所(Brain Mind Institute of the Ecole Polytechnique)開始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這項被稱為藍腦工程(The Blue Brain)的計劃試圖用 IBM 的藍色基因超級計算機創造一個對哺乳動物大腦的數字模擬,複製到每一個神經元。到目前為止,瑪克拉姆的研究團隊已經設法模擬出了大鼠大腦皮層中的一個單元,其中包含了一萬個神經元。瑪克拉姆曾表示,他希望能在十年之內模擬出一個運行正常的完整人腦。(庫茲韋爾對此說法嗤之以鼻。他指出,如果這真的能實現,那麼人們還得對這顆「大腦」進行教育,誰知道這究竟要花多長時間?)


按照奇點的定義,憑我們線性、化學的動物大腦根本無法理解奇點之後的未來,但庫茲韋爾不斷在用理論向我們描繪這個未來。他積極鞭策自己更加前衛地去思考,同時對抗著老化的身體器官給自己帶來的局限。「當人們理解了持續的指數增長所蘊含的意義時,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接受,」他說道,「所以你要找那些真正接受這一理念的人,他們也認同『沒錯,事物正在呈指數式發展』,然而到了某個時刻他們可能也會離你而去,因為這種發展的意義實在是匪夷所思。我也一直在鼓勵自己去認真對待。」


在庫茲韋爾描繪的未來裡,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賦予了我們在分子層面改造我們的身體和周圍世界的能力。技術超速進步,每個小時都有相當於過去一個世紀所取得的科學突破出現。我們丟棄了達爾文的理論,開始掌控自身的進化。人類基因組成了需要測試和優化的大段代碼,必要時甚至可以刪掉重寫。長生不老成為現實,除非人們自己選擇去死。人類徹底徵服了死亡。庫茲韋爾甚至希望自己逝去的父親得到重生。


我們能將意識掃描進計算機,進入一個虛擬的存在,或將身體置換成不朽的機器人,前往太空邊緣,成為銀河間的神祗。大約在幾個世紀內,人類的智能將被重新設計,滲入宇宙萬物。庫茲韋爾相信,這是人類作為一個種族的最終命運。


或者並不一定。當那些難題得到解決之後,在計算機一片黑暗的矽腦深處,將發生大量隱秘的活動,這些活動要麼一點一滴地澆灌出擁有意識的心智,要麼就仍是無感知狀態的更出色、更強大的迭代。


然而,一些稍小點的問題早已有了明確的答案,它們就圍繞在我們周圍,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奇點理論思考得越多,就越發覺它無處不在,從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探出頭來。十年前,我們並沒有一個可供 13 億人社交的電子網絡,現在我們有了 Facebook;十年前,你不會看到人們邊走路邊說話,同時與他們手持的聯網設備確認他們所說的話和要去的地方,現在我們有了 iPhone。現在,如果把 iPhone 從你的手中拿走,然後將它放進你的頭骨裡,這個過程還是那麼無法想像嗎?


三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接受了神經植入;Google 正在試驗無人駕駛汽車;在阿富汗,有超過兩千臺機器人在與人類士兵並肩作戰。名為沃森的 IBM 超級計算機成為智力競賽的奪冠,並且打敗了兩位前人類冠軍。沃森在 90 臺伺服器上運行,這些伺服器足足佔據了一整個房間。沃森不僅答對了每一道題,但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幫助就能理解用通俗英語表述的問題(嚴格意義上說是答案)。沃森並不是強人工智慧,然而如果強人工智慧能夠實現,也會是一步步累積的結果,而沃森正是這其中的一步。


一百年以後,庫茲韋爾、德格雷還有其他一些人將是探索 22 世紀那個終極答案的元老級人物。與普通元老不同的是,他們將活著見證榮譽。又或者他們的理念會被認為可笑過時,陳舊得如同迪斯尼的明日樂園。沒有什麼比未來喜新厭舊的速度更快。


然而,即使他們對未來的預測都大錯特錯,至少他們猜對了當下。他們的思考著眼於長遠和全局。你也許反對奇點主義者共同綱領裡的每一篇具體文章,但你不能不欽佩庫茲韋爾認真對待未來的態度。變化真實存在,人類正在掌控自身的命運,奇點主義正是建立在這些理念之上。庫茲韋爾常舉這樣一個例子:相比四十年前他在麻省理工時用的計算機,現在的普通手機大小不及它的百萬分之一,價格也不到百萬分之一,而功能卻強大了上千倍。四十年的時光過後,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就一定要遠離尋常思維,或是以前人所不及的深度,去探索黑匣子裡的奧秘。


譯者:Lain

Copyright © 2011 by Lev Grossman


本文來自離線 OFFLINE Issue 7《庫茲韋爾的理智與瘋狂》。「離線」是每周一期的數字閱讀產品,關注科技如何影響文化、商業和社會生活,發掘技術背後更人性的一面。參與「離線會員計劃」,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歡迎進入 the-offline.com 網站了解詳情。



60年前,專家學者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現在正在逐步變成現實,從IBM「WASTON」到微軟「小冰」,從「百度大腦」到「訊飛超腦」,人工智慧正在不斷超越人類的想像。相信很多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愛好者讀過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也相信很多人訂閱過微信公眾號【新智元】,但是《機器+人類=超智能時代》,一本系統介紹一個媒體人對人工智慧全面認識的書籍,相信會有很多新鮮的內容等待與您分享,引領我們對未來的想像!谷歌AlphaGO戰勝李世石,標誌著機器智能向人類智能的領地又邁進了偉大的一步。而「網際網路+」向「智能+」時代的躍遷,也昭示新智能時代即將到來。2016年,恰逢人工智慧誕生60周年,《新智元:機器+人類=超智能時代》是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狂飆突進的見證,為讀者打開人工智慧世界的一扇大門,不僅可以一窺百度大腦、訊飛超腦、中國大腦計劃究竟,更可以著名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等頂級專家大咖的技術解密作為對智能產業未來趨勢的參照。近百位學界、商界、技術界、產業界的專家,從機器人、機器學習、智能汽車、智能醫療、認知科學、高性能計算和「AI+」投資等不同視角,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進行評析。人類未來在AI時代將何去何從,超智能時代將引發社會更多思考。





相關焦點

  • 2045人類會永生嗎?
    序言離2045越來越近了,人類會永生嗎?說起這個我們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霍金預言2045年人類可以永生不死。這樣的預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又迎來了一次生物大滅絕,導致了76%的生物滅絕,但也因此把恐龍推向了地球霸主之位。
  • 2045年以後人類究竟是「消失」還是「永生」
    2045年,並且許多科學家預測在2045年人類達到永生,在並且2045年以後,這個大爆炸的時間間隔會越來越短,以至於在很久以後可能每秒就會發生一個大爆炸,也就有可能出現一種人類無法預測的科技或者文明程度。
  • 2045年,人類或將迎來一次「大爆發」,永生有可能實現!
    未來的2045年,人類會消失還是「永生」?科學家大膽猜測!在這信息化時代,科技水平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人類正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自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的進程愈加順利,越往後的發展更是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速度。
  • 2045年人類將得到永生?科學家:如此永生之法讓人長見識
    「長生不老」是世世代代人的夢想,不過自古以來從未有人實現過這一夢想,但是在2045年人類竟然會得到永生?科學家表示:此種永生之法讓人長見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乘坐船隻環繞整個山東半島,因為他道聽途說:渤海灣中有三座仙山——方丈、蓬萊以及瀛洲。那為何秦始皇如此執著在哪裡停留了3個月之久呢?原來這三座仙山中分別有3位仙人,他們手中都有「長生不老」藥。
  • 2045年,人類或將迎來一次「文明大爆發」,永生有可能實現!
    未來的2045年,人類會消失還是「永生」?科學家做出準確預測!在這信息化時代,科技水平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人類正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自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的進程愈加順利,越往後的發展更是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速度。人類在地球上呆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我們親眼目睹科技迅速的發展,已經遠超人類的預測。
  • 庫茲韋爾預言:2045年之後人類可能實現永生,真的是好事嗎?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的規律,即便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無法改變自己的壽命長短,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科學世界,伴隨著科學出現,越來越多的奧秘逐漸被人類揭開,一位科學家聲稱:預計在2045年人類很有可能實現永生,這對於人類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在2045年,人類真的會迎來新的時刻,從而獲得永生嗎?
    在2045年,人類真的會迎來新的時刻,從而獲得永生嗎?不知各位是否發現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似乎已經停滯不前。在過去的100多年以來,科學發展似乎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世界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科學家,我們的時代也沒有任何的改變。
  • 人類本該永生,卻為何只有短短幾十年?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
    人類本該永生?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本該是永生的,卻為何只有區區短短幾十年壽命。是不是因為某種奇怪的生命法則在幹擾著。那為何人類到了一定歲數就會撒手人寰呢?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士在1953年提出了一個拮抗多基因性假設,生物在促進繁殖的情況下,在自然選擇下,為了生命基因更加豐富,但同時也會對自身的壽命會有所影響。一個能產生更多後代的基因但往往會縮短生物的生命周期,就像神話中的神一樣,能夠繁衍生子的幾乎很少,因為這樣會動搖他們的生命本源。
  • 人類有望實現永生?大約在2045年,人類命運可能會出現轉折點!
    很多的傳聞都在表示25年之後,人類命運可能會出現轉折點,那麼在2045年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追求永生和探索外太空的情況,是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堅持的兩個項目。人人都說科技能力的提高,能夠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可否認科技水平的提高,的確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變。
  • 2029年人類踏上「不死之旅」 2045年實現永生?
    原標題:2029年人類踏上「不死之旅」?   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近日放出驚人之語——2029年,人類將開始「不死之旅」,到2045年將實現永生!   其三,雷·庫茲韋爾推測,2045年,非生物智能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超過今天所有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屆時在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將實現永生。   馬克·扎克伯格前不久宣布,將捐出個人持有的Facebook股份中的99%,推動全球三大挑戰的解決,其中一大挑戰就是攻克疾病。
  • 人類本該永生,卻為何只有短短幾十年?2045年將實現永生?
    人類本該永生?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本該是永生的,卻為何只有區區短短幾十年壽命。是不是因為某種奇怪的生命法則在幹擾著。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自然選擇下適者生存的個體,會將體內優秀的基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 俄羅斯2045永生計劃
    「長生不老」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夢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隨著智能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許多政治家和財團花了大量的錢來探索永生之謎。2011年,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裡·伊茨科夫(Дмитрий Ицков)推出了一項令人驚嘆的「俄羅斯2045」計劃,也被稱為「阿凡達計劃」。總之,計劃將人類意識轉移到非生物載體上,從而延長生命,甚至實現「永生」。
  • 【探秘】人類到2045年將實現永生?
    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近日放出驚人之語——2029年,人類將開始「不死之旅」,到2045年將實現永生!他的依據有三:其一,到2020年左右,我們將開始使用納米機器人接管免疫系統。其三,雷·庫茲韋爾推測,2045年,非生物智能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超過今天所有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屆時在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將實現永生。馬克·扎克伯格前不久宣布,將捐出個人持有的Facebook股份中的99%,推動全球三大挑戰的解決,其中一大挑戰就是攻克疾病。
  • 2045年的奇點 人類是毀滅還是永生
    關於2045年的奇點!如果發生了!人類是永生呢還是滅亡!2045年的奇異點是怎麼來的?會變成什麼?                   科學奇異點    奇異點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叫奇異點,奇異點也叫奇點。比如說我們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點,然後beng一爆炸就成了現在的宇宙!
  • 俄羅斯科學家曾提出「永生」計劃,2045年後,人類面臨的是什麼?
    俄羅斯科學家曾提出「永生」計劃,在2045年後,人類面臨的是什麼?世界總是瞬息萬變的,人類與世界的發展和演化往往都超出了我們的意料,就像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誰能想到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中國就能進入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呢。
  • 霍金預言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永生計劃能實現嗎?有這三種方法
    古人對於永生的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封建迷信。因為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所以長生不老也都是痴人說夢。而現在就不同了,如今我們的科技如此發達,想實現永生未必不可能。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霍金的預言「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他認為人類在未來2045年時,已經掌握了能夠讓自身達到永生的技術。
  • 科學家實施「阿凡達計劃」,真的能讓人類在2045年實現永生嗎?
    網絡上也湧出很多傳聞,即,或許在2045年人類會面臨,能夠決定我們自身命運的一年。那麼,2045年究竟會發生怎樣的事?人類真的可以完全永生嗎?科學家們多年以來始終在對基因技術進行研究,他們指出2045年,或許人類將迎來一個新的時刻,屆時人類有可能會解開永生的秘密,他們認為,該時期的人們可以將現有的科技融入到人體內,甚至可以利用科技模擬出我們的人體器官,這時,人們將不再受於器官衰竭的限制,從而實現永生,俄羅斯的科學家們為了這一想法,實施了一項十分瘋狂的計劃,該計劃名為「阿凡達計劃」,實施的這一項目就是為了讓人類在2045年實現永生。
  • 科學家稱:人類有可能在2045年實現永生,這是好事嗎?
    而雷·庫茲韋爾對人類壽命的預言則更加大膽,他預言,人類將在2029年開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了2045年,人類將正式實現永生。2045年距離現在只不過才25年,如此短的時候就能夠讓人類實現永生,的確讓很多人非常激動。當然,更多的人們還是不相信這個預言能夠實現,認為這是非常荒誕的一件事,人類是不可能實現永生的。
  • 科學家大膽預測人類即將永生不死,2045年到底有什麼魔力?
    導語:科學家大膽預測人類即將永生不死,2045年到底有什麼魔力?永生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從古至今,關於永生的話題一直存在,而且不少王公貴族早就付出了行動,就比如我們始皇大哥。古代條件有限,只能將永生寄托在仙神的身上,到處尋仙問道,到了現代,情況有所改變,人類不怎麼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傳說,開始用自己的手上的工具和技術,延長人類的壽命,甚至有的科學家已經放出話,人類馬上就要做到永生不死了。霍金預言在2017年的時候,不少科學網站上突然流傳出霍金新的言論:2045年人類將獲得永生。
  • 人類將2045年永生?美國科學家發布研究成果,只需一針,活百歲
    圖為谷歌大樓近日,美國科學家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2045年人們只需打一針,就能活百歲以上,原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通過智能手段
  • 霍金提出人類在2045年獲得永生,科學家認為這違背了科學規律
    2017年,不少科學網站上突然流傳出霍金新的言論「2045年人類將獲得永生」。有人為此歡喜:古代中如神仙一樣的長生不老居然變成現實;但也有人為此擔憂:人類永生有可能會造成地球的超負荷,因為人不會死,且不斷地誕生;更多的人認為其實霍金是在胡說八道,永生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