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隕石「NWA 7533」十分罕見,其價值超過同等重量的黃金。
在行星科學中,關於水在地球、火星和其他大型天體(如月球)上的起源一直頗受爭議。有一種假說認為,它是在小行星和彗星形成後生成的;而另一些行星研究人員則認為,水可能只是在行星形成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眾多物質之一。
最近,針對一顆古代火星隕石的最新分析結果為第二種假設提供了支持。這一發現有助於填補關於水在行星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知識空白。
幾年前,研究人員在撒哈拉沙漠中發現了一對深色隕石,它們分別被命名為「NWA 7034」和「NWA 7533」。經分析發現,這些新型火星隕石是不同巖石碎片的混合物,其中最早的碎片來自44億年前,這也意味著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火星隕石。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NWA 7533」進行取樣分析,揭示出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古代天體撞擊事件的細節(撞擊事件形成隕石)。隕石中來自火星地殼的某些礦物質有氧化的跡象,這表明在撞擊過程中有水存在。
研究小組成員、東京大學Takashi Mikouchi教授介紹道:「這是我第一次研究這種特殊的隕石,它因其深色而被稱為『黑美人』。我們對『NWA 7533』樣本進行了四種不同的光譜分析。」
根據隕石的礦物組成,Mikouchi教授及其團隊推斷:大約44億年前,火星上就有水的存在。而此前行星科學家們此前估算的水存在時間為「37億年前」。
隕石中的火成巖碎塊通常是巖漿在天體撞擊火星後在氧化作用下形成的。如果說44億年前的某次撞擊融化了部分地殼,那麼如果當時火星地殼或內部有水分,就可能導致這種氧化作用。
此外,分析結果還表明,撞擊釋放了大量氫氣,造成火星變暖——而當時火星表面已經具有由二氧化碳構成的厚隔離層。
如果火星上水的「存活」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早,也就意味著水可能是行星形成初期某些物理化學過程的自然副產物。
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回答「水是從何而來」的問題,進而影響生命起源理論以及對地球以外生命體的探索。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 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analysis-martian-meteorite-reveals-evidenc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