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人工智慧青年科學家高峰論壇於11月29日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深圳市人工智慧學會和上海傳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大會以「學術共享、技術共建、產業共商」為主題,邀請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主任馬少丹、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等科技人文領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在學術交流、技術合作、產業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議題,促進海峽兩岸在科技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
29日上午的青年科技創新主旨報告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深圳市人工智慧學會秘書長鄒月嫻博士主持。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主任馬少丹為大家帶來《後5G時代大規模天線通信系統的發展與挑戰》,隨著5G的正式商用,基於大規模天線陣列的通信系統也邁入了實際部署與商用階段。大規模天線技術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 (5G)的關鍵技術之一,帶來預期性能增益的同時還面臨著高成本、高功耗等挑戰。本報告重點介紹了其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最新的進展,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在線為論壇做開題報告《深港雙引擎驅動,建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報告指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及香港在創科產業各具優勢,為貫徹國家主席對深圳未來發展提出的第六項要求,香港須把握機遇與深圳緊密合作,在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任務上各展所長,推行「前研後產」模型,攜手為國家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雙聘教授蔣冬梅帶來《多模態智能精神健康監測與評估》主題報告,介紹了在多模態抑鬱症識別與抑鬱程度估計、精神狀態評估及情感日誌生成,以及基於移動可穿戴設備的精神健康監測與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享了在抑鬱症智能評估、監測與預警篩查中的落地應用及前景。
商湯科技智慧城市系統部業務副總裁金彥帶來《AI讓城市更有溫度》,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的需求越來越明顯,更多委辦局開始提出了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業務應用需求。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加強和完善政府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強化事前監管與事中事後監管銜接,形成監管合力,擴大智慧城市應用的範圍和成效。報告介紹了商湯科技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的設想,描繪了未來生活的智慧藍圖。
北京大學副教授、鵬城實驗室雙聘教授陳杰帶來《圖像字幕和組織病理學圖像分析》,陳教授先後在芬蘭奧盧大學、美國馬裡蘭大學和杜克大學工作。致力於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他介紹了近年來注意力機制的圖像字幕取得的突破性的進展。報告介紹了如何提升注意力機制的準確性,分享了青年學者如何在國內外不同實驗室平臺開展工作的經驗。
微眾銀行資深研究科學家、語音語義團隊負責人姜迪帶來《基於遷移、聯合和進化學習的金融場景語音識別技術》,分享了微眾銀行語音語義團隊的科研成果,重點介紹如何有效集成三種機器學習範式 (轉移學習、聯邦學習和進化學習)來構建金融領域的高可用性語音識別系統,以此為基礎帶來的語音識別在金融領域的AI Bots上的具體應用案例,涵蓋語音質檢Bot、語音助手Bot、語音客服Bot的系統架構和應用前景。
上午的青年科技創新圓桌論壇由鄒月嫻教授主持,組織清華大學智能計算實驗室主任楊餘久副教授、騰訊科技AI Lab高級研究科學家黃羿衡博士與上午的青年演講科學家,共同就「新一代人工智慧與持續發展」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並與聽眾進行交流互動。
29日下午下午的科技科幻人文主旨報告環節中,CORTEX LABS中國社區負責人,世界首個鏈上AI藝術展策展人楊春雪帶來《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文科技創新》的主題演講。未來,人工智慧是建構數字文明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從Cortex Labs的核心價值出發,楊女士為嘉賓介紹了Cortex作為一條獨立的公有鏈,為智能合約增加了人工智慧的推斷。共計39個模型部署在鏈上,保證了公開透明的同時集體協作的激勵機制也保證了模型貢獻者的利益。其中重點介紹了Cortex Labs首個區塊鏈上AI與人協作的藝術品展覽,向世界展示了Cortex Labs科技藝術向善的宗旨,致力於為科技人文交流做出更多貢獻的理念。
創新工場DeeCampAI科幻世界發起人唐相儒帶來《人工智慧藝術創作的一次實踐:科幻小說人機協同創作》主題報告,在本次報告中他分享了自然語言生成模型的進展,以及使用基於GPT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的中文小說創作實踐,並著重介紹創新工場Deecamp冠軍項目「AI科幻世界」中針對於科幻小說生成的訓練經驗、調優效果和文學價值分析。
新生代科幻譯者、科幻作者蘇潔涵帶來《科學技術與科幻文學:智識刻畫與想像》的主題分享,在其中梳理了科幻文學在現當代文學中的發展進程,並結合當下技術進步的背景,重點介紹新興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現狀,如機器翻譯、人機互動寫作等技術與藝術的合作實踐。她認為,儘管技術的非人類主體性無法帶來藝術所注重的深厚「事件關聯」,二者交相輝映有助於反思創作的真正內涵及主體定位,豐富對技術應用層及藝術意涵的想像。
新生代科幻譯者、科幻研究員朱鏡如帶來《人工智慧與人文藝術》的主題報告,報告結合現階段弱人工智慧與人文藝術的融合發展現狀和相關研究,著重探討二者未來的發展趨勢,分析其中的複雜性與可能性。
燕飛科技CEO章旭帶來《產業區塊鏈賦能建築信息化》,建築行業對國計民生具有的重要和廣泛的影響,而建築行業一旦開始加速數位化的進程,行業變革大幕即被拉開,並將給眾多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在本次報告中他介紹了建築科技應用現狀及建築產業數位化路徑,分享區塊鏈如何促進建築行業裡的應用創新落地,分析區塊鏈實現建築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的這項關鍵技術,及未來建築產業轉型趨勢。
南航區塊鏈產業研究中心校企合作負責人徐潤捷在《區塊鏈在產業數據中的金融價值應用》的主題報告中,介紹產業中所存在的外生和內生風險,分享如何利用產業數據並依託區塊鏈解決相關風險問題。他將風險可視化為監管層、企業層、外部層,不僅囊括對細分風險的描述,也揭示了風險傳遞過程中的級聯行為,探討採用網絡連結的方式處理風險控制中的成本與效率問題。
中國首批加密藝術創作者、區塊鏈和 AI藝術家宋婷為大家帶來《AI和區塊鏈藝術:信息科技的文藝復興》的主題演講。她圍繞科技文藝復興話題,結合個人與AI進行的各項加密藝術實踐,展現了跨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之美。她表示,在資訊時代科技語境下,區塊鏈和AI藝術是信息科技從業者的個性表達。基於信息科學語境的藝術正在培育未來美好數字世界的精神文明大陸,也將以靠近美本質的科普啟迪更多心靈。
數字導演,中國美術學院媒介所副所長俞同舟為現場帶來《B類設計:以創造未來,來預測未來》的在線演講。長久以來,面向資本市場,設計被明確定義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當種種問題愈發跨界、複雜、緊密糾纏時,另一種不被注意、甚至被忽視的設計史脈絡顯現出來:設計為了質疑。在本次演講中,俞同舟介紹了這類設計的歷史脈絡與應用場景,描繪了設計學科在未來的新價值與另類導向。
(海峽兩岸暨港澳)人工智慧青年科學家高峰論壇以青年科技創新和科技科幻人文為主題,關注技術的同時也關注人文的交流,從現實到科幻,從人文到藝術,充分體現了科技促進生活更美好的宗旨,深化了參會青年科學家和創客們對人文促進科技向善的認識。(一鳴)
[ 責編:戰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