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說: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知乎上最高贊的回答是:「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在作者看來,不討好誰,也不依附於誰,看似不近人情,實際上是有所堅守。「你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推薦給你,靜夜思。
李健:你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ID:FranklinReadingClub
作者:金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下面最高贊的回答:「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不盲目追求合群,不追求融入圈子,因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2020年11月,一場音樂比賽決賽落幕,當天武漢很冷,擔任導師的李健演唱完就裹上了羽絨服,笑稱自己穿上了毛褲:「我一直是個冷暖自知的人。」
在歌手中,李健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他言談幽默,被網友稱為段子手,同時對走紅這件事,他又能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清清淡淡地遊走於音樂和生活之間。
用李健自己的話說:「你的作品可以直指人心,讓人津津樂道,但人一定是很邊緣的。」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5年,李健參加《歌手》,一時間成了萬人迷,紅遍大街小巷。
之後,各種邀約如雪片般飛來,很多人請他商演、廣告代言、真人秀、製作電影音樂......,李健一一回絕。
更出人意料的是,節目一結束,他從公眾視野消失半年多,一邊出國旅行,一邊寫歌。
他的助理說:「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拒絕90%的邀約。」
朋友為他感到可惜:「你這是把錢往河裡扔啊。」
但李健說:「人需要格外保護好自己的才華。」
他看重個人生活,投入自己的樂趣,不介入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只是保持創作的熱情。
關於名利,他看得通透:「我不是拒絕名利,我只是不想讓名利影響私人生活和損耗自己對音樂的熱情。」
「名利是個雙刃劍,在一定的可控範圍之內能夠幫到你,但超出了這些它一定會傷害你。」
一個沒有微信的人,算不算邊緣化呢?
節目中,李榮浩和他交換聯繫方式,李健語出驚人:「我沒有微信。」
還不忘開玩笑:「人比較威信,所以不用那個微信。」
李榮浩接過那部老舊的手機,差點找不到數字在哪兒。
對李健來說,手機能打電話、發簡訊就夠用了,平常兩三個小時才看一次手機。
儘管一開始有人抱怨他電話打不通、回簡訊慢,後來大家也就習慣了。
看似不合時宜,實際上是刻意為之,李健認為過多的使用手機對自己會是非常大的幹擾,他並不需要很多社交軟體,也不需要刷朋友圈什麼的。
對於專注,李健有自己的理解:
「專注偶爾來自於抗爭,但最終來自於自我的認可。真正的專注,是心裡逐漸成長起來的自信,是一種抵抗外界幹擾的強厚的抵擋。只有堅持十幾年以上的人,才會真正體會到專注帶給你的保護。」
李健生活中的交際也非常簡單:
「我不會跟女性走得太近。不光女性,男性也不近,我幾個相當好的朋友也一年才見一回面,我不喜歡生活裡有太多的人。古人說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好朋友,不需要頻繁接觸。」
他說話的方式給人感覺又是舒服的,春風拂面的溫度,既不過分熱情,也不過分高冷,溫潤如玉。
無論讚揚還是詆毀,都不可畏,這些於他而言只是過眼雲煙。
他似乎更願意對這世界袖手旁觀,游離於音樂和生活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不遠不近,這也許是他的生活哲學吧。
為什麼做人要保持邊緣姿態?
因為佔有越多,並不一定就越好。
有些佔有,其實不是饋贈,而是一種消耗,你所佔有的東西,無形中也在佔有你,你以為你可以控制某些事情,其實反過來你自己被控制了。
2
棋手芮乃偉,曾在10年中奪得8次女子圍棋世界冠軍,也是世界第一個女子九段。
對弈中,她是非常專注的;
棋盤外,她是非常沉默的。
童年時,芮乃偉是班上唯一戴眼鏡的小孩,因此常被同學們排斥。
11歲那年,她第一次遇見圍棋,第一次在圍棋中獲得庇護,「不怎麼說話也能找到快樂」。
15歲,芮乃偉成為職業棋手,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好像不在棋的世界裡,我跟人家就沒有辦法交往」。
只要一下棋,她就什麼都聽不見,就算耳朵邊上有人敲鑼也聽不見。
說來也奇了,平常在家裡,芮乃偉可以輕輕鬆鬆做一桌子拿手好菜,也會自己上網做旅遊攻略。
可是,只要一進入圍棋的世界,她就不記得吃飯,連路也找不到,這時全憑丈夫照顧。
丈夫來到棋院提醒她趕緊吃飯,她這才像從夢中醒來,重新回到真實的世界,收拾書包、到食堂打飯,兩人討論的話題依然離不開圍棋。
有一次來棋院時,她買了一杯奶茶,結果棋下完了,奶茶一口都沒喝。
等到吃完飯了,她才猛然記起那杯被遺忘的奶茶,感覺怪可惜的,轉身又回去拿。
芮乃偉常說自己不太會與人打交道,她嘴笨,時時接不住別人的話。
她非常喜歡周國平的作品,後來有一次遇見周國平,她心裡非常激動,卻張不開嘴,邁不出那一步,不好意思上前搭話。
她留給周國平的印象是一個安靜文弱的女子,「每次相見,乃偉那靦腆的模樣仍使我想不起她是一個世界冠軍」。
一開始我不太懂李健為什麼說「保護自己的才華」,但是在芮乃偉這裡,我完全理解這句話了。
面對命運的驚濤駭浪,專注在圍棋裡面就是一種拯救。
正如武志紅所說:「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
有些人從社交中得到能量,有些人則從獨處中汲取營養,只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一樣,沒有對錯之分。
對一部分人來說,孤獨意味著無聊,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孤獨意味著修煉。
3
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有一個習慣,他的微信好友只留100個人。
如果他今天加了一個人,就會相應地刪掉一個人。
蔡康永驚訝地問他:「你刪之前都不跟對方講一聲嗎?」
彭磊一邊低頭刪,一邊回答:「沒事,他們導演都不說話,加了之後他們從來沒跟我說過話。」
許多人熱衷於結交「人脈」,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彭磊卻刻意追求清靜,放棄了無意義的社交。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他,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一套社交方式。
彭磊選擇精簡朋友圈,一方面是為了寫出好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孩子的出生。
他說:「成為爸爸後,不再浪費時間和感情在無聊的事情上。我知道孩子長大了會不需要你,所以在她需要你的時候多在一起吧。」
他將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帶孩子玩音樂,換著花樣給孩子起外號。
不少年輕的女孩表達對他的喜歡,他也是一口回絕:「對不起,我已經結婚了而且我有小孩了。」
不討好,不世故,不取悅誰,也不依附於誰,看似不近人情,實際上是有所堅守。
網上看到一句話:「你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花費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反而會錯過真正重要的人。
有時候我們以為微信好友越多越好,其實可以說心裡話的人卻寥寥無幾。
有些東西我們以為是自己想要的,其實只是一片熱鬧的虛無,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生怕自己錯過了一些信息,其實回頭一看,也並沒有損失什麼。
朋友不必多,真誠就好。
圈子雖小,精緻就好。
4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著名的150定律:
由於受大腦認知能力的限制,一個人最多能與148人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四捨五入就是150人,其中深度交往的人數大約為20人。
換句話說,你能擁有的私人朋友,不超過150個人。
實際上,有數據表明,某知名社交平臺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是120人。
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這一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我們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必然會有所取捨,有所選擇。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
專注做事,真誠待人,選擇與同頻的靈魂結伴,選擇合適的方式與世界對話。
一個人不勉強自己,不委曲求全,懂得悅納自我,呆在自己感覺舒適的關係裡,從容就是最好的狀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