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全新影像檢查技術,是繼CT後影像行業的又一大進步,被譽為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皇冠上的明珠。歷經三十餘年的發展,現階段我國MRI應用已較為成熟。
MRI市場快速增長 保有量持續增長
2015年全球醫用MRI市場規模為50.11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有望達到75.2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約為7%。與此同時,我國MRI市場近年來保持快速增長,MRI設備保有量從2013年的4376臺增長至2017年的8287臺,複合增速達到17.3%,市場規模接近50億元。根據前瞻測算,2018年中國MRI設備保有量約為9255臺。
主要以1.5T為主 國外廠商佔主導位置
從型號來看,從MRI的型號保有量來看,國內MRI存量市場主要型號為1.5T為主,份額高達54%,而3.0T的因產品價格高且採購需經政府批准,保有率相對較低,只有15%,剩餘的低端型號(1.0T及以下)合計佔比約31%。低端磁共振設備,一般為0.5T以下永磁型磁共振,有運營成本低、磁體開放度好,價格「親民」等優點。但其影像質量、序列、臨床應用等與超導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
1.5T為各品牌競爭的主要戰場,其作為高場強磁共振設備,可完成血管造影、神經病學、心臟病學檢查等多種臨床應用,尤其適用於前列腺疾病、腦膜炎、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早期定性分析和治療規劃。而由我國本土廠商上海聯影、貝斯達、東軟集團、萬東醫療等自主研發的臨床實用型1.5T超導磁共振設備,與國外同檔次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當,能夠滿足大中型醫院的日常診斷需求。
而代表前沿技術的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則主要掌握在GPS等國際品牌手中,本土品牌中,僅上海聯影的3.0T機型於2016年獲批。
這點從各類醫療機構MRI品牌保有率也可以看得出來。根據《中國醫療設備》雜誌社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醫療設備行業數據及售後服務調研活動」的調研數據得知,目前GPS(GE、飛利浦、西門子)仍然佔據絕大部分市場,整體市佔率超過80%,特別在三級醫院,市佔率超過90%。而在二級以下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本土品牌東軟以34.1%的市佔率排名第一,國產品牌以中低端為主。
國內MRI不斷優化 替代前景廣闊
近年來在國內生產商研發技術水平提升、國產醫療器械產業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越多優秀的器械廠商不斷研發出和國外廠商相抗衡的高端產品。2018年我國進口MRI設備350臺,出口1421臺。隨著國產產品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國產MRI設備進口替代空間很大。
人均擁有量嚴重不足 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高
MRI設備需求由病人數量、臨床使用人員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所決定。近年來,我國每百萬人口MRI保有量雖然提升明顯,從2013年的3.3臺提升到2017年的6.2臺,增長近乎翻倍,但整體而言,國內MRI的市場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平,相較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018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布《2018-2020年大型全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要求至2020年,管理目錄中的大型醫用設備新增10097臺,CAGR為22%。此外明確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由省衛生健康部門制訂年度計劃,並為社會辦醫配置預留合理空間。預計乙類設備監管權的下放將大大提高MR(1.5T及以上)、CT(64排及以上)設備的配置效率,利好專業體檢機構的設備配置。
根據《配置規劃》,MR(1.5T及以上)設備將從2017年5395臺的保有量增加至2020年的9846臺,三年間新增4451臺。目前,1.5T核磁仍有推廣和普及空間,且隨著國產技術的愈加成熟,進口替代空間有望加速,從長期來看3.0T磁共振成像系統有望加速放量。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諮詢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來源: 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