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你幸福嗎?
9月22日下午5點,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攤販雲集,央視記者姚華剛下飛機就趕到這裡,她走到一個賣葡萄的小販面前,伸出話筒,用普通話問了一句:「你幸福嗎?」小販一呆,大喊一聲:「城管來了!」漿洗街頓時炸了窩,所有的小販都在飛快地收拾東西,一路狂奔一路大聲相互轉告:「快跑,城管來了!」姚華與攝像扛著機器在後面猛追,氣喘籲籲地解釋:「哎,我不是城管,我只是想問問你們幸福嗎?」
從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視新聞頻道連續9天播放《你幸福嗎》街訪紀實節目,並在《新聞聯播》以頭條、提要的方式掛標播出了8集。節目共調動了18個國內記者站、7個海外記者站以及北京總部共70路記者,加上20個地方臺,共300多人次——姚華就是這些採訪記者中的一位。被採訪對象達3550人,最終播出節目中採用了147人。
「你幸福嗎」由此成了長假擁堵新聞之外最大的社會議題,在微博以此為關鍵詞搜索,有5355萬條結果。而對這檔節目的看法,則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反對者認為這檔節目虛偽造作、主題先行、空洞無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表態說:「與其尋找幸福的答案,不如關注權利與機遇的公平」;而支持者認為該節目表達了一種真誠的態度。
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肯定者,都無法掩飾自己的好奇之心:央視怎麼了?《新聞聯播》怎麼了?為什麼要在國內價值最高的電視時段播放這檔毫無新聞由頭,甚至有些「無釐頭」的節目?
「神回復」如何誕生
10月8日,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本刊的官方微博也發了一條「你幸福嗎」,一天時間,有608條回復,其中有190條是回復「我姓X」。自從9月29日《新聞聯播》播出「我姓曾」這個「神回復」之後,這便成了眾所周知的搞笑回答。
這個「神一般」的採訪,來自央視記者詹晨林。9月20日,她正在太原市清徐縣北營村做一個大學生村官的故事,突然接到央視地方記者部編輯汪潔的電話,讓她拍村官之外順帶採訪幾個人,主題是「你幸福嗎」。
22日上午,詹晨林到了村中間的小廣場,這裡是村民聚集的地方,正好村民下地回來,人非常多,詹晨林走了過去,見到人就問。
在採訪完一個女孩之後,詹晨林走向廣場邊的小賣部,小賣部的樹下站了四個人,「那位曾大哥是唯一坐著的」,詹晨林說,她還沒走過去,那個曾大哥就開口了,說你不要來問我,我不是這個村裡的,我是來打工的。「可能我在村子裡呆了幾天,他已經知道我是記者了。」詹晨林沒有理會,依舊問他:「你幸福嗎?」曾大哥隨即答出那句流行語:「我姓曾」,詹晨林知道他沒有聽清楚,問了第二遍,這時周圍的人都聽明白了,提醒了他,曾大哥連聲道:「幸福,幸福」。
「採訪時很多人都聽錯了,當天也有其他人回答自己姓王姓陳。」詹晨林說。但顯然,在29日的《新聞聯播》中,「曾」成了百家姓中最為耀眼的一脈。
「我姓曾」那段視頻首播並不是《新聞聯播》,而是29日早上的《朝聞天下》,白天在新聞頻道又播了兩次。播出之前是央視副臺長孫玉勝審片,他對此並沒有特別表示。雖然已經播過,但按規定,上《新聞聯播》還需要再審一次。「我真沒想到胡臺(央視臺長胡佔凡)能夠下決心,他特意要求要把『我姓曾』在《新聞聯播》裡面播出來。」央視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回憶道。
楊華告訴胡佔凡白天已經播了,並有了反響,一些觀眾發微博認為央視出醜了。「我把這些評論發給了胡臺,他並不認為這個片段不行,而是覺得這個挺好,很真實。」就這樣,央視最高層拍板放行,《新聞聯播》的數億觀眾領略了曾大哥的神回復。「如果我是那天負責《新聞聯播》審片的主任,會不會把這個放出去?說實話會有點猶豫和糾結的。」楊華如此坦承。
「神回復」在《新聞聯播》的亮相取得了爆炸性效果,迅速點燃了這檔節目。「《新聞聯播》播完之後,我的電話立刻被打爆了,」詹晨林說,「家裡人,同學,同事都打了過來,他們聽出了我的聲音,還有人直接發簡訊問我,你幸福嗎?你姓什麼?」
詹晨林的母親也打了電話過來,「接通後她就在那邊哈哈大笑,一句話沒說就哈哈大笑,幾分鐘後才說那麼搞笑的都會播。」回憶母親的電話,詹晨林也忍俊不住。
與詹晨林一樣,楊華也遭遇了「幸福」的煩惱。「30號晚上,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他們可能幾個人在吃飯,然後嘻嘻哈哈地拿這個事給我開涮,問我幸福嗎?然後還問我說這不是你審的節目吧?他們認為新聞中心肯定出醜了,肯定不是你審的,這話說得很真誠。我氣壞了,我說就是我審的。」楊華說這並非疏忽,而是刻意為之,「我們是想用這種東西增加一種真實感,另外,我覺得讓觀眾開心一笑有什麼不好嗎?不管大家是嘲笑還是什麼笑。」
《你幸福嗎》背後的紀錄片
央視新聞中心負責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以及英語頻道的新聞內容,主任由副臺長孫玉勝兼任,幾位副主任的工作,除了日常輪流值班,還各自負責一些大的項目。從去年8月開始的「走基層」便是楊華負責的大項目之一,而這一次《你幸福嗎》則屬於《走基層》的長假特別策劃,其創意也是出自楊華。
「因為十一期間也得《走基層》,平時是常態報導,節假日需要做一個特別策劃,而我本人一直特別想做民調節目,我覺得它跟《走基層》這種要『貼地氣、近人情』的宗旨也非常吻合。」楊華說。
但她一直沒想好具體該怎麼操作。到了9月中旬,楊華在審片的時候和《新聞紀實》的副製片人鄧蕾偶然聊到了自己的想法,鄧蕾提到了2005年《紀事》欄目做過的兩個片子:《幸福在哪裡》和《你想要什麼》。在《幸福在哪裡》中,編導設置了「你幸福嗎?」、「幸福是什麼?」這兩個可以激起人們內心深處情感的問題,在全國各地選取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隨機採訪,通過被採訪者的回答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做成一個反映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紀錄片。
「這麼兩個很簡單的問題,會有讓你特別意想不到的回答,我覺得這個形態跟我自己的想法很契合。」楊華說。
鄧蕾還提到了另外兩部紀錄片。1961年,法國紀錄片大師讓·魯什拍攝了一部名為《夏日記事》的真實電影,開創了此類紀錄片的先河。讓·魯什對街上碰到的人進行採訪,有時還深入到他們的家庭中去,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景。製作者向每一個被採訪者提出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你是否幸福?」觀眾可從片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反應,《夏日記事》也由此展現了巴黎的眾生相。
1999年,中國年輕導演雎安奇在北京製作了一部名為《北京風很大》的紀實電影。這部片子中,一個手持話筒、身邊跟著攝影師、時入畫時出畫的胖小子遊蕩在北京街頭,截住形形色色的路人(撿破爛的流浪漢、推嬰兒車的老人、羞澀的外地民工、一臉嚴肅的武警戰士),突兀地將話筒伸過去,問:「你覺得北京的風大嗎?」對這個簡單的問題,路人的反應迥異:不置可否、「大」或「不大」、反問他們是幹嗎的、罵他們是神經病的、似話癆般瞎扯上半天的?
「這兩部片子也挺有意思的,有很多『神回復』,但那種風格我們沒法簡單照搬,新聞頻道必須有新聞的感覺,所以對我來說最實用的還是《幸福在哪裡》。」楊華評價了這幾部作為藍本的片子。
找到了合適的參照對象,很快就開始執行,當時離放假只有不到半個月時間了。
9月17日,負責執行的新聞中心地方部找來鄧蕾和原《幸福在哪裡》的總導演程勇交流,程勇提出了三個注意事項,後來被寫到分發給記者的《實拍手冊》中:1、採訪中不要刻意去找你想要的,而要去發現讓你意外的;2、記住,所有的回答都是我們想要的;3、回答不是唯一重要的,回答的狀態和場景同樣珍貴。
交流結束,緊接著就開始實際操作。「你幸福嗎」並不是這次採訪的唯一問題,而僅僅是其中的一組。「考慮到要連播八九天,我們設置了5組問題,每組問題都有一個主問題以及相應的其他問題。」節目策劃張宇珺說。第一組是「中秋怎麼過」,第二組才是「你幸福嗎」,其他三組分別是「你想要什麼」、「你最遺憾的事」以及「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帶著5組問題,各路記者走到不同場所,開始四處找人。
「但據記者帶回來的反饋,民眾對『你幸福嗎』的回答最有張力,最有意思,於是最終被定為主題。」節目後方的主要執行人汪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