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雞缸杯和雞公碗的前世今生(圖)
4月8日,蘇富比[微博]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拍賣結束後展示成交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食神》
《大太監》
一個不到巴掌大的敞口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8124億港元(約合2.2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在刷新了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的同時,也刷新了網友對雞缸杯的認知度——咦,這杯子怎麼看著這麼眼熟,好像天天見,怎麼突然就變珍品了?
原來,這種熟悉感來自於TVB「第一道具」——雞公碗。網友們不約而同地曬出周星馳與香港TVB御用的那隻雞公碗,調侃稱:「它們莫不是失散多年的好兄弟?」
雖然畫的都是雞,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同款兄弟」並沒有與它同樣高昂的身價。大家好奇,價值2.8億港元的雞缸杯和雞公碗到底有何淵源?雞缸杯又為何讓如此多的收藏者趨之若鶩?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雞缸杯和雞公碗的前世今生。
酒器之最
「雞缸杯」,雖然名字聽上去不甚優雅,但是其在中國瓷器收藏者的眼裡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寶物」。
雞缸杯整體精巧秀雋,從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緩慢內收,不爭誇張而求內斂,線型婉轉流暢,工匠製作時別具匠心使其更具實用性。口沿的設計為侈口,飲用甚為方便,淺腹,臥足。杯身多以鬥彩描繪線雞啄早哺雛,姿態栩栩如生,輔以牡丹、蘭花、柱石紋。
成化鬥彩在彩飾工藝上一直創新且技藝精湛。成化鬥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都有進一步認識。成化鬥彩雞缸杯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圖案紋樣的輪廓,在有的輪廓裡填入青花料,有的輪廓上空出,畫完後再附上白釉,入窯經1200℃上下高溫還原焰燒成瓷,在瓷青花輪廓空白處填上相應的低溫色彩(紅、黃、綠、紫等)再入低溫窯爐經800℃上下氧化焰二次燒成,因其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互爭奇鬥豔,故稱之為鬥彩。
「雞缸杯就是飾有母雞圖案的盛酒小杯,由於明代成化年間所做瓷器精益求精,大多質佳量少,所以在中國瓷器收藏家眼裡,雞缸杯是夢寐以求的藏品。」一位拍賣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最早載有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中寫到:「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另據明代萬曆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於當時流通用的銅製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
對於雞缸杯,明代到清代帝王都喜愛有加,並熱衷「山寨」它。民國期刊《故宮》刊登了乾隆皇帝景德鎮御窯仿製的作品照片。作品上題詩做志:……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採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
連乾隆皇帝都醉心的雞缸杯,究竟有什麼妙處呢?
《陶說》中記載,成窯以五彩最貴,酒杯以雞缸為最。《明史》中明確記載,成化以後官窯停燒了一段時間,所以從弘治以後鬥彩就基本上不見了,非常少。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工藝複雜,生產量小。據稱,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有19隻,其中4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
至於杯子上為什麼畫的是雞的圖案,說法不一。
據史書上記載,成化皇帝熱衷書畫,有一次他欣賞宋代人畫的《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隻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非常有感觸,就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七言詩,詩表達了母雞對小雞的愛護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成化皇帝萌發了要做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心願。
古董鑑賞家馬未都則認為,因為成化元年是雞年。同時,雞有吉祥之意。過去有一個畫片叫「官上加官」,就是畫一個雞冠花,底下站著一隻公雞,有連升三級的意思。「這是我們文化中通過諧音表示一種吉祥。雞缸杯,基本上跟吉祥有關。但是像這樣大量地在瓷器上畫,僅這一朝,成化以後再畫都是仿成化。」
2.8億值不值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自明代以來就被視為千金難買的雞缸杯,每次出現都能受到萬眾矚目。早在拍賣預展上,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就已經大放異彩,當時就有業內人士預估,拍賣價格將會達到2億至3億港元(約1.6億元至2.4億元人民幣)。
記者了解到,雞缸杯每次拍賣均能刷新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在存世不到20件的雞缸杯中,大部分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最豐,6件用於長年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英博物館、英國大衛基金會、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也有收藏。
迄今為止,拍賣場上所有的雞缸杯拍賣紀錄都出自蘇富比。早在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以1000多港元購得一隻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傳為香港收藏界的識寶美談。但這並不是成化鬥彩雞缸杯的真實價值,而是仇焱之的獨具慧眼。
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拍賣會上,這件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528萬港元。
1999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品相保存完好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港元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紀錄。
當然,刷新紀錄的成化鬥彩雞缸杯也引發了一系列質疑——2.8億港元花得值不值?
有行家算了一筆帳:「從1999年的370萬美元,到2014年的2.8億港元,15年間價格漲了10倍,速度和貨幣貶值速度相仿,價格並沒有出現跳漲,說貴真不貴。」
雞缸杯的貴重,不僅僅是因為存世量少、製作精美,更重要的是因為它顯赫的來源。
此次拍賣的雞缸杯出自歐洲最重要的御瓷收藏──玫茵堂珍藏,並早在上世紀50年代被倫敦收藏家Leopold Dreyfus夫人收藏,且還流經收藏家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納奇及仇焱之之手。
不過,收藏家閻焰則指出,「來源顯赫只是個側重的參考點,來源顯赫只能說明它最大可能的接近歷史本源。在他看來,雞缸杯之所以這麼貴,主要還是因為早年已有太多著名的歷史文獻記載其重要性,早年的『值錢十萬』已經是雞缸杯往後價格的一個高基準」。其次,閻焰還提到,它的高估價也是當下潮流的一個變化,「現在大家很喜歡這種色彩的變化,都重新喜歡上這種豔麗、漂亮的色彩。」
對於這件雞缸杯一開始2億到3億港元的估價,閻焰坦言:「估價其實是根據預期值來的,不算高也不算低,我覺得最後能接近預估價的拍出就是最大的成功。現在市場很特殊,經濟不好,而且雞缸杯的收藏群體很小,買回去要有用——這個『用』要麼是能完成自己的收藏序列,要麼是完成博物館體系。這個價格對於企業投資來說意義更不大,現在的市場已經很客觀理性了。我認為最後能賣過1.5億(港元)就是成功。」
顯然,最終2.8億港元的拍賣價格給了不少人驚喜。
瓷器鑑藏家曾波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這個價格還可以,不算太高,但也不低。成化鬥彩雞缸杯絕對是瓷器裡的『名品』,絕大多數收藏家都夢想著擁有一件雞缸杯。」
一位資深藏家表示,「自古,物以稀為貴。雞缸杯的數量越少,價格就會越高。這就是收藏價值。」
TVB「第一道具」
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在了解了雞缸杯「高大上」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也來看看它「同款兄弟」雞公碗的傳奇經歷。如果說雞缸杯是收藏界的貴族的話,那麼被網友們扒出來的雞公碗則是道具中的「戰鬥雞」。
天價拍賣,讓成化鬥彩雞缸杯的照片「掛滿」了微博,網友們在看到瓷器上那標誌性的大公雞時,眼尖者驚呼,這印著公雞的雞缸杯怎麼如此眼熟?
伴隨著重複再重複的臺詞,一隻畫著形似雞缸杯上大公雞的雞公碗,一次次出現在TVB各種古今劇集中,堪稱「御用道具」。乍一看,這鬥彩雞缸杯和電影電視裡所使用的道具「雞公碗」確實有些相像,白色的碗面上畫著顏色鮮明的公雞圖。
有網友調侃說:「難怪無線電視臺這麼多年都不捨得換這碗,原來它這麼值錢!」
不過,作為道具時代的傳奇,一夜成名的「龍套」,雞公碗曾經是一個簡樸的碗,最明顯的特徵是上面有一隻黑尾巴的大公雞,最早產於潮州,是在廣東一帶常見的一種口大底小的飯碗,寓意發家致富。
說到雞公碗與TVB的不解之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在19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第38集中,郭靖、黃蓉躲在客棧密室裡療傷,機關就是這隻碗。
隨後,在包括《布衣神相》、《蔡鍔與小鳳仙》、《帝女花》、《皆大歡喜》、《東邊飄雨西邊晴》、《鳳舞香羅裡》、《巾幗梟雄》、《蓮花爭霸》、《十兄弟》、《情迷黑森林》、《秀才愛上兵》、《鐵馬尋橋》、《名媛望族》、《天梯》、《施公奇案》等十餘部TVB電視劇中,雞公碗都有出現。而它最近的一次「出鏡」,是去年TVB年度大戲《大太監》,黎耀祥飾演的「李蓮英」也拿這隻碗喝水。
除了TVB,影視明星周星馳對雞公碗也情有獨鍾。在星爺幾部廣為流傳的電影《賭俠》、《食神》、《大內密探零零發》、《逃學威龍》、《龍的傳人》、《算死草》、《功夫》中,也都看得到周星馳和雞公碗互動的身影。據悉,周星馳的前經紀人、多年的合作夥伴田雞(田啟文)就曾笑言:「這隻碗就是周先生的吉祥物。」
從1983年到2013年,整整30年時間,鄰家少女都成了隔壁大媽,但雞公碗呈現給觀眾的,永遠是瓷碗上大公雞雄壯的身影。
「好吧,TVB真是響應節儉號召的楷模!」讓人不得不折服感慨的同時,有網友調侃,「TVB專注雞公碗30年,你,值得擁有!」
曬圖風潮
「誰還沒倆雞缸杯啊!」
記者發現,雞缸杯拍賣曝光之後,很多網友開始在網上「炫富」:紛紛展現自己收藏的雞缸杯「同款」——雞公碗。
「咱這是催人綁票的節奏啊。萬一哪個兄弟一時犯糊塗,為一個30塊錢的碗兒把咱綁了,後果不堪設想啊。」網友「全勇先先」在微博大曬自家用「雞缸杯」盛水餵狗狗的「霸氣」照片。
作家楊葵也曬出自家「同款」,「誰還沒倆雞缸杯啊!」
一位姓劉的收藏家對媒體表示,如今,很多網友曬出的「雞公碗」與拍賣會上的雞缸杯完全是兩回事。不只是價格上的差異,來源出處也各不相同。
據劉先生介紹,家裡的老人介紹過,這種碗在閩南地區也叫「雞角碗」,在當時「算不錯的牌子」,價格也比其他碗貴。大多數時候是家裡招待客人,煮點心時用的。「上世紀60年代時,這種碗一個一角多,家家戶戶都有。老人還說,用這種碗還帶有一些閩南風俗在裡頭,比如比較會添男丁。」
然而,這種碗的叫法也一直存在爭議,祖籍閩南的李麗告訴記者,這個碗,有人叫「公雞碗」,也有人叫「雞公碗」。「因為廣東地區把公雞和母雞叫作『雞公』和『雞母』,所以廣東人和香港人叫它『雞公碗』,北方人叫它『公雞碗』。」李麗說。
另外,「公雞碗」也被叫作「起家碗」,在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以清晨打鳴公雞作為一天的開始,只有辛勤勞作才能發家致富(起家)。
「因為『雞』在閩南話裡和『家』同音,所以用這種碗有『起家』的意思;公雞也代表『旺』的意思,有家庭興旺的涵義。昔日廣東人嫁女,必有公雞碗作嫁妝,是希望夫君成家之後,能夠考取功名,平步青雲,一生榮華富貴。」李麗告訴記者。
那麼,對比價值2億多元的雞缸杯,這樣的雞公碗是否存在收藏價值?
不得不說,因為TVB對雞公碗「三十年」的愛,讓一些網店店主們瞅準了商機,在淘寶上掛出4元至290元不等的價格,主打「TVB專用道具碗」、「星爺『御用』公雞餐具」等,頗為吸睛。
記者從店主那裡了解到,每個月七八百隻絕對賣得出。一時間,雞公碗也成了搶手貨,完成了從尋常百姓家到電視螢屏、又再度飛回更多百姓家的歷程。林女士是賣雞公碗的店家之一。她告訴記者,其實現在很多人買雞公碗,不是為了升值,或者為了「吉利」,更多地是為了找回兒時的回憶,當然,也有影視效應的影響。
「我就喜歡它的古早味,懷舊風。」李麗家裡就有幾個雞公碗,至今保存得很好,「它讓我感覺很有民國風。我父親吃飯的時候,特別喜歡用它。比起收藏價值,我們家更多地是將它看作一個帶有紀念意義的吃飯工具。」
在一些收藏家看來,雞公碗和雞缸杯的美好寓意倒是異曲同工,名字也很相似。「只是它們之間應該沒什麼關係,我之前也沒聽說過雞缸杯,只能算是網友的美意吧。」
有專家表示,收藏界有一句話,叫「成化無大器」。因為明代成化皇帝偏愛淡雅的小件玩意兒,粗大的碗不是他喜歡的類型,所以一般大個頭的瓷器不太會是成化官窯「出身」,雞公碗和雞缸杯應該根本不是一回事。
「顯然,淘寶上賣的那些雞公碗是沒有什麼收藏價值的。」古董店店主白先生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雞公碗是以黑尾公雞、芭蕉和花為圖案的一種碗,它很淺,口大底小,外面很隨意地用紅、墨綠、黑等簡單的色彩描著一隻公雞,粗獷的工藝透著一種特殊的美感。
雖然經過漫長歲月,彩釉雞公碗大部分已由圖案精美的新時代餐具所取代,不過仍廣受收藏家的歡迎。在目前的古玩界,收藏公雞繪圖餐具者相當得多,其中除大、小雞公碗外,也有小碟子、湯匙及平碟等。
據說,以前的雞公碗都是由人工繪畫再加以印模燒制,每個碗上的公雞及花草都不一樣,因此其收藏價值也比通過機械所製造的餐具來得高,也更有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雞公碗這種樸素的民俗餐具也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人收藏雞公碗,更多是為了懷舊,以紀念追憶過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