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看影視劇裡古人們都是長發飄飄,寬袍大袖,施施然好似神仙中人。不過飄逸歸飄逸,一把長發要打理起來著實麻煩,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古代人理髮麼?
(按照孝經的說法,古人是不能剃頭的)
肯定有人會回答:當然不理髮啊,《孝經·開宗明義章》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毛髮和身體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不能有任何的損傷,這是最基本的孝道。理髮就被上升到了道德層面:你要是剃了頭髮,那就是不孝!這頂大帽子估計沒有哪個中國人能頂得住,所以古人不理髮。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頭髮象徵著自己的生命(畢竟它會不斷的長),如果咔嚓把頭髮給剪斷了,那可能會縮短你的壽命,所以古人們對頭髮珍惜無比,就算是上戰場拼命也得先把頭髮紮成髮髻。有身份的人一般會戴冠(用來包裹髮髻,在商周確定冠服制度後,冠就成了等級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普通的百姓則隨便找塊布就把頭髮包好。
咱們古人有多愛惜自己的頭髮?從明末清初的「剃髮令」就能看出來頭髮對於古人的重要性。多爾袞向全體漢族百姓下達剃頭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面對死亡威脅漢族百姓們絲毫不為所動,民眾們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和滿清士兵展開殊死搏鬥。當時在江南的西方傳教士對此還頗為不解,因為「為保守頭顱柔順如羊之漢人,今則因保守其發而奮起如虎」?因為頭髮代表漢人的民族尊嚴,滿清的金錢鼠尾是對華夏文化傳統赤裸裸的踐踏,這也就遭到了漢族人民的浴血反抗。
這樣說起來似乎在清以前古人都不理髮的,那我有個問題想問問您,古人剪指甲麼?
如果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就說明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給予的,都要好好保護,指甲同樣也是父母給與的,按照道理也不應該修剪吧?但問題是指甲這玩意長得可比頭髮要快多了,您試試三個月不剪指甲,估計長得跟殭屍差不多。頭髮還能紮起來不影響正常得生活,但留著長長的指甲幹活也不方便吧?
(東漢時期的指甲刀,兩千年前古人就知道要好好修剪指甲了)
所以答案就是清以前的百姓也要剪指甲的,他們不但剪指甲,還要理髮、修腳、修眉毛,凡是對身體有好處、讓人更方便的事兒他們和我們現代人一樣都會做。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古語要怎麼解釋呢?其實意思不是說你不能理髮,而是不能受刑(頭頂剃光為髡刑)、受傷、自殘、自毀,古代可沒有咱們想的這麼死板和嚴格。
(髡刑,不在你身體上動手,在你心理上狠狠的扎刀子)
先說說理髮,我們總認為古人把頭髮看得如此重要,剪頭髮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酷刑吧?其實也沒錯,在古代剪頭髮還真是一種刑罰,這種刑罰名叫「髡刑」,其實就是把你的頭髮剪成寸頭或光頭。這和砍頭、剁手、砍腳和割鼻子這種物理傷害相比簡直太溫柔了吧?既不痛還沒有任何後遺症,但這種刑罰主要是心理傷害,畢竟大家都攏發包巾,而受過髡刑的人一腦門子短髮實在是太過扎眼,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曾經犯過事兒(這就和在囚犯臉上刺字一樣),走在哪裡都會被圍觀嘲諷,更別說來自明裡暗裡的歧視了。所以對於那些要面子有身份的人來說,髡刑是羞辱意味極重的處罰方式,一般稍有些骨氣的人知道自己要被處以髡刑甚至會嘗試自殺。
(曹操首先想的是揮劍自殺,在隨從們的勸阻後選擇了剃髮代替)
(髡刑給古人極大的心理震懾)
髡刑的嚴重從古代的小故事就能體現出來。三國時期曹操在出徵期間嚴禁將士們踩踏民田,違令者斬首。而有一次老曹戰馬受驚衝進了田裡,自己規定的法律自己帶頭違背,這可咋整?曹操倒也不含糊拔出劍來就要自刎,左右拼死勸住後,曹操就把自己的頭髮割了一大縷下來充當自己的首級。而將士們知道連丞相都要割發謝罪,一個個更是膽戰心驚,走路小心翼翼。雖然老曹用頭髮代替頭顱的辦法比較雞賊,但同樣可以看出割發是一種嚴重的刑罰,至少在精神層面上這髡刑就足以和死刑媲美了。
但古人理髮不是受刑啊,人家剪去亂發再好好打理一番不就行了?咱們印象中古人理髮好像和清代的剃頭令一般要對頭髮來個大操大辦,但實際上古人理髮是小修小剪,甚至只要你別把自己頭髮剪得像受刑一樣(就像早些年咱們對光頭也無法理解,如八十年代您頂這個大光頭走在街上人們肯定要對你指指點點),隨便你怎麼剪都行!
有人說這麼說有依據麼?當然有,古人們對頭髮的修剪打理最早可追溯到詩經,《詩經·小雅·採綠》就記載:「終朝採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意思就是說在野外忙活了一天,頭髮都亂了,等回家之後要好好的梳洗打理一番。這時候既沒有專業的理髮師,更沒有理髮工具剪刀。咱們國家最古老的剪刀就是寶雞出土的西漢交股式鐵剪,這把剪刀是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功能則是剪布、理髮和剪指甲等。老百姓們則只能用青銅刀具甚至是石刀和石斧來切斷過長的頭髮,雖然工具是簡陋了點兒,不過還是將就著用吧!
(西漢交股式鐵剪)
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顏氏家訓》就記載這些貴族子弟們一個個塗脂抹粉極為注重自己的頭部形象。貴族子弟們當然不可能親自動手,所以誕生了最早的理髮匠——櫛工。《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中櫛就指的是理髮用的工具。《晉書》記載了「桓溫後諸安置其理髮」這樣的理髮記錄。
(精美的唐朝銀剪刀,這時候剪刀已經十分普遍)
到了唐宋時期,理髮業就更加興盛了。咱們從賀知章的「二月春風似剪刀」和梅堯臣的「春風騁巧如剪刀」就能看出來,這一時期剪刀已經非常普遍了,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
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發達,理髮業也別出心裁。在宋朝理髮又叫「淨髮」,這些理髮師們湊在一起還專門搞了個社團,名叫「淨髮社」(除此之外,演雜劇的可以結成「緋綠社」, 蹴球的可以組成「齊雲社」,唱曲的可以組成「遏雲社」,喜歡相撲的組成「角牴社」,喜歡射弩的組成「錦標社」,喜歡紋身花繡的有「錦體社」,這也是最早的紋身少年幫,喜歡使棒弄棍的「英略社」,說書的有「雄辯社」,表演皮影戲的有「繪革社」,在宋代結社很自由,只要您有能力,拉上幾個同行就能組成一個社團擴大影響力)。而理髮業到了南宋時期更是發展成為一個行會,各個理髮師傅派出代表定期交談美發心得.....
(精緻的宋朝鐵剪刀)
此時不光理髮業發達,社會各階級還對此十分享受,蘇東坡被流放至儋州時認為一天最快樂的三件事就是:晨起理髮、午窗坐睡、夜臥濯足。東坡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旦起理髮》給自己的弟弟蘇轍。蘇軾的名氣天下皆知,如果理髮是禁忌蘇先生還敢堂而皇之的寫出來,不怕別人戳脊梁骨?可見古代的理髮業其實就和咱們現在一樣普遍。當然,只要理髮師傅別腦一抽把你的頭髮給齊根剪沒了就行!
不過想理個髮也不便宜,宋洪邁在《夷堅志》中就記載「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二百」。亂發蓬蓬的道士想把鬍鬚和兩鬢的兩發修剪一番,費用是先給兩百錢。宋張端義的《貴耳集》則記載了南宋初年發生了錢荒(百姓們都把錢存在家裡),秦檜就故意讓一個鑷工來幫他櫛發,最後報酬用五錢當二錢給鑷工(等於是多給了理髮師三塊錢),同時神秘的告訴他朝廷馬上要發行新錢,這老錢不能用了。理髮匠出來後連忙告訴百姓們,一時之間市面上錢滿為患。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高官宰相們也是要定期理髮,畢竟髮型亂了既顯得自己邋遢,更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古代理髮師們用來修剪鬢髮的工具)
元朝時期市井街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理髮店」,元朝散曲作家湯式就寫了一首曲《一枝花·贈錢塘鑷者》送給一位「tony老師」:
「打蕩著臨鬧市數椽屋小,滴溜著皺微波八尺簾紙。自古道善其事者先其器:雪錠刀揩磨得銛利,花鑌鑷摶弄得輕疾,烏犀篦雕鎪得纖密,白象梳出落得新奇。雖然道事清修一藝相隨,卻也曾播芳名四遠相知。剃得些小沙彌三花頂翠翠青青,摘得(即修整得)些俊女流兩葉眉嬌嬌媚媚,鑷得些恍郎好君一字額整整齊齊。」
這個在元朝杭州鬧市的理髮店,門口懸掛著紙質的帘子,理髮師傅所用刀、鑷、篦、梳都是精品,師傅集理髮、篦發、淨面、掏耳垢為一體,手藝高超而且服務對象廣泛(客人包括小沙彌啦,漂亮的姑娘啦等等)。
(永樂大典裡關於理髮行業的工具、習俗和技巧介紹)
到了明朝理髮服務又更進一步,文人陳鋒在所著《坐隱先生精訂滑稽餘韻》中就提到理髮相關的事兒:「象牙玳瑁與紋犀,琢切成胚,黃楊紫棗總相宜。都一例,齒齒要勻齊。清濁老幼分稀密,向清晨櫛裹修飾。拂鬢塵(就是把兩鬢之間的亂發給剪去),除發膩。諸人不棄,無分到僧尼。」
(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制五件套,集指甲刀、挖耳勺等工具為一體)
理髮師傅需要精通修眉、理髮、剃鬚、剪修鬍子(古人也要整理鬍子的,一大叢鬍子亂蓬蓬的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甚至包括染髮等等。在解縉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中就有《淨髮須知》,書中記載了理髮的工具、習俗和暗語等,還對tony老師們作出了要求:「詩曰: 三尺欄盤搭左肩,天下雲遊是散仙。有人問我攻何藝,會整紅顏悅少年。 人云: 一要惺惺伶俐,二要眉目分明,三要口談舌辯,四要出言尊至,五要經師稍學,六行院皆喜,七識得本事,八明智信行,九手段周圓,十輕梳細剃。」
您看看,古代的理髮師傅可不像現在這樣喋喋不休的請求你充會員,或者是讓總監給你理髮(總監價格貴,而且比普通員工貴很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人家不但形象乾淨整潔,而且能言善辯,說的奉承話兒讓客戶高興滿意,理髮手法高超細緻,這才是一個合格的tony老師!
說完了理髮,咱們再來說說剪指甲。
說來慚愧,我小學初中時都是直接咬......結果把指甲咬得坑坑窪窪,別人看著不舒服,自己也不方便。平民百姓們沒什麼講究,但是這些貴族該怎麼辦?也直接咬?
(元末張士誠母親的小銀匣,裡面盛放了不少梳妝護甲工具)
當然不是,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有指甲鉗了,到了唐朝更進一步,除了修剪之外還能磋磨(剪完指甲後把稜角磨掉)、上色。上圖就是元末張士誠母親的小銀匣子,一共有三層,上層有小剪刀、刮片,中層則是化妝品和牙粉,最下面一層是梳子、篦子、銀針、修腳刀、指甲剪。您看看,古代的婦女們對自己的儀容還是很注重的嘛,走在哪裡隨時都能補個妝!
(宋濂的百寶箱,裡面同樣放有護甲套裝)
除了女子這麼講究,咱們古代的文人同樣對手的保養很重視。比如說元末著名文人宋濂就記載了自己的一個小旅行箱,裡面放有「小梳匣一、茶盞四、骰盆一、香爐一、香盒一、茶盒一、匙箸瓶一。上替內小硯一、墨一、筆二、小水注一、水洗一、圖書小匣一、骨牌匣一、骰子枚馬盒一、香炭餅匣一、途利文具匣一(內藏裁刀、錐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銼、發刡等」。您看看,這又是香爐又是茶盒的,古代的文人們生活是多麼精緻啊!
其實很多民間古話咱們並不清楚它真實的意思,僅僅是通過隻言片語就下了論斷,這種例子並不少見,比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人解釋為沒有後代是很不孝的一件事兒,然而全句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也就是說人家孟子的意思是你不能不告知父母就自作主張結婚,這才是不孝呢,和有沒有孩子沒有一點關係!而今天講的身體髮膚,同樣是如此,只要你不有意去自殘或弄傷自己,適當的修剪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