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2020-11-28 新東方

2020年新年臨近,備受矚目的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即將正式發布,這是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連續第18年發布中國大學排名。》》點擊查看2020中國大學排名1200強最新完整榜單匯總

2019年12月24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率先公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旨在讓社會公眾了解2020中國大學排名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和指標變化情況。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下載:

http://www.cuaa.net/cur/2020/cuaa2020zgdxpm.pdf

艾瑞深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

艾瑞深研究院是得到社會各界認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研究機構,以推動中國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己任,致力於為中國高校提供系統全面專業化的大學評價研究與發展戰略諮詢服務工作。1989年發布中國第1個綜合大學排行榜,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連續18年發布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國一流學科排名、中國一流專業排名和中國大學教學質量排名等榜單,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大學評價領先品牌。相關成果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CCTV)、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參考消息、科技日報、中國日報、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和搜狐網等上百家國內外權威主流新聞媒體廣泛轉載、報導和正面引用,已成為每年全國高考、考研考生與外國來華留學生填報志願挑選大學和學科專業的權威參考指南。

2015年,國家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發展戰略。2019年,在艾瑞深研究院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起源於1989年成立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所高等院校比較研究課題組)持續30年大學評價研究基礎上,正式組建成立艾瑞深研究院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致力於高等教育研究、大學評價、教育管理、科學計量學、教育大數據挖掘和創新創業等理論和應用研究。課題組由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企業界的博士生導師、知名教授、教育專家和高素質技術研發人員構成,具有豐富的教育學理論研究、大學評價研究、科學計量分析和高校管理與發展戰略諮詢經驗,重點開展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框架與實施方案研究,旨在為中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校友會中國大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勢

自2003年起,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以「校友、質量、影響與貢獻」為主題特色連續18年發布中國大學排名,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是目前中國評價指標體系最為系統全面、中國價值觀主導的中國大學排名;其特點是評價思想及方法與世界接軌,符合國家戰略導向;涵蓋大學核心職能評價,體現大學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力;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高校,最具特色、公信力和影響力;擁有世界獨創性、科學、客觀、公正、公開透明;歷年的研究成果備受中國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肯定。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以服務國家「雙一流」發展戰略和提升高校服務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導向,堅持公正公平科學的評價原則,遵循2018年教育部關於清理「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政策要求,選取的指標均是與國家及地方的雙一流建設目標要求相一致,體現中國高校辦學質量、影響、貢獻的標誌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指標;旨在引導中國高校堅持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提升服務國家行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與國內外其他大學排名相比,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大學評價,不以偏概全、不唯SCI論文,不簡單複製國外排名的評價思想;沒有採用畢業生人數、畢業生就業率和SCI論文數等數量指標。在評價最為核心的指標體系設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話語權,不受任何外來因素的幹擾,保證了評價體系符合中國方案的公正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評價指標選擇上,校友會中國大學評價全部採用了能系統全面反映中國高校發展水平的客觀數據,使得排名結果更符合官方教育評估導向、更具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避免誤導高校發展。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權重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由教育教學質量(佔比32.00%)、高層次人才(佔比13.00%)、優勢學科專業(佔比9.00%)、高端科研成果(佔比21.00%)、科研項目(佔比5.00%)、科研基地(佔比5.00%)、辦學層次(佔比5.00%)、社會聲譽(佔比6.00%)和國際影響(佔比4.00%)等9大核心指標組成(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及權重見表1),涵蓋了400多項評測指標,是目前中國大學評價體系最為系統全面、評價指標與參評高校數量最多的大學排名;評價指標基本上是反映中國高校核心職能與管理考核的關鍵指標,涵蓋國內外其他大學排名的高端質量指標;評價對象為2019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具有招生資格的本科高校、部分軍事院校和港澳臺高校。

2019年11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國家科技獎勵改革的新舉措,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申請時不再要求提供SCI被引頻次,堅決遏制「SCI至上」的難題;鼓勵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強調智慧財產權歸中方所有,第一單位署名為國外單位的論文不能作為代表性論文;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將會對中國未來的學術評價產生重大的影響。艾瑞深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依據國家最新政策要求,對校友會2020年中國大學評價指標體系做了改進與調整。

(1)增設中國高校國內學術期刊高被引論文指標,降低國際學術論文和論文影響類人才等指標的權重,引導高校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加大國家科技獎勵、教育部、部級獎勵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科技獎勵等指標的權重,推動中國高校提升服務國家行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2)加大國家及地方「雙一流」建設投入指標的權重,推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地級城市優化地方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地方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撐,積極支持地方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爭取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有更好的表現。

(3)增設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學科優秀率指標,新增墨子量子獎、地層學國際獎(ICS Medal)、Ralph Gray獎、葛德·阿爾伯斯獎和國際各領域最佳學術論文獎等近百項國際科研獎勵指標,刪除計劃單列市科學技術獎勵、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指標。

校友會中國大學分類體系標準

1989年,艾瑞深研究院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前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等院校比較研究課題組,發布中國第1個綜合大學排行榜中,按照理工類、綜合類、醫科類和農林類等大學類型,成功實現對中國大學的分類評價,這在國內大學評價領域尚屬首次。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從2013年首次公開發表「校友會中國大學分類體系標準」至今,每年都會依據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不斷對校友會中國大學分類方法、分類標準和分類架構等進行修改與完善,並廣泛用於校友會中國大學綜合評價、星級評價和學科評價中,在實際評價應用中檢驗和完善該分類體系。

自2018年起,按照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要求,結合中國高校對自身辦學類型與定位的調整,不斷對中國大學分類標準進行修訂與完善,依據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類型、學術研究水平、辦學定位、輻射區域、辦學行業背景和學科專業設置等,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分類體系標準」。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分類體系標準

分類依據

辦學類型

細分類型

分類標準

辦學類別

研究型

中國研究型大學

1.人才培養類型

2.學術研究水平

3.辦學定位

4.輻射區域

中國特色研究型大學

應用研究型

中國區域研究型大學

中國區域特色研究型大學

應用型

中國應用型大學

技術型

中國技術型大學

辦學特色

綜合型

綜合型大學

1.辦學行業背景

2.學科專業設置

特色型

航空航天類、水利電力類、電子通信類、航海類、建築類、化工類、交通類、氣象類、林業類、能源類、政法類、公安警官類、傳媒類、外語類、美術類、音樂類、影視表演類、中醫藥類、藥科類、醫科類、體育類等

校友會中國大學星級排名評價體系

為適應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積極響應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要求,創新中國大學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2009年,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借鑑世界酒店評星定級的成功做法,率先將「星級評價」引入中國大學評價,以大學的人才和科研產出質量為基準,在全球首創「中國大學星級評價體系」,客觀、全面地評估中國高校在全球、中國、同類型和區域高校中的辦學等級、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體現中國高校對世界、國家、民族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引導中國高校科學定位,明確發展目標,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早日實現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中國夢。

2010年以來,我們依據世界和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對中國大學星級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等進行修訂與完善,積極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與國家「雙一流」戰略接軌的中國大學分區、分類、分級、分層評價體系。中國大學星級評價方法廣泛用於校友會中國大學綜合評價、學科評價和本科專業評價中。2010年,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依據中國大學星級排名發布首個涵蓋我國大陸、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高校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校友會中國大學星級排名遵循分區、分類、分級、分層的評價原則,星級評價體現了中國大學在全球、中國、區域和同類型高校範圍內的辦學等級、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即用星(★)的數量表示中國大學的辦學等級,從高到低分為10個等級,即:十星級(10★)、九星級(9★)、八星級(8★)、七星級(7★)、六星級(6★)、五星級(5★)、四星級(4★)、三星級(3★)、二星級(2★)和一星級(1★)。評定的星級越高,表示大學的辦學水平越高、辦學層次越高、辦學特色越為鮮明,同一星級的大學、學科與專業處於同一辦學層次和水平上。各大學的星級排名不是固定的,將隨著每年評價結果的變化而變化。

校友會中國大學星級排名按照「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標準進行評價,評價指標涵蓋人才貢獻、科研貢獻和國際影響三大指標,人才貢獻指標由傑出校友和傑出師資指標構成,科學貢獻指標由國際獎勵、國家獎勵和高端論文等指標構成,國際影響指標由全球排名和國際交流等指標構成。其中,評價指標分為「國際性指標」和「中國特色指標」,國際性指標選取的是得到世界公認的評價指標,「中國特色指標」選取的則是體現中國高校辦學水平的評價指標。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星級劃分

序號

大學星級

辦學層次

1

中國十星級大學(10★)

世界頂尖大學

2

中國九星級大學(9★)

世界知名一流大學

3

中國八星級大學(8★)

世界一流大學

4

中國七星級大學(7★)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中國頂尖大學

5

中國六星級大學(6★)

世界高水平大學、中國頂尖大學

6

中國五星級大學(5★)

世界知名大學、中國一流大學

7

中國四星級大學(4★)

世界知名、中國高水平大學

8

中國三星級大學(3★)

中國知名、區域一流大學

9

中國二星級大學(2★)

中國區域高水平大學

10

中國一星級大學(1★)

中國區域知名大學

校友會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類型

2019年,為了實現對中國高校的分類分級分層評價,便於讀者對比分析中國高校的辦學情況,艾瑞深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依據中國高校「雙一流」建設類型(即是否納入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序列),在國內率先將中國高校分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地方雙一流建設大學和非雙一流建設大學等3個大類,又細分為A類、B類、C類、D類、E類和F類等6個小類。

其中,A類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B類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C類為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D類為地方「雙一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省市自治區和地級城市);E類為地方「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省市自治區和地級城市);F類為未納入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序列的高校。

校友會2019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類型劃分

大學類型

分類

涵蓋高校

1

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

A類

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B類

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

C類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

地方雙一流建設大學

D類

地方「雙一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E類

地方「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3

非雙一流建設大學

F類

非國家與地方「雙一流」建設高校

數據來源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數據使用的是艾瑞深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高等學校發展指數資料庫(CHDID),其指標數據來源於國務院、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業與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等國家地方政府部門對外公開的權威數據、全國高校對外公布並主動提交反饋的經過覆核的統計數據、國內外第三方權威機構對外公布的權威數據、國內外新聞媒體公開報導和企事業單位對外公開的資料等渠道獲得。

與國內其他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數據統計時間滯後3?5年不同的是,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採集的基本上是截至2019年11月的最新數據,更能反映中國大學的最新發展狀況,對中國高校未來的發展更具指導意義。在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數據的調查整理過程中,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個別指標數據可能存在疏漏之處。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排名公正性,如果您在閱讀本報告過程中,發現實際情況與本報告所掌握的情況有出入,請通過以下聯繫方式及時反饋,並提供更為準確的最新評價指標數據,以便我們在下一年度及時修正,確保評價結果更準確地反映中國高校的最新辦學成就和辦學質量。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  www.cuaa.net    

微信公眾號:艾瑞深校友會網 

聯繫電話:0755-89802906 0755-81330839  

聯繫郵箱:pingweihui@126.com   cuaa2011@126.com   


計算方法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最終綜合評價和單項評價結果均歸一化處理,以百分制分數形式給出。

(1)三級評價指標得分的計算

上榜高校三級指標得分=100×∑(各三級評價指標參數×係數)/MAX[∑(各三級評價指標參數×係數)]。

(2)一級和二級評價指標得分的計算

上榜高校二級指標得分=100×∑(各三級評價指標得分×權重)/MAX[∑(各三級評價指標得分×權重)]。

上榜高校一級指標得分= 60+40×∑各二級評價指標得分/MAX(∑各二級評價指標得分)。

(3)綜合排名得分的計算

上榜高校綜合得分=60+40×∑(四級評價指標得分×權重)/MAX[∑(四級評價指標得分×權重)]。

 

表1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及權重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四級指標及統計時間

人才培養

(54.00%)

教育教學質量

(32.00%)

傑出校友

(20.00%)

1.傑出科學家校友:國家最高科技獎、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等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國兩院院士增選第1輪候選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講座教授、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長江學者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為「高層次人才」指標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傑出人才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一丹獎、沃爾夫獎、邵逸夫獎、阿貝爾獎等國際獎勵獲得者等校友[世界獎勵名單詳見世界科學獎勵指標](1952-2019,本評價指標中校友為:在讀學生,獲得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學歷學位的畢業生校友,下同)

2.傑出政要校友:世界各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等領導人,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國家級正副職領導,國務院各部委正副部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正副書記省長(市長、主席),新疆建設兵團書記、司令和政委等;中國民主黨派國家級正副職領導;全國各省(自治區)地級市書記、市長,各直轄市地級區書記、區長等校友(1952-2019)

3.傑出企業家校友:福布斯、胡潤等全球億萬富豪榜上榜企業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裁,胡潤、福布斯、南方周末和新財富等中國富豪榜上榜企業家,國內外上市公司、中央直管企業、國有重點企業董事長/總裁/總經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長/行長,公益時報、胡潤和福布斯等中國慈善榜上榜企業家;中國大學創業富豪排行榜上榜企業家(優秀自主創業典型)、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榜等上榜企業家(捐贈50萬以上者)等校友(1952-2019)

4.公益慈善模範人物新中國最美奮鬥者、全國道德模範獲獎者,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獲獎者,100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入選者,公益時報、胡潤和福布斯等中國慈善榜上榜慈善家、中華慈善獎獲得者,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等上榜企業家(捐贈10萬以上者)等校友(1952-2019)

5.文藝體傑出校友:諾貝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中國金話筒獎、奧運會金牌、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百花獎、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臺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和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等文學藝術體育等領域重大獎勵獲得者校友(1952-2019)

教學水平

(6.00%)

1.教學成果獎:教育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建設兵團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2000-2019)

2.一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等(2003-2018)

3.一流教材: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精品課程教材、規劃教材、優秀教材等(2006-2012)

4.教學工程項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教育部卓越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等(2000-2019)

5.教學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等(歷年)

思政教育

(3.00%)

1.先進典型:「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獲得者、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中國青年志願者和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歷年)

2.項目獎勵榮譽: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等(歷年)

創新創業教育

(3.00%)

1.學科創新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獲獎項目、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獎項目、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獎項目、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獎項目、「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獲獎項目(原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獎項目、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獎項目、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獎項目、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含提名獎)、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優秀博士與優秀碩士學術論文獲得者、中國數學會三大數學獎(鍾家慶獎)和微軟學者獎學金等(2000-2019)

2.創業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獎項目(原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2000-2019)

高層次人才

(13.00%)

傑出師資

(13.00%)

1.立德樹人類:新中國最美奮鬥者、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等獲得者(歷年)

2.榮譽稱號類: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等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國兩院院士增選第一輪候選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和青年學者,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學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高校青年教師獎、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等(歷年)

3.科研獎勵類(科技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含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創新團隊)、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獎,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獎等獎勵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獲得者、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獎、中國兵工學會科學技術獎、王大珩光學獎、中創軟體人才獎、中醫藥國際貢獻獎、中國藥學發展獎、中國物理學會獎勵(含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獎,謝希德物理獎、黃昆物理獎、周培源物理獎、薩本棟應用物理獎)、中國三大數學獎(華羅庚數學獎、陳省身數學獎、鍾家慶數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周培源物理獎、周培源力學獎、蔡詩東等離子體物理獎、周培源水動力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達摩院青橙獎、中國醫師獎、國醫大師,白求恩獎章、吳階平醫學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科技創新人物、中國兵工學會青年科技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梁思成建築獎、中國氣象學會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中國氣象學會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發明創業獎·人物獎-當代發明家獲得者等(歷年)

4.科研獎勵類(人文社科獎):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以上獎勵第一完成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成果第一完成人,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成果獎、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王力語言學獎金、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管理科學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吳玉章人文社科基金優秀獎、錢端升法學成果獎、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倫理學學術成果獎、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基金獎、金嶽霖學術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思勉原創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等一等獎以上獎勵第一完成人(2000-2019)

5.科研獎勵類(國際獎勵):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邵逸夫獎、阿貝爾獎等國際獎勵獲得者(歷年,獎勵名單見「高端科研成果」指標中國際獎勵清單)

6.教育教學類: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團隊、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國家教學成果獎第一完成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歷年)

7.基金項目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招標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入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歷年)

8.專利著作類:中國專利獎(發明專利獎)、中國政府出版獎(含國家圖書獎)等第一完成人(2000-2019)

9.文化傳承創新類:CCTV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中南海講師等(2000-2019)

10.論文影響類: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和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歷年)

優勢學科專業

(9.00%)

優勢學科

(6.00%)

1.星級學科:星級學科(2019,詳細的評價指標請參看校友會2019中國一級學科排名評價指標)

2.學科優秀率: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學科優秀率

優勢專業

(3.00%)

1.星級專業:星級專業(2020,詳細的評價指標請參看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名評價指標)

科學研究

(31.00%)

高端科研成果

(21.00%)

高端科研成果

(21.00%)

1.國家級獎勵: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含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創新團隊),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成果,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獎、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獎等獎勵(2000-2019)

2.部省級獎勵: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以上獎勵、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建設兵團等科學技術獎和哲學社會科學獎,國家民族研究優秀成果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錢端升法學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中華農業科技獎、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及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中華預防醫學會科技學術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獎、中國航空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中國氣象學會氣象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中國測繪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獎勵(2000-2019)

3.發明專利獎:中國專利獎(發明專利獎)(2000-2019)

4.圖書著作獎:中國政府出版獎(含國家圖書獎)(2000-2019)

5.技術轉讓收入:科研技術成果轉讓收入(2016-2018)

6.水平論文:中國知網高校國內學術期刊高被引論文,中信所中國最具影響力國國內和國際百篇學術論文,《Nature》、《Science》和《CELL》雜誌學術論文,ESI國際高被引論文等(2006-2019)

7.國際科研獎勵:諾貝爾獎、邵逸夫獎、沃爾夫獎、唐獎、科學突破獎、阿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世界糧食獎、未來科學大獎、一丹獎、戴維遜獎、保羅.馬克斯癌症研究獎、喬治理察森獎、亞洲傑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師獎、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傑出貢獻獎、墨子量子獎、國際氣象組織(IMO)獎、澳大利亞總理科學獎、馬蒂亞斯獎、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Koiter獎、國際水文科學獎、O.E. Meinzer獎(邁因策爾獎)、M. King Hubbert獎、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庫爾特·哥德爾學會頒發的終生成就獎、國際焊接學會學術獎、萬林納獎、高斯獎、陳省身獎、葛德·阿爾伯斯獎、歐尼斯特·博特勒獎、日本傳熱學會學術獎、AFMR Henry Christian Award、「AAN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Award、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協會(IAHR)A.T.伊本獎、國際學術會議終身貢獻獎、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科學-品馳神經調控獎、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顧氏和平獎、拉斯克醫學獎、晨興數學獎、泰勒環境成就獎、沃倫·阿爾珀特獎、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普利茲克獎、蓋爾德納國際獎、齊格勒獎、維特勒森獎、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博雅·科學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傑出貢獻獎、復旦-中植科學獎、華人榜、國際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際量子通信獎、安塞姆佩恩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國際礦物加工大會終身成就獎、國際選煤大會終身成就獎、國際凍土協會終身成就獎、國際建模仿真學會終身成就獎、國際魚類內分泌學學術大會終身成就獎、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國際高血壓終身成就獎、國際工程與食品協會終身成就獎、Albert M. Sargent獎、菲涅爾獎、維加獎、龐蒂科夫獎、卡爾·薩根獎、威廉·科利獎、愛明諾夫獎、ISMANAM金質獎章、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發展貢獻獎章、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美國介入放射學會的年度金獎、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斯德哥爾摩公約多氯聯苯消除網絡(PEN)信息獎、Jr. Wator Scott Award、Green Group Award、國際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特別貢獻獎、國際電動車鋰電池協會(IALB)傑出研究獎、聯合國愛滋病防治特殊貢獻獎、威廉?伯格獎(The William Begell Medal)、K.J.BUTTON獎、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獎、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國際材料科學獎、趙九章獎、亞太地球太陽物理青年成就獎、IUFoST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際電動車鋰電池協會(IALB)傑出研究獎、國際移動測量技術大會傑出成就獎、ICID國際節水技術獎、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方法與進展協會德賽JOHN CARTER AWARD巖土青年獎、國際恢復生態學學會(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SER)科技傳播獎、國際土工合成材料會議青年學者獎、昂裡·拉貝博士夫婦獎、《自然》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埃尼獎(正式獎)、格拉夫獎、引文桂冠獎、克倫賓獎章、弗洛伊登瑟爾獎章、梁思成建築獎、規劃卓越獎、約瑟夫·布拉馬獎章、光譜化學分析獎、約翰·A·羅布林終身成就獎、全球華人交通運輸學科終身成就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Roy John Award、IEEE 交通技術獎、生物醫學盧裡獎(The Lurie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舍貝裡獎、歐洲空間天氣獎、洪堡教席獎、戈登·貝爾獎、白以龍 John Rinehart獎、德國古生物學會特殊貢獻獎、安芸敬一青年科學家獎、亞洲製冷學術獎、國際系統工程學會奠基人獎、蘭姆獎、Peter Henrici獎、世界十大科技進展、華人榜(華獎)、國際公共管理傑出貢獻獎、儒蓮獎、美國法律社會學協會國際學術獎、國際歷史學會-積家歷史獎、羅茲學術獎、國際佛教學術獎、世界佛教傑出領袖獎、洪堡獎、歌德金質獎章、國際文化學術獎、全球兒童科學教育國際獎——PuRkwa獎、學術獎國際學術獎、德國神學界青年學術獎、Meisel-Laponce獎、科普利獎、國際合唱聯盟終身成就獎、Virginia Hamilton Essay Award、艾伯特·愛因斯坦獎、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泰國國王金鐮獎、拉蒙·麥格賽賽獎、生態與社會科學實踐國際獎、美國金屬學會熱噴塗名人堂獎、全球Carl Pulfrich獎、法蘭西學院汪德邁中國學獎、施普林格·自然中國新發展獎、利瑪竇獎(Matteo Ricci International Award)、 TUFH (世界衛生健康聯盟) 年會的Best Overall Poster Award獎、IEEE信號處理學會SPL年度最佳論文獎、IEEE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最佳論文獎、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伍德獎(R. W. Wood Prize)、世界經濟論壇青年科學家、全球加速器Hogil Kim獎、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西蒙斯學者獎、IBRO-Kemali國際獎、亞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聯盟教育獎、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ISDS國際設計教育成就獎、ASABE亨利?吉斯建築與環境獎、ASABE亨利?吉斯建築與環境、國際繆斯藝術獎、中法血液學交流卓越貢獻、中菲亞洲國際和平、C3國際健康峰會全球傑出女性獎、IPA老年精神醫學服務傑出貢獻獎、愛思唯爾Atlas獎(擎天神獎)、ICCES  Eric Reissner Award、Interpore Procter & Gamble Award、國際Obada獎、國際建築設計獎、IEEE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IFToMM傑出服務貢獻獎、James J. Morgan ES&T早期成就獎、國際標準化組織卓越獎、國際產業生態學會終身成就獎、國際固態離子學會青年科學家獎、Gianni Astarita青年學者獎、國際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納米研究獎、國際生物無機化學會早期職業獎、日本國際獎、IUPAC江教授新材料青年獎、國際先進材料學會年度獎(IAAM Medal)、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Ralph N. Adams 獎、匹茲堡分析化學獎、納米研究青年創新獎、日本化學會傑出講座獎、赫維西獎、亞瑟·科普學者獎、Ambassador獎、Hartnett-Irvine Award、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青年成就獎、顧毓?L電機工程獎、URSI青年科學家獎、URSI青年科學家獎、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年度工程師獎、愛德華-泰勒獎、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科技成就獎、URSI青年科學家獎、諾曼.H.福斯特傑出勘探家獎、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國際學術獎、地層學國際獎(ICS Medal)、Ralph Gray獎、葛德·阿爾伯斯獎和世界各領域最佳學術論文獎等世界獎勵(歷年)

科研基地

(5.00%)

科研基地

(5.00%)

1.知識生產基地: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含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和教育部(含省部共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歷年)

2.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軍工資質四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含省部共建)、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歷年)

3.高端智庫: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智庫百強排名上榜智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排名上榜智庫、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重點智庫及高校新型智庫、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和浙江大學全球智庫排行上榜智庫等(歷年)

4.期刊出版社:主辦的大學出版社、科技部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國際三大索引(SCI、EI、ISTP)來源期刊,國內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大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等(歷年)

科研項目

(5.00%)

科研項目

(2.00%)

1.國家級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含後期項目、藝術項目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等(2018-2019,重大項目為歷年)

2.部級基礎研究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2018-2019,重大項目為歷年)

科研經費

(3.00%)

科技研究經費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費等(含政府資金、企事業單位委託經費)(2016-2018)

社會影響

(15.00%)

辦學層次

(5.00%)

國家定位

(5.00%)

1.雙一流建設投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全國省市自治區及地級城市「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等(2015-2019)

2.榮譽資質:國家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國家批准設立的研究院、教授評審權、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高校、全國自主招生資格高校、免試研究生推薦資格、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和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等(歷年)

社會聲譽

(6.00%)

社會捐贈

(3.00%)

1.社會捐贈:高校接收的各類社會捐贈總額(協議) (2018-2019)

2.校友捐贈:高校接收的校友捐贈總額(協議) (2018-2019)

生源競爭力

(2.00%)

1.錄取分數線:高考錄取提檔線(2019)

媒體影響

(1.00%)

1.媒體報導:高校新聞媒體報導、微博等新媒體影響力等(2018-2019)

國際影響

(4.00%)

國際化辦學

(2.00%)

1.外國留學生:國際留學生人數(2018)

2.合作辦學: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招生院校、華僑及港澳臺地區學生招生資格、教育部和地方審批的中外合作辦學(含內地與港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學院、主辦或合辦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華文教育基地學校等(歷年)

國際聲望

(2.00%)

1.世界排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英國Q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沙特世界大學排名中心、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網絡計量學實驗室、荷蘭萊頓大學版、美國Scimago、中國臺灣大學版、武漢大學版和上海交大版等全球十大權威世界大學排名的國際排名(2019)

2.世界影響:到訪的時任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聯合國秘書長等人次等(歷年)

相關焦點

  • 權威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2020年5月15日)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今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佔據主榜(即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12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首次將1200多所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3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 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大學排名發布,中山大學第一
    《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一書由科學出版社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報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中國大學分區排名、2020中國各城市群最好大學排名和2020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大學排名等系列排名。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出爐 上海中醫藥大學位列全國最好醫科大學第八
    ——軟科今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同時,軟科正式發布了2020中國最好醫科大學排名,共有79所醫科大學上榜,上海中醫藥大學位列第八,在全國中醫藥類高等院校中排名居首位。,回應外部群體對大學的價值期待,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突出強調服務國家是軟科排名指標體系的兩個最重要特點。
  • 「高校」2020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清華第一,北大第二!
    2020年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正式發布,這是該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十次發布。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採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具有跨地區可比性的評價指標(查看排名方法),展示了我國內地、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最為領先的100所研究型大學。
  •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發布,中國上榜253所大學!
    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2020年排名覆蓋54個學科,涉及理學、工學、生命科學、醫學和社會科學五大領域。
  • 2020中國/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中國第一是清華還是北大?
    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近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以其評價體系的客觀和透明引領了國際大學排名的浪潮,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大學排名之一,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報導和大量引用,許多政府和大學從該排名出發,分析比較本國、本校的情況,採取各種舉措來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
  • 中國政法大學位列「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法學學科榜首
    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今日(10月15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法學學科排名共有109所大學上榜,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位列前2%。中國政法大學以總分1131分位列第一。
  •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1200強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躋身前10強
    南京大學勇奪全國前5強,河南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晉升中國100強 2020年全國高考成績公布,近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正式公布《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1200強、2020中國雙一流大學排名、2020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和
  • 2020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陝西科技大學躍升104位,表現強勢
    2019年12月27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正式公布《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1200強榜單。2020年校友會排名依據國家"雙一流"建設最新要求,對中國大學評價指標體系做了改進與調整,陝西科技大學在部分關鍵性指標方面取得突破性發展:居全國第178位,較2019年躍升104位,位列陝西省高校第10位,全國輕工特色院校第3位,整體實力躋身中國同類高校第一方陣。
  • 軟科2020中國大學排名發布!你的學校排第幾?
    今天,校校給大家整理了軟科2020中國大學排名600強,快來看看你的本科學校和目標院校上榜了沒!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依託軟科自主研發的大學可視化評價分析專利技術,基於「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臺」的大數據支持,設置辦學層次、學科水平、辦學資源、師資規模與結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高端人才、重大項 目與成果、國際競爭力共十個評價模塊,細分30個評價維度,精選84項評價指標,使用數百個評價變量。
  • 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發布
    今晨(2月26日),作為全球四大大學排名系統之一,擁有15年歷史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最新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排名首次引入這項指標 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除我國港澳臺地區外的實力最強的600所內地大學「排排坐」,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浙江大學位列前三,上海交通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化工類高校表現如何?
    部分數據信息來源:軟科5月15日,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設置了十大評價模塊,細分30個評價維度,內嵌上百項評價指標,涉及數百個評價變量。在總榜排名(綜合性大學排名)中,傳統名校地位穩固,85所雙一流高校位列百強。
  • 校友會2020年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23項核心指標完整排名發布
    2020年教育部第五輪全國學科評估即將正式啟動,中國高校哪些學科將是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的最大黑馬 全國學科評估是國家雙一流建設評價的風向標,是彰顯中國大學學科競爭力的晴雨表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的「全國學科評估」是目前全球範圍內體現中國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最具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官方評估結果。教育部第三輪和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已成為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學科核心遴選標準和考核指標。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揭曉,華東交通大學首次躋身前200!
    5月15日,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12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首次將1200多所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3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藥學
    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今日(10月15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藥學學科排名共有74所大學上榜,中國藥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前2%。
  •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 青島大學29個上榜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於10月15日正式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5所高校的4946個學科點上榜。
  • 2020中國理工類大學排名揭曉:天津大學全國第4
    在校友會2020中國理工類大學排名中,天津大學位列全國第4名。天津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於2019年10月正式啟動建設;獲批建設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批覆建設的7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學校獲批8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藥學院獲批"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
  • 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化學、化工、材料
    10月15日,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 ,排名榜單包括96個一級學科,化學加特別摘選化學、化工、材料、藥學學科榜單
  • 2020最新全國藝術類大學排名發布!央美第一,國美第五,南藝飆升至第...
    近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發布了2020年藝術類大學排名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是基於目前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標準、經過一系列數據分析得出相關排名的網站。
  • 2020校友會中國藝術類大學排名,中央美術學院第一
    2019年12月27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cuaa.net)正式公布《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2020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和2020中國雙一流大學排名等排名,報告將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北京大學雄居2020中國大學排名第一,連續13年奪魁;清華大學第2,復旦大學第3,浙江大學第4,南京大學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