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竹林中屋數間,門前池鴨與人閒。
一春荷插行挑筍,露溼春紗人未還。
1931年上海中華書局玻璃版部印製出版的《齊白石畫集》,由吳昌碩題扉頁,徐悲鴻題記。收入的作品有六幅為「仲孚」先生所作。「仲孚」乃胡佩衡的至親,任職於北京西城警局,曾對齊白石多有幫助,因而稱為「仁兄」。胡佩衡乃是齊氏藝術終生支持者。創作於同一時期的齊白石名跡《芭蕉書屋》也曾為胡佩衡所藏。1922年是齊白石藝術生涯的根本轉折點。「第二回中日聯展」使齊白石聲譽扶搖直上,也是對他「衰年變法」的充分肯定。
Lot 208
齊白石(1864-1957) 萬竹山居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壬戌(1922年)作
154×58 cm
題識:仲孚仁兄清鑑,壬戌秋,弟齊璜。
鈐印:木人、白石翁
鑑藏印:梅潔樓
出版:
1.《齊白石畫集》,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版。
2.《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115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3.《齊白石的世界》,第35頁,臺灣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
4.《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選粹—齊白石》封面,第2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5.《現代書畫投資—齊白石卷》,第138頁,2005年版。
6.《中國藝術大師圖文館—齊白石》,第40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齊白石繪畫作品圖錄·上卷》,第155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來源:梅潔樓舊藏。
說明:1931年的玻璃版《齊白石畫集》,由吳昌碩題扉頁,徐悲鴻題記。收入的作品有六幅為「仲孚」先生所作。
據齊白石書畫研究權威、《齊白石畫集》主編郎紹君先生回憶,「仲孚」乃胡佩衡的至親,任職於北京西城警局,曾對齊白石多有幫助,因而稱為「仁兄」。胡佩衡對齊白石的宣傳可謂功不可沒,乃是齊氏藝術的終生支持者。創作於同一時期的齊白石名跡《芭蕉書屋》也曾為胡佩衡所藏。胡佩衡成名早於齊白石,但他慧眼識才,積極推廣齊白石的藝術。是繼陳師曾之後跟進推廣齊白石的一位重要的「伯樂」和「貴人」。1922年的「第二回中日聯展」是改變白石老人命運的重要轉折點。經「衰年變法」後,1922年,因和陳師曾聯展於東京,齊白石大紅於東瀛,從此聲譽扶搖直上。他所有的畫都高價賣完,法國人還把他的畫送去參加巴黎藝術展覽會,日本人還要拍電影對他宣傳,齊白石一炮走紅,這是對他「衰年變法」的充分肯定,也成了他藝術生涯的根本轉折點。
梅潔樓藏印
部分出版物書影
萬竹林中屋數間 門前池鴨與人閒萬竹山居圖賞析文/郎紹君
齊白石《萬竹山居圖》,紙本,立軸,作於1922年。題「仲孚仁兄清鑑,壬戌秋,弟齊璜。」此圖曾刊於1931年上海中華書局玻璃版部印製出版的《齊白石畫集》。該畫集高40釐米,寬26釐米,由樊增祥行書題籤,吳昌碩篆書題扉頁,共收入作品九幅,其中六幅是為仲孚先生作的。仲孚是胡佩衡的至親,任職於北京西城警局,曾對齊白石有所幫助,齊以贈畫相謝。同時,齊白石與胡佩衡又是忘年交,他稱仲孚為「仁兄」,是情理中事。
齊白石與胡佩衡合影1922年,是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的第三年。由於他初來北京,畫界和收藏界不熟悉他,他模仿八大山人的冷逸畫風又不受畫壇歡迎,賣畫很少,生活困頓。好友陳師曾勸他放棄對前人的模仿,由工變寫,獨創風格。他於是進行了長達約十年的「衰年變法」。這一年春,金城和陳師曾代表中國畫學研究會到日本舉辦展覽,帶去了齊白石的幾幅花卉山水,沒想到大受日本觀者的歡迎,皆以高出北京數十倍的價錢賣了出去。他感嘆說:「這樣的善價,在國內是想也不敢想的。」此後,在北京買他畫的外國人多了起來,琉璃廠的古董商也紛紛登門訂畫,他的生活有了好轉。《萬竹山居圖》作於此年秋,是一件精心之作。中景畫兩座大山,山腳下有一片竹林,掩映著黑瓦白牆的農舍。再近處,是土岸、水塘、小沙洲。幾隻鸕鷀遊憇其間,更增加了畫面的寧靜氣氛。
齊白石《萬竹山居圖》局部
齊白石早年從湘潭畫家譚荔生(名溥,號甕塘居士)學畫山水,譚氏學四王,因此白石早年山水近於四王一路。1902-1909年間,他六出六歸,遠遊各地,探訪名作,臨摹了不少石濤、八大等清代畫家的作品,又深受造化自然的陶冶,畫了大量寫生稿,進而大膽求新,創作出了《借山圖冊》(藏北京畫院)《石門二十四景》(藏遼寧博物館)等著名作品,並開始形成自已拙樸、簡潔而富於生活情趣的風格。「衰年變法」期間,他對山水畫也作了多方面探索,如粗筆、細筆、粗細結合、裝飾性結構等。
《萬竹山居圖》屬於粗細結合類型---畫山用粗筆勾寫,近於披麻皴,明斷而強勁。以臥鋒、濃淡墨點苔,遠望若一簇簇樹叢。這種點苔法源自「米點」。同一年,齊白石所畫《紅杏煙雨》《草堂煙雨》等作,都從米氏雲山變化而來(見《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用細筆畫竹竿,以「個字法」畫竹葉,然後以花青加染,表現出竹林的青翠和層次。房屋的瓦頂亦細勾重染,一絲不苟。坡岸、沙洲和鸕鷀,全以淡墨沒骨法出之。整個作品特別是竹林的畫法,可明顯看出石濤的影響。這時期,齊白石正傾心於石濤---有詩為證:「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焚香願下師生拜,昨夜揮毫夢見君。」(《題大滌子畫像》)就在創作《萬竹山居圖》前後,他還臨摹了石濤的八開山水冊(見《齊白石全集》第二卷)。我們說齊白石畫山水「膽敢獨造」,並不意味著忽視他對傳統的繼承。任何一個偉大畫家,都不可能憑空創造。他們學習前人,臨摹前人,但從不把學習、臨摹當作最終目的,而總是能把傳統變成不斷創造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與條件。《萬竹山居圖》的最大特色是詩意地表現了純真的鄉村情懷。靠山有翠竹,竹間有瓦屋,屋前有清溪,溪上有清風,這是居住在北京城裡的齊白石所嚮往的世界。居京前,齊白石曾有過幾年這樣的日子,兵匪之亂使他失去了「清平」,逼得他移居北京。但家鄉的年邁父母,妻子兒女,親朋好友,乃至故園中的一草一木,都牽動著他的心。「何時插翅隨飛雁,草木無疑返故鄉。」他畫這寧靜的山鄉景色,寄託著深厚的懷念之情,凝結著他對悠閒自足的生活理想的憧憬。
以畫竹比喻「虛心」「氣節」,隱喻不屈的人格,是歷代文人畫的一大特色。出色的墨竹作品,都集美與善、風格個性與倫理寓意為一,成為傳統中國畫的一大景觀。但齊白石不是士大夫文人,在他的筆下,竹子主要不是人格的象徵,而是一種生活的環境和情境。「十年種竹成林易,世亂園荒再種難。自笑老年無長物,快來添個竹中山。」(《題畫竹》)「兒戲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後路高低,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馬騎。」(《題松坪竹馬圖》)中所描繪的,並不是竹的形態與相應的觀念象徵,而是有竹或竹林的環境,是畫家經歷過、記憶中的生活情境。《萬竹山居圖》恰好可以用齊白石另一首《題山水畫》解讀:
萬竹林中屋數間,門前池鴨與人閒。一春荷插行挑筍,露溼春紗人未還。
這自耕自種、悠然自處的境界,不就是白石老人日思夜想卻不可得的理想嗎?他一畫竹就要「添個竹中山」,正緣乎此。
1931年的玻璃版,由吳昌碩題扉頁,徐悲鴻題記
《齊白石畫集》裡記載了齊白石經常用的粗筆與細筆的獨特結合之外,在筆墨、色彩處理上也頗具創意。山、屋、竹都用墨筆勾畫,強調它們的結構特質;坡岸、沙渚和鸕鷀皆以沒骨出之,強調出它們的柔軟與溼潤,這樣既突出了物象特徵,也突出筆墨相對獨立的表現性。作品只染赭石與花青少許赭石勾染山石,大量花青染竹林。整個畫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萬竿翠竹,它們背依高山,瀕臨碧溪,鬱鬱蔥蔥,顯得格外清幽而秀麗。古人說,好的山水畫要能「可望、可遊、可居」。白石老人的山水畫,雖都具備這三個條件,但主要突出「可居」,而這「可居」之處,必是樸素的、有親切生活氣息的鄉間人家,而不是逍遙超世的隱居之地。在這一點上,《萬竹山居圖》可謂典型。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